“云”海之上,增值為王互聯網+

而云服務這種以技術導向為核心、以數字化賦能為導向的企業服務類行業,或者說數字化企業服務的目的,云服務競爭到最后看的就是能為B端的企業們創造出多大的價值。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中提到對未來的暢想: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應用數字、信息等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
以目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來說,雖然數字化程度還沒有達到影響生存空間的地步,但隨著騰訊、阿里、華為、金山等各個領域的大佬不斷加持,也不免讓人開始關注當下互聯網商業的產業數字化變革,在最近更是以云服務一環最為鬧騰。
先是5月底,美國知名IT研究、咨詢公司Gartner預測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公有云服務等細分領域預計將成為亮點,在2020年將增長19%。基于云的電話以及短信、基于云的線上會議也將呈現高水平的支出增長,分別為8.9%和24.3%。
后是在最近的6月9日,寧波開啟了第22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線上洽談會,不僅開模式與“云”相呼應,分為“云起”“云聚”“論道”“云巡”四個階段,同時內容也圍繞著“云論壇”“云貿易”“云招商”“云消費”“云服務”這5朵云而進行。
數字化轉型的云時代已然成為時下熱潮,而華為云、金山云、騰訊云、阿里云等一系列云服務商們也在今年里持續發力,數字化“云”海,熱鬧非凡。
云海翻騰,濺起效率的浪花
根據艾瑞去年9月份發布的《2019年中國基礎云服務行業發展洞察報告》顯示,我國如今的云服務市場近年來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無論是IaaS、PaaS還是SaaS市場,都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如今更是躋身千億級別產業市場,且預估未來市場增速保持在30%以上。
但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阿里云成立于2008年、騰訊云成立于2010年、金山云與華為云都成立于2011年,那么為什么這么早成立的這些云服務商們,卻在近年來才開始洶洶翻涌?
原因一方面是云服務在技術與數據積累上步入了深水區,另一方面則是互聯網商業下半場,效率成為競爭的核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需要云服務。
首先對于云服務行業來說,技術為核心的產業,競爭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拿云計算中的邊緣計算來說,大致分為網絡域、數據域、應用域和設備域四方面,其中前三點更強調技術和服務方面的問題,目前市面上的服務上門雖然有高低之分,但也都能實現滿足服務需求。
但在設備域上,強調的是終端的數據收集而不是中間的一系列技術,所以說本身像華為云、騰訊云、金山云、阿里云等有堅實的背書所依靠,有牢固的終端場景,就自然能輕易提供其他中小云服務商做不到的內容。
也正是隨著這種“不公平”信息獲取與技術的積累,才能使得積累也成為影響云服務重要的一環,也正是持續的數據積累與技術進步,才使得云服務在近年得到質變,開始發揮其本身的作用。
而且對于企業上“云”來說本身也是階段性的,系統、管理、業務、生態等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從時間上來說,近年來也確實到了全面上“云”的時候。
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行業競爭漸入深水區,或產品、或服務都逐漸趨于頭部化與同質化,單一依靠傳統資本運作或者流量紅利的方式已經難以突破桎梏,需要尋找新的爆發增長點。
這一增長點就是效率,互聯網下半場,既然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無法做到肆無忌憚的“開源”,那么要思考的自然就是“節流”。
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說的:“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對于數字的最大價值在于計算與分析,而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加以數字形式的分析利用就是我們現在的數字化。
數字化強調的就是效率與挖掘,數字化的云服務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加精密、更加便捷的運營管理效率,從根源上節省企業運營管理開支,甚至找到新的盈利變現“源”。
而且如今正值疫情控制過后的百廢待興,線上思維已經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云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更是如魚得水,必將在這兩年里勢頭更盛。
蓋房子與建巷子,云服務不是零和游戲
但風光的勢頭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尤其是頭部的競爭更為激烈,最近經常能看到頭部的像華為云與同仁堂國際達成合作共建“智慧中醫云服務”、阿里云發布了第七代高主頻云服務器ECS和含光800云服務器等消息,還有各種上“云”的價格優惠,已然競爭正酣。
不過這種競爭并非你死我活的白刃戰,如果把如今各家的云服務比作“蓋屋子”,那么整個國內的云服務業務就是建起其一座“巷子”。而且這“巷子”的目標是要做成“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尚且處于搭建期間,每家每戶都是助力。
俗話說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如今云服務的市場足夠大或者還不成熟,一家并不能單獨吃下,這不是要分蛋糕的時候,而是要把蛋糕做大,把行業天花板做高的時候,這時的內部競爭并非是零和游戲,而是共同做大市場。
而且本身云服務的水就很深,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如何普世性的讓每個客戶都能快速上手API、如何更好的利用ansible、spinnaker工具等,更何況很多企業都在選擇“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服務。
根據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IBV)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85% 的受訪企業已經在多云環境中運營,而 98% 的企業計劃在 3 年內使用混合、多云的服務。而 IDC 報也指出,2020 年,超過 90% 的企業將會使用多種云服務和云平臺,超過 1/3 的機構將會建立多云管理機制。
自從亞馬遜2018年末發布了Outposts,開始將AWS的基礎架構引入客戶本地數據中心進軍混合云開始,混合云架構的地位就已經得以確認,成為一種行業共識,這讓很多企業愿意把雞蛋放在更多的籃子里,鐘愛混合云。
這正是活用各家之長的一種形式,混合云要做的也不是各種不同云服務之間的連接,而是在當下復雜多元化的場景架構中,為企業提供最優的業務支撐能力,通過一致的架構、直通的網絡確保業務支撐能力的連續和數據的自由流動。
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書中寫道:“一項技術的許多組成部分被其他技術共享,因此隨著這些成分在主技術『之外』的其他應用上有所改進,大量進步就這樣自動產生了。”
如今云服務的技術雖然已經不俗,但距離完美數字化的變革還有差距,他需要不斷的積累、討論、改進,各服務商們不僅是“對手”,也是行業發展上的“隊友”,發散的思維、供應的思維,才是云服務技術向前邁步的楔子,也是孕育出下一階段進步的途徑。
云服務的價格戰不在于便宜,而在于增值
不過也并不是說各云服務商們彼此之間就不必競爭,良性的競爭才能營造出吃行業間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正是共同進步的基礎,也是在行業空白期跑馬圈地,率先培養自己忠實用戶的一種態度。
而價格戰是最直接能調動用戶積極性的一種白刃戰,也是跑馬圈地最常用的形式,但對于云服務來說,不大適合。
如果我們把整個互聯網商業比作冰山,一般的商業運作都是在水面之上,可以直觀看到的銷量、營收、MAU等等,而云服務這種以技術導向為核心、以數字化賦能為導向的企業服務類行業,核心在水面之下,發力點在更深層的地方,更需要數字化的細分場景支持。
云服務本身就在獲客上頭疼,過于技術化的內容與產品,很難在不推廣的情況下大批量獲客。拿金山云為例,其2017-2019年金山云的營銷費用逐步上漲,在總營收中比重的分別為19%、24.6%和27.6%。
虛擬機性能峰值、資源隔離、穩定性、安全性、乃至儲存這些云服務行業的競爭點,都不是短時間就能弄懂、能理解的東西,也不是每個中小型企業都有能力配備專業人員對接的。
所以對于云服務來說,價格戰的決定因素不是誰比誰便宜了多少,做了多少推廣,而是在于誰能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能更直白的以成績說明對企業的好處,也就是價格戰的核心不在“便宜”,而在“增值”上。
互聯網平臺的本質是做渠道,互聯網拆分為最本質的供需三方:生產者、消費者與渠道,互聯網的角色就是渠道,本質是服務和增值。對于B端企業來說,追求數字化的本質還是尋求新的變現增長點,核心還是增值上,只有實打實減少開支,增加營收的云服務才會被持久的認可。
而云服務,或者說數字化企業服務的目的,就是要讓云計算、大數據、云儲存等資源與技術可以像電力、水力這樣的社會基礎“能源”一樣流通,是一種數字化社會的“新基建”,讓用戶可以用這些“能源”去“燒火做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所以歸根結底,云服務競爭到最后看的就是能為B端的企業們創造出多大的價值,提升多高的效率。正如美國作家多伊奇說的:“當今世界惟一最巨大的力量是變革的力量。”我們也正處于數字化轉型、變革的時候,需要去找到這力量的本質,這“云”海之上,增值為王。
財經自媒體“藍莓財經”,訂閱號:藍莓財經,個人微信號:18500928579,轉載保留版權,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