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利不增收背后,招商銀行的“家底”還能吃多久?觀點

近兩年來被市場尤為關注的招商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余額和不良率,招商銀行在2023年末的撥備覆蓋率下調,當前零售業務的市場蛋糕越來越小。
文:向善財經
前不久,曾被譽為“銀行茅”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業績快報。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里,招商銀行實現營收3391.23億元,同比下降1.64%;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1466.02億元,同比增長6.22%……
如果僅從成長性標準來看,招商銀行交出的這份答卷并不算好看。不僅與較同期實現營利雙增的杭州銀行、長沙銀行等一眾城商行們相差甚遠,而且營收還出現了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但是對此,資本市場的反應卻很有意思。從19日公布財報開始,招商銀行的股價便呈一路高漲之勢,截止到1月30日收盤,招商銀行每股更是報31元,增長明顯。
這不禁讓人詫異,招商銀行憑什么走出了相反的市場行情?背后的核心邏輯又是什么?在當前銀行業整體承壓的市場大背景下,招商銀行未來破局的想象力在哪?
利潤增長背后,吃的是撥備老底?
為什么招商銀行的業績“不好”,但是股價還能上漲?
從投資者的視角來看,大概可以歸結利好的“砝碼”大于利空。
一是利空方面,比如此次最可能挑撥起投資者負面情緒的“年度營收下滑”,在近年來LPR持續下調,頂層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減費讓利等相關因素影響下,當前銀行業的凈息差整體都在收窄,那么對應的營收出現下滑,也本就在情理之中。
而且回頭來看,從2023年一季度開始到后來連續兩個報告期內,招商銀行的營收同比增速始終都處在負增長狀態,利空情緒的“火氣”可能早已被提前釋放掉了,所以哪怕現在招行坐實了全年營收下滑,但或許也在大多數投資者們的正常預期內。
二是利好方面,首先就是,近兩年來被市場尤為關注的招商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余額和不良率,在經歷了10個月的雙升之后,2023年三季度其首次出現了季度性小幅下降。同時,
在下半年,政策又接連發布了滿足房企合理融資需求、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等多個積極舉措,將有望在今年極大緩解銀行們的凈息差壓力,改善營收表現。
除此之外,當前,資本市場上避險資金抱團對銀行等高股息板塊的熱烈追捧,也都讓招商銀行等一眾銀行尖子生們備受關注。
當然,真正讓市場“用腳投票”的關鍵在于:招行的凈利潤還保持著超6%的增長幅度,而銀行股投資者們最看重的股息分紅往往與凈利潤有著密切關系,但與營收關系不直接,不會明顯影響到投資者們分紅“蛋糕”,所以股價也就很難出現大的負面波動。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什么招行能夠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還實現凈利潤增長呢?
據向善財經觀察,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靠看不見的手“調節”出來的利潤,也是去年不少上市銀行們的常規操作。
數據顯示,截至到2023年末,招行的不良貸款率為0.95%,較上年末下降了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437.7%,較上年末下降13.09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4.14%,較上年末下降0.18個百分點。
正常而言,不良貸款率上升,銀行需要計提的撥備就會增多,利潤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被侵蝕,反之則會提高獲利能力。據此前民生證券測算,撥備覆蓋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提升銀行利潤增速約0.5個百分點,所以撥備覆蓋率也被行業冠以了“利潤調節器”之稱。
如此來看,招商銀行在2023年末的撥備覆蓋率下調,對盈利能力的正面調節無疑是巨大的。
當然,如果招行只是調節撥備覆蓋率改善利潤表現,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以豐補歉本來就是銀行業的特點。但問題在于不良貸款率的下降,似乎不是源于正常的資產質量改善,而因為不良貸款認定的放松,也就是降低了對不良貸款的認定底線。
截至2023年末,招行的總貸款為65088.65億元。按0.95%不良率算,去年全年,招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18.34億元,和三季報的617.94億基本持平。也就是說,整個第四季度的不良貸款幾乎沒有增長,這就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了。
畢竟,在去年前三季度,雖然招行在財報中明確提到“堅持從嚴認定資產分類,真實反映資產質量”等要求,但尷尬的是,據公開數據顯示,同期招行的不良貸款偏離度為78.74%,相比2022年末70.92%,提升了11.03個百分點。
所謂的不良貸款偏離度是指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該指標越小說明不良認定越嚴格,反之則越寬松。也就是說,2023年招行前三季度增長的不良貸款偏離度,似乎是“打假”了自己。
那么在此背景下,面對現在招行整個第四季度幾乎不增長的不良貸款,市場有所猜測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是用“看得見的手”降本增效省出來的利潤,參考的是招行在前三季度的“操作”。
一方面,天眼查APP顯示,去年前三季度,招行同樣面臨著營收下滑凈利潤增長的局面,而背后的原因從利潤表來看,似乎是源于營業支出的顯著縮減,特別是其中的“信用減值損失”同比下降了20.78%。
要知道,信用減值損失也稱為資產減值損失,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風險留出的減值準備,以應對銀行現有或未來的風險,也是行業常用的利潤調節工具之一。正常來說,銀行傾向于在收入增加時計提更多的減值準備,在收入較低時計提較少的減值準備,以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
除此之外,招行的降本還體現在人效上。去年12月,招行發布公告稱,審議通過《關于招商銀行2022年度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的議案》,隨后逆向討薪的消息也一度沖上了熱搜。
據了解,2022年期間,招行執行績效薪酬追索闊會的員工共計2876人,追索扣回績效薪酬總金額便達到了5824萬元。那么2023年的員工退薪恐怕也不會是一筆小數目……
大財富管理承壓,“零售之王”繼續等風來?
事實上,或許是因為招行過去的戰績足夠亮眼,所以即便現在營收出現了負增長,但是不少投資者對招行的基本面依然不是太過看重,隱約間似乎只要等經濟市場復蘇,一切就會好轉……
當然,在理論上確實是這么回事,但問題在于宏觀經濟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全面完成轉型復蘇?靠撥備覆蓋率調節利潤過日子,卻不是個長久之計。
更何況深入到營收和業務的層面來看,無論是招行過去打天下的零售業務,還是未來需要持續發力的大財富管理業務,現在似乎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不少發展困境。
為什么此前招行的凈利潤水平能僅次于四大行,甚至在2021年總市值還一度逼近1.5萬億元?答案眾所周知,在于其搶先入局了零售業務,并由此踩中了上一輪中國總體經濟和房地產等市場上行的時代紅利。
也正因如此,直到2023年上半年,招行的零售貸款占比仍達52.39%。個人住房貸款總體規模為13785.62億元,總體占比21.69%,占零售貸款總額的41.4%。
但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一方面經濟市場環境變了。近年來國內宏觀經濟承壓明顯,房地產行業也隨之萎靡不振,而大眾消費端更是從過去的消費升級邁進了“低價消費”時代。這些都使得曾經較多依賴房貸等零售金融業務的招商銀行,現在基本盤增長也變得越發地被動。
另一方面零售業務的普遍化。雖然當前零售業務不振、對公業務亮眼,但是與投資周期長、收益低且市場風險高的對公貸款相比,規模凈利差較大且風險極低的個人按揭貸款或消費貸款,還是銀行最優質的資產。所以現在各大商業銀行幾乎都或多或少地把零售業務作為了當下的一個發力方向。
這就意味著,當前零售業務的市場蛋糕越來越小,但分蛋糕的人卻越來越多,那么即便是被稱為“零售之王”的招行,市場競爭優勢也可能會越來越弱。如果再加上近年來銀行業整體凈息差的不斷收窄,招商銀行的綜合投資成色也可能正在泯然眾人矣。
據國信證券發布的招商銀行2023業績快報點評,2023年全年招商銀行實現凈利息收入2147億元,同比下降1.6%。其中,四季度單季同比下降了6.6%……
再來看由已經落馬的前行長田惠宇力推的,也是當前招行最有可能破局的“非息收入”中的大財富管理業務,現在的市場表現同樣也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招行靠著零售時期的市場優勢,積累了很多高凈值客戶人群。2023年前三季度,本公司金葵花及以上客戶(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幣總資產在5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452.9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9.31%。
但憂的是,自2021年以來,招行的理財信托等業務便踩雷不少,大財富管理能力備受市場質疑,以至于影響了對應的非息收入。
比如2022年6月,招商銀行代銷的五礦信托鼎興1號至15號產品宣告無法完成兌付,總規模超23億元。據招商銀行數據顯示,五礦信托鼎興系列產品屬于R3中風險產品,預期收益率為5.80%,故許多人買入該產品,然而現在項目中斷,無數人的血汗錢“打了水漂”。
不僅是五礦信托鼎興系列產品出現了“翻車”,由招行近幾年代銷的大業信托·君睿15號(九通基業)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外貿信托-富榮166號恒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也均出現了兌付方案不明或確定無法兌付的暴雷風險。
所以相對應的,2021年,招行的大財富管理收入(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托管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總規模尚且為521.3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接近16%。但是到了2022年便僅剩下491.51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更是繼續萎縮至368.55億元,占總營收占比也下滑至了14.16%。
事實上,或許是因為大財富管理收入的逐年下滑,也或許是前行長田惠宇的落馬,所以有媒體統計發現,在田惠宇時代,招行2021年年報中“大財富管理”一詞共出現了51次。隨后田惠宇落馬,新行長王良接任后,2022年年報中“大財富管理”一詞便下滑至了18次。至于2023年中報,“大財富管理”僅提到了6次,整體似有淡化大財富管理業務的意味……
那么問題來了,當大財富管理業務收入承壓,零售業務又受外部市場環境和競對們的雙重打擊下,未來招商銀行的破局點在哪?是跟著當下的市場熱點做大對公業務,還是繼續堅定輕資本業務,等待市場的春風吹來?這或許才是接下來招行需要首先回答的問題。
最后,也衷心祝愿招商銀行能夠重回市場巔峰,再現白馬股的價值風采……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