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財報發布:周彬的康佳玩不轉“多元化”?互聯網+

多元化布局,GE不衰、康佳“洗不白”?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渡過
康佳現任總裁周彬多次對外宣稱:“康佳未來不只是彩電企業”。而這一說法恰巧在康佳集團新近發布的財報中再次得到佐證。
就在近日,康佳集團2023年前三季度財報發布,拋開具體的財務數據不談,單看康佳的發展戰略,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多元化”。如,為應對彩電行業性規模下滑,康佳近幾年繼續加強白電產品投入,形成了“冰洗冷空廚”全品類覆蓋的格局;再如,從消費電子到半導體,康佳的步伐也一概涉足。不過,報告期內,康佳集團卻并未大肆對外宣傳其所涉足的其他多元化領域的“戰績”,如光伏上下游產業鏈,這可是已經集聚了幾乎所有大家電電巨頭的“新戰場”。
那么,周彬的康佳到底能否“玩轉”多元化?
要知道,如今的康佳,不再是43年前創立時趕上中國彩電市場紅利的“初生牛犢”。已過“不惑之年”的康佳,除了彩電業務外,更注重的就是將寶押在白電、半導體、光伏等多元化業務布局上。
然而,盡管“破圈”“出圈”是這兩年的流行詞,但不設限的多元化,相當于“慢性自殺”。不理解“多元化”底層邏輯,在盲目擴張的道路上,就有敗走麥城的風險。
切入白電,符合“多元化”的邏輯?
2023年10月上旬的一場論壇上,康佳洗衣機獲得了三個獎項:一個是有關品牌層面的;一個是產品層面的;最后一個獎項則是關于渠道層面的。
這被外界一些人士解讀為,獎項背后說明康佳洗衣機完成了從技術到消費者認可的閉環,甚至說其通過鎖定白電賽道,實現了對康佳集團的反哺。
康佳以彩電起家,逐漸覆蓋到黑白電全品類,但競爭力更強嗎?其實,康佳的彩電業務,如同大多數市面上的品牌,都處于存量飽和態勢,這不是康佳自己的問題,而是消費趨勢使然,即,傳統彩電已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
而康佳在家電領域,也缺乏諸如TCL等實打實的黑科技連環相扣,進而提升其在存量態勢下的競爭力,盡可能擴大市場增長和刺激消費者換新。
作為多元化的先鋒兵,近年來康佳不僅鎖定白電賽道,而且還定下了所謂的“百億戰略”,通過“康佳+新飛”雙品牌、“冰洗冷空廚”全品類覆蓋的多元化布局,試圖一掃主業的頹勢。
然而,這更大可能是一種經過美化的說辭。因為,從多元化的邏輯來審視,其實康佳白電多元化全品類布局,在既有白電頭部頂流品牌的打壓下,會落得個曇花一現的慘淡。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里的背景是,在時下紛雜的市場態勢下,品牌失靈、供應鏈失靈、渠道失靈等現象屢見不鮮。這時候,要它們再承擔對品牌多元化新業務線創新價值、乃至反哺主業的“使命”,可謂難上加難。
那么,在多元化的范疇下,品牌應該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進階和進化?一句話說就是,企業以及企業的掌舵者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共享和“重組”企業的品牌、供應鏈、渠道、技術等各種資源。
而且,在多元化布局中,不管從品牌、供應鏈還是渠道出發,其價值實現,一定都離不開“讓客戶/消費者最終買單”,畢竟,價值大范圍落地的業務才是真正能讓一家企業扭轉乾坤的必然之路,也是度量品牌多元化布局是否成功的“金標準”。
而多元化之于康佳,雖然也是在像抓救命稻草一樣,盲目地進行矩陣式布局,從黑電到白電,從冰洗到空廚、從大家電到小家電……,背后的事實卻是,康佳不僅未能營利雙收,而且距前述多元化的邏輯漸去漸遠。
這里的邏輯核心便是,多元化涵蓋了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與信任度三個層面,而康佳要玩轉多元化的終極目標,便是要做到信任度才能完成業務擴張發展質的一躍。然而,消費者會“信任”一個彩電品牌能做冰洗、空廚和小家電嗎?
多元化布局,GE不衰、康佳“洗不白”?
關于多元化布局的一個典型正面案例是,1878年,愛迪生創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14年后,摩根將該公司與另外兩家合并成通用電氣公司(GE)。而從一個小小的碳絲直流電燈泡開始,歷經數次改弦更張,穿越兩次世界大戰,現在的GE,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務性公司,產業橫跨航空、能源、醫療、消費電器、汽車等垂直領域,并擁有金融、智能制造、數字化等業務布局。
但是,為什么說GE是多元化的正面案例呢?因為通用在每一塊多元化業務上都投入重金進行研發,換言之,雖然GE在走多元化之路,但是每一條多元化上,首先注重的就是技術攻關和研發投入。
倘若沒有先重視研發、再重視業務布局,那么就不會有GE成立道·瓊斯工業指數1896年設立以來唯一至今仍在指數榜上的公司,更不會讓GE被公認為全球企業多元化發展最成功的標桿之一。
而多元化的負面案例則屢見不鮮。無論是房地產集團賣水、還是其他多元化失敗的例子,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喊口號在先”,“定戰略目標在前”,而至于研發投入往往不僅缺少重金涉入,反而是能少就少,甚至能合作的合作、能貼牌的就貼牌。
舉一個例子,那就是康佳的白電業務“詬病”。在前述今年10月初獲獎時,康佳就對外宣稱自家的洗衣機產品多么“厲害”。
然而,筆者因為家庭需要,在擁有一臺進口滾筒之外,還在某自營電商購買了一臺康佳的波輪洗衣機。價格倒是不貴,但是用了沒多久,這款康佳銷量排名前列的洗衣機,脫水時的噪音堪比樓上瓷磚切割的聲響。更令人吊詭的是,當致電康佳客服,竟然宣稱,不僅要收取上門檢測費,即便是不維修也要收取。而且,還說這屬于電機或其他等核心部件故障,至于具體是哪里的故障,其客服也說不清楚。總之,要維修,就需要花數百元,掐指一算,轉而入手了海爾的波輪,至今三年有余,沒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在孩子出生時,就買過海爾的一款嬰幼兒波輪,至今用了9年,還在服役。而康佳這款波輪,雖然看起來價格低,實際上算下來使用成本并不低。
試問,難道這就是康佳多元化涉足白電賽道的競爭力所在?連最基礎的波輪洗衣機的脫水噪音都控制不好,還談何競爭力?談何從波輪到滾筒的多系列“上位”?
要知道,康佳有著40多年的發家歷史,這期間,黑電一度支撐起了康佳的整片天。然而,時過境遷,風卷殘云,康佳正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深陷泥潭。
進軍光伏等高新技術產業,不設限的多元化是“海水”還是“火焰”?
如果說“冰洗空廚”等白電還算是主業相近的品類多元化,那么,從涉足科技園區、環保、半導體等領域,到將目光投向光伏領域,康佳集團可謂一腳邁入了“深水區”。
根據康佳集團2021年報顯示,當年康佳集團依托于江西康佳的光伏玻璃產線,開始了積極向光伏玻璃產業鏈上游硅料、硅片及相關光伏組件延伸的多元化之路。此外,根據江西康佳官網顯示,該企業旗下還擁有江西納米微晶、江西新鳳微晶等企業,主要生產納米微晶石和納米微晶新材料等。
眾所周知,相比家電產業,光伏產業是一個比前者數百倍燒錢的業務鏈條,一旦這家企業踏上這條路,就是一條必須走下去的“不歸路”。然而,隨后幾年的財報數據則顯示,康佳盲目進軍光伏產業謀求多元化的戰略謀局,可謂是差點“要了康佳集團的命”。
就在今年7月,因長期資產減值測試不審慎、信息披露不規范,康佳集團收到了監管罰單。
據7月12日康佳集團披露的公告,在資產減值測試方面,康佳集團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江西康佳”)及其下屬企業2021年長期資產減值測試不審慎,違反資產減值相關規定。
康佳集團持有江西康佳51%的股權,而康佳集團近三年扣非凈利潤為負,其中的一大原因正是離不開大額計提減值。以最近的2022年為例,其在當年四季度單季度的計提減值金額就占了全年計提減值金額的94%。
實際上,這就是違背了多元化的底層邏輯,不顧主業和集團自身發展情況而做出了可能是重大錯誤的決策。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在2021年,其計提減值準備總額為17.5億元,其中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金額為6.96億元,位列減值準備首位,隨后是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金額4.29億元、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2.67億元。2020年,計提減值準備為11.84億元。從2020年到2022年,康佳集團的三年總計計提減值準備金額高達41.79億元。
更要命的是,不只是康佳,TCL、創維、美的、海爾等家電名企,就連傳統的酒業巨頭也殺入能源賽道,如此讓戶用光伏的市場幾乎瞬間就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而此情此景之下,市場留給康佳的機會和增長、盈利空間還有多少?畢竟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了,康佳吃到嘴里的自然就少。何況,與其他家電巨頭相比,康佳的在光伏市場的營銷能力和上游產業鏈布局綜合競爭力如何,也有待觀望。
如果按未來走向看,綠色能源才是真正的未來,是符合發展趨勢的“詩和遠方”。而康佳在光伏產業鏈的多元化布局上,則似乎仍然在沿襲渠道營銷、吃分布式光伏市場紅利的老套路,這顯然讓康佳與牌桌上的競爭對手分了個“高低上下”。
一如在“冰洗空廚”等白電市場靠合作、靠收購的做法,康佳涉足光伏產業的路數也沒有真正從技術力這一真正核心競爭力上發力光伏賽道,以至于讓其在四面八方的勁敵襲來之際,難免會從市場到財報數據,都“亂了陣腳”。
如何Hold住Z世代,才是多元化之于“老康佳”的“真命題”
其實,早在2018年中,康佳集團38周年戰略發布會上,就對外宣布要“從傳統家電制造轉型為創新驅動的國際企業”,并推出"1234"戰略密碼,即一個核心定位、兩條發展主線、三項發展策略、四大業務群組。
當時的康佳集團,步子可能邁得還不算“離譜”,不過是將轉型重心放在了科技園區、環保和半導體等與家電科技相關的領域,當時還成立了環保科技事業部和半導體科技事業部。
不過,眼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已屬“不惑”的康佳集團,赫然開始加快轉型步伐,從電子信息、半導體、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到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無一不進行全面深入布局,并多次成立產業基金。
多元化的一大“關鍵詞”是,企業在謀求多元化業務布局或轉型發展時,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將資金投入的力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而康佳一股腦兒地展開如此豐富多元的布局,資本投入可以說不啻為一場“豪賭”,可能遠遠超出自身體量所給予企業多元化擴張時資本投入的能量在。這就為“老康佳”埋下了愈發不好看的財報數據的隱患。
那么,康佳集團還有救嗎?答案是肯定的。
即,以品牌煥新,抓住“自我進化”和“自我革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前文所言,康佳已經成立43年,是一個十足的“老品牌”。然而。康佳的忠誠消費者也“慢慢變老”了,他們對家電的需求,遠遠抵不上年輕Z世代旺盛。
這就需要康佳要在推行所謂的白電百億戰略之外。要想方設法地實施品牌的年輕化煥新。不過,這年頭,無論是做黑電、白電的新興品牌,亦或是海爾的卡薩帝、統帥這樣的迭代品牌,康佳要打造一個“更年輕的康佳”,談何容易?
康佳確實在走品牌年輕化這條路,但只要無法重塑一個更年輕的康佳,不管是百億戰略,還是其他多元化業務布局,對“老康佳”而言,都不啻于“癡人說夢”。
更重要的,則是技術投入和研發攻堅層面。早在十幾年前國內彩電市場開始滑坡那會兒,眼看著CRT轉型LCD是一個大機會,但康佳卻似乎我行我素,沒有像長虹、TCL、創維那樣去研發高端新技術,這也是康佳因為技術落后而被動挨打的開始。
隨后關于彩電風云變幻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無論是小米、云米等,還是TCL的心技術路線,都進一步讓不注重研發投入和科技攻關的康佳進一步陷入被動局面。而后來,以極米為代表的投影儀的出現,康佳也看起來有點無動于衷。以至于有數據表明,2022年,康佳的彩電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0.23億元,營收占比16.97%,相較于鼎盛時期2013年該業務的146.97億元營收規模,如今康佳的彩電業務減少約7成。
實際上,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同比下降5.3%,創近三年來最低水平。2023年一季度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同比下滑3.5%,市場規模觸底。
這種情況下,康佳從彩電向白電,進而向光伏等產業滲透,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救贖”。不光康佳,包括創維、美的等也都在近幾年開始從面向大眾消費者的C端市場向光伏產業、新材料等B端市場謀變。這的確是一種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尤其是在主業市場下行的情況下,主動求變總比被動挨打要好。
而以康佳為代表的傳統家電企業,甘愿走出“舒適圈”,邁向綠色能源等多元化未來,值得為其“點贊”的同時,卻也有到底是“強身”還是“消耗”的隱憂。
不過,康佳集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在,影響力和執行力還在,只要下真功夫去深攻科研,提高研發投入,引進更多新型技術人才,進而鑄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技術競爭實力,那么,康佳集團也完全有可能憑借由此形成的在“冰洗空廚”等白電市場的信任度。進而,也有望形成在各品類家電“新物種”上面向年輕Z世代的“心智共鳴”。由此,康佳的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鑒于光伏上游市場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回報周期較長,因此,康佳集團到底要做出及時止損的選擇,還是繼續在賽場上博弈賽馬,就要看周彬執掌的康佳能不能真正玩轉“多元化”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智能相對論 Focusing on智能新產業新服務,這是智能的家NO.231深度解讀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產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