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紛紛入局智能投顧,創新還是噱頭?觀點
大象起舞自有風韻,只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緊跟國內智能投顧監管政策,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和人才儲備,加快豐富投資產品標的等,是商業銀行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近期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標志著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兑巹潯分兄攸c提到“智能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智能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金融新業態。
智能金融涌動之時,傳統銀行已經開始行動——五大行紛紛牽手螞蟻金服、騰訊金融、蘇寧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巨頭,而先行者早已推出銀行版的“智能投顧”服務。下面問題來了:銀行能玩轉智能投顧嗎?
智能投顧=人工智能+投資顧問
國內將“Robo Advisors”譯成了智能投顧,顯得非常高深,其實更準確的翻譯是“機器人投顧”,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工智能+投資顧問”。
參考美國金融業管理局(FINRA)官方定義:智能投顧是數字化投資(digital investment)的一種,是指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財務狀況、預期收益目標以及投資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資產配置建議。
翻譯成俗話就是——用機器人替你理財,進行組合的配置和優化。
智能投顧興起于美國,于2012年在投資顧問行業試水。據花旗集團的報告,智能投顧資產規模從2012年的0美元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而著名咨詢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預測,全球智能投顧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將從2016年的0.3萬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約2.2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8%,一個巨大的市場即將爆發。
在美國,智能投顧將目標定位在大量的中產階級上,因為這部分人資產少、基數大,得不到理想的咨詢服務(財富顧問是高凈值客戶才能享受的,收費很高),但同樣需要投資來保值增值。
對國內而言,智能投顧同樣可以視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為廣大中產家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宜信財富日前發布的《中國新中產智能投顧研究報告》顯示,76%的新中產希望通過智能顧問獲得投資推薦;73%的新中產偏好穩健性投資產品;62%的新中產追求個性化理財產品;61%的新中產追求性價比高的理財產品。
在美國,新興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涉足智能投顧領域。獨立公司如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等都已融資過億,成長為新興類金融公司。而截至2017年2月底,Wealthfront、Betterment分別管理了50.1億美元、73.6億美元(參見圖1)。
而全球傳統金融機構紛紛以收購、合作或自建的形式布局智能投顧平臺,如貝萊德收購Future Advisor,高盛收購退休賬戶理財平臺HonestDollar,富國基金與Betterment展開合作,先鋒基金推出自有平臺。傳統金融機構依托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客戶優勢,后來居上,據Statista統計,截止2017年2月,先鋒基金2014年推出的智能投顧平臺——先鋒PAS的管理規模已經超過47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
2015年,智能投顧進入國內視野,以C2C(Copy to China)的方式傳入中國(某券商研報語)。目前國內已經有數十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及金融科技公司涉足智能投顧,比較知名的有彌財、宜信投米AR、金貝塔、蘇寧金融等,傳統金融機構在北京的則有平安一賬通、同花順iFind、招商銀行摩羯智投等。
智能投顧市場魚龍混雜,有不少平臺打著智能投顧的旗號,純粹為了銷售基金產品、或者搭配幾個簡單策略選股,更有甚者將非標債權重新包裝,放入投資者資產配置計劃里,造成信用風險積聚。
傳統商業入局,堪稱大象起舞!
2016年12月6日,招商銀行推出面向普通客群的智能理財服務“摩羯智投”,成為第一家推出智能投顧模型的傳統商業銀行。幾乎在同時,浦發銀行基于手機銀行8.0版本,推出面向客戶自助使用的線上資產配置服務平臺——“財智機器人”。
在此,我們以摩羯智投為例來觀察銀行如何玩轉智能投顧的。
招商銀行是這樣定義摩羯智投的:
摩羯智投是運用機器學習算法,融合招商銀行十余年的財富管理實踐及基金研究經驗,構建的以公募基金為基礎的、全球資產配置的“智能基金組合銷售服務”。
從本質上來說,摩羯智投是基于客戶的風險收益偏好,構建一個FOF,然后實現一鍵購買,實質上是“資產智能配置+基金銷售”,類似于“理財魔方”的模式——理財魔方提供資產配置方案,整合介入盈米財富基金的購買端口。摩羯智投適合于普通人的理財需求,參與門檻僅有2萬元,這與招行擴大財富管理客戶群體的目標是一致的。
摩羯智投目前選擇公募基金做資產標的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公募基金的覆蓋面廣,囊括了境內外股票、債券、商品、黃金、石油等眾多品種;其次,標準化程度高,監管要求較高,有完善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其三,公募基金的認購起點比較低,普遍在10-1000元之間,而銀行理財普遍起點5萬-10萬元;最后,流動性高,有利于快速實現資產組合再平衡。
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數據,統計公募基金2004-2015年的收益情況,僅有3年收益為負值,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19.2%(參見圖2)。但是喜歡追漲殺跌的散戶卻虧損居多,即投資產品能帶來正收益,但投資者卻在虧損。智能投顧的出現,將有助于幫助投資者克服人性的弱點,自動止損或止盈,從而為控制風險,為投資者獲取長期收益提供幫助。
另一方面來看,相比其他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傳統商業銀行介入智能投顧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傳統銀行具有遍布全國的網點、豐富的客戶資源,積累了豐富的客戶數據,包括資產、投資、貸款等各類交易,遠遠超過其他金融機構。如果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深入挖掘,將會為銀行的發展帶來難以想象的收益。
同時傳統商業銀行是公募基金的主要銷售機構、資產托管機構,銀行擁有極強的主動權和議價能力。
銀行智能投顧,創新還是噱頭?
推出智能投顧對商業銀行最直接的影響是將會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招商銀行2015年實現代理開放式基金銷售達6057億元,代理基金收入75.19億元,平均銷售費率約1.24%;而由于資本市場大幅波動,基金銷售出現下滑,2016年代理基金收入55.39 億元,同比下降26.33%。
后來隨著摩羯智投的推出,招商銀行結合線上線下的多方宣傳,引起了眾多普通客戶關注并參與摩羯智投,繼而帶動基金銷售收入的增加。截至2017年8月初,招商銀行摩羯智投的平均收益率總體表現優于上證指數和中證全債,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0億。
不過,也應該看到,招商銀行的智能投顧的落腳點,放在了“智能基金組合銷售服務”上。這里面固然有監管政策的原因,國內智能投顧尚未有監管政策和法律規定,而投資顧問和資產管理是獨立進行的,更重要的是銀行的目的在于銷售基金組合——相比而言,銀行平臺的基金費用高于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
智能投顧的第二個目標是優選基金組合,盡量降低投資標的相關性,而其目前推薦的基金組合,有很多主動型管理基金,而不是被動指數基金,是否能夠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也值得商榷。
據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是利用銀行的基礎資源和大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建模,結合客戶風險收益情況,得出的個性化投資組合。同時也引出一個問題,誰來監督智能投顧,誰來確保底層代碼的公平性、安全性、可靠性?
筆者認為,銀行入局智能投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緊跟國內智能投顧監管政策,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和人才儲備,加快豐富投資產品標的等,是商業銀行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