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行業正在講述一個“小米化”的2C故事,但問題卻沒金融
2B的商業模式有牽絆,2C的故事更有想象空間。
就在今天,金蝶和紛享銷客走到了一起,5000萬美元,金蝶成了紛享銷客單一大股東,這可能是SaaS行業2018年第一件大事,也可能是最后一件大事。
盡管之前也傳來一些好消息,比如釘釘宣布注冊用戶數量超過一億,比如2017年12月29日,點米科技宣布A輪7千萬元融資,在鈦媒體發布的2017「年度企業級創新應用 Top 50」榜單中,“2號人事部”也赫然在列。
但SaaS行業凜冬已至,參與者將面臨洗牌和分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還記得那家B輪融資6億元的SaaS 明星項目嗎,近期就卻被傳出“工資只能發到下個月”的噩耗,多個部門的員工正式到處找工作。
而這只是一個縮影。
SaaS行業正在講述一個“小米化”的2C故事
除了中小平臺逐步退出舞臺,SaaS行業最大的改變莫過于故事變了。
我們先看到用友以及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SaaS產品,它們無不都是標準的2B路徑。
如圖所示,它們關系鏈相對簡單,SaaS產品和企業客戶之間是簡單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SaaS產品背后也只是培訓、售后等常規服務。
但釘釘、企業微信們卻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如圖企業微信的:
再看釘釘的模式:
就連剛說到的2號人事部的模式也是這樣的:
(在用戶端2號人事部利用三茅人力資源網這個HR社群去做用戶擴散,用眾創的方式去提升產品品質;在服務端,它塑造的是一個平臺,除了培訓、售后服務外,還能各種+服務,對接各類服務商。)
此外,它們在產品上也開始2C化,比如微約日歷做成了“可共享”的日歷,多了社交屬性,2號人事部用“眾創”的玩法做產品;在傳播營銷思維也開始2C化,比如金蝶強調“激活個體”,釘釘在營銷上狂砸地鐵廣告。在盈利模式也是2C化,2號人事部上線了員工福利商城、背景調查、人才測評、商業保險以及風險咨詢等服務。釘釘更是直接賣起了硬件,發布釘釘智能前臺、釘釘智能通訊中心和釘釘智能投屏三款硬件。其他還有如轉型HR SaaS后的辦公逸靠智能考勤機進行廣告變現等。
在傳統2B的saas行業,他們正在講一個新的2C故事。
兜兜轉轉,為何講起了2C的故事?
響鈴最近走訪了十幾家SaaS企業,也找到了幾個具體的原因。
1、2B的商業模式有牽絆,2C的故事更有想象空間
這是我在愉悅資本戴汨的公眾號里找到的,文中作者James總結了限制公司擴張的兩個維度:產品生產和產品的分銷難度,也就是業務的可擴張性在產品和分銷兩個維度變化,并列出了4種商業模式。
The Four Categories of Businesses 4種類別的業務:
第一類:固定產品、固定分發,比如餐廳、診所和律所。
第二類:可擴張產品、固定分發,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馬丁,SaaS中的Oracle、Salesforce也是。
第三類:固定產品、可規模化的分發,比如媒體。
第四類:可擴張產品、可擴張的分發,比如Uber、WikiPedia,中國TMT領域的滴滴、頭條也屬于這類。
說回到中國SaaS的主流模型,也就是傳統2B面向大企業的付費SaaS,它就是圖中“Big-ticket Enterprise Software”模型,即第二類模式。這個模式下,研發產品可規模化,但銷售產品是一個線性模型,其規模只能隨著人數增長而增長。
如果2B模式的SaaS產品要打破這套禁錮,就得從第二類跨越到第四類,即和滴滴一樣,2C化。
2、企業決策權的下放,從老板的B轉移到管理者甚至使用者(基層員工)的C
過去2B的SaaS銷售的要義是成功說服高管買入,理由是這是一個企業的組織行為,他們是理性消費者,決策周期長、服務要求高,注重長期穩定服務能力。只有2C的業務中,消費者和決策者才是同一個人。
但2號人事部創始人焦學寧告訴響鈴,他在研究HR市場后發現,10000元以下的購買決策HR負責人基本就能決定。這個過程中,企業的消費者和決策者就是一個人。
也許HR經理在向Boss匯報時不會說到這些點,但促成成交的卻是這些細節。這個決策過程,HR經理更多的是一個C的角色。
而在現代企業里,“小人物掌權”已經越來越明顯,企業老板在決定是否選擇購買某款軟件時,也會問問最終使用者的意見。明道CEO任向暉說,SaaS軟件很重要的一點是“自下而上”,也就是SaaS銷售人員要做的,就是確保使用者(員工)的感覺“非常棒”。
3、純粹2B的銷售路子對大多數SaaS企業來說行不通
你我理想中的2B銷售模式,多是一個銷售軍團,或電話或地推或陌拜。
但如果沒有銷售人員呢?
“我們在經歷了4個半月,招聘30個人的銷售隊伍去開拓市場,卻顆粒無收后,不得不辭退這30個人。最終,就是現在這樣,依靠口碑和招區域代理來擴展新客戶。”一家做訂貨SaaS類產品的負責人這樣告訴響鈴。
事實上,盡管在SaaS行業涌進了千軍萬馬,但能組建規模化的銷售隊伍的卻是屈指可數。
這從SaaS 行業融資趨勢中也可見一斑。紅點創投投資人TOMASZ TUNGUZ在《2017 年 SaaS 行業融資趨勢分析》中指出:在分析2016年的 SaaS 行業融資市場時,發現獲得融資的 SaaS 公司數量停滯了。而且,SaaS公司的融資總額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在2016年,投資總額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從42億下降到28億。根據2017年前六個月的數據表現,2017年,就SaaS初創公司從種子輪到C輪融資的總額而言,情況應該與2016年和2014年大致相似。
圖:從種子輪到C輪, 各年份 SaaS 行業的融資總額圖
也就是說,大多數SaaS項目只能自掏腰包,或者勒緊褲帶過日子,精簡人員,把錢和人用在產品研發上。于是,SaaS產品回歸到用戶價值,通過打動每一個使用者(記住這時候,用戶是C)去贏得時間讓自己活下來。
或者就過早地切入到交易環節,妄圖以分潤的形式獲得更多的收入。
4、賽場變道或已成為行業新常態
我們簡單回憶下,過去做企業網盤的億方云如今轉向了協同辦公;從OA切入的iWorker轉型做了云ERP;紛享銷客則是反復折騰,從OA轉CRM,E輪后急轉彎做PaaS現在又轉回做老本行。釘釘所幸將業務中心轉向了智能硬件,宣稱要軟件硬件智能化融合。以招聘為入口的拉勾云人事又回到了招聘主業上,發布全網招聘聯盟、招聘協作小程序以及“HR前沿社”。從HR切入的理才網,從SaaS 到PaaS ,在涵蓋HR、OA、CRM、SCM、信息管理、餐飲管理、交通管理、建筑管理等業務后又推出2款測評新品……
主流玩家如此頻繁轉彎變道,這不能說是在打臉,至少說明賽場變道或已成為行業新常態。當純2B的業務過早觸碰到了天花板,或是因為戰略調整、或是為了追求市場規模、或是要追逐新風口,這都能解釋,為什么大家都在往2C的路上趕。
故事變了個樣,但問題卻沒有變
但事情還沒完,走訪之后,作為行業觀察者,響鈴五味成雜,這不只是因為改變了我對SaaS行業的認知,更多的是我在想這些2C化的SaaS還要面對什么。
第一個問題:2C后,到底還有沒有邊界?
為什么要提這個,我們先看看釘釘的動作,阿里釘釘在發布了智能商務電話、客服、訂單管理等功能后又發布了智能云考勤機等功能。11月19日,釘釘干脆發布了三款硬件,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功能“釘釘智能人事”等。在發布會現場就有廠商問釘釘下一步還要做什么?在采訪中也有記者問過釘釘創始人無招,他表示:是因為他們做不好,我們才去做的。言外之意2C化后的釘釘可能什么都會做。
企業微信也差不多,騰訊依然用自己最擅長的To C 式的連接方式來鏈接一切。
于是響鈴就問,2C化后的SaaS產品邊界在哪,在響鈴的追問下,多位SaaS負責人給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焦學寧的回答讓我頗有所得,他說,邊界有很多種,但至少有2種特別重要,一是做平臺的邊界,做平臺就不能去搶上面合作伙伴的飯碗,破壞整個商業環境,二是信息的邊界,企業內部的信息就不應該和外部混在一起。他說他是釘釘的第一批用戶,并在釘釘上管理著700多人的團隊,但后來在釘釘上,企業外部的人也開始進入并互加好友了,誰都可以加他和發信息給他,他都不知道哪些人是公司的員工,哪些不是,討論組里有沒有間諜。在釘釘中,他找不到自己要的信息。
我記得在釘釘最初成立時,藍凌和和創等知名的ISV伙伴趨勢若騖,因為釘釘有阿里品牌和用戶流量,但現在和創和藍凌已經在釘釘應用商店中難覓蹤影。
而在企業微信中,有多少人開始抱怨微信成了自己生活的負擔,而工作群也成了微信的負擔。當微信已經成為了我們溝通的標配,企業微信還有沒有信息的邊界呢?
我們不要忘了,釘釘這樣的,早已是一個平臺而非應用。2B的產品要做生態,就該如星辰大海,構建好環境,而不是去爭做生態里的主角。
第二個問題:2C后的交易,到底該怎么做?
C端項目中價值最大的多是形成了交易閉環,無論是商品交易、服務交易、流量交易,估值高的公司都在做交易。B端的SaaS項目也是,那具體怎么做呢?
事實上, SaaS公司往往是服務于某種行業,比如金蝶管易云這樣的電商SaaS就是針對電商行業,或服務于某個流程,比如深圳市銥云云計算有限公司的“易訂貨”就是針對B2B企業的訂貨管理流程。所以SaaS類切入交易基本有兩種:
1、將交易穿插在所服務的產品中。比如針對保險經紀行業的SaaS,幫助保險經紀公司匹配客戶需要的保險產品,就可以通過分傭的方式獲取交易收入。同樣的服務于傳統汽配領域的SaaS也是。
2、從流程管理中尋找場景或利用數據資源來輔助交易。比如HR SaaS產品連接了企業、雇員、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這些機構有理財、貸款等金融需求,而人力資源管理流程上分布著發放工資、查詢社保公積金等場景,基于這些場景就可以提供理財、信用貸款等金融服務。2號人事部提供的背景調查、人才測評、商業保險以及員工福利等服務就是這樣的場景化的服務模式,在軟件大幅提升HR工作效率的同時對接多種線下服務。
第三個問題:2C化后,哪些依然逃不過2B的魔咒
最后,2C并不是萬能神藥,更不能掩蓋SaaS產品原有的缺陷。
如果我們去復盤那些已經倒下的SaaS項目,你會發現他們多屬于這三類:
第一類:不專注,想做的太多,最后西瓜、玉米都沒撈到。
第二類:沒有控制好成本,步子太快,或活活把自己“撐死了”
第三類:在從野蠻增長到精細化運營的路上,沒轉過來。
所以,對多數SaaS而言,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BAT或平臺級別的企業。而現在最需要做的是就是抓標桿用戶,找信任背書,因為和C端消費者愛看明星一樣,企業客戶更傾向于買成熟穩重的公司的品牌。所以你能看到釘釘、企業微信的官網上總有那么多“優秀合作伙伴”,金蝶為什么總把萬科、華為等掛在嘴邊。
因為SaaS產品只有通過幫助客戶成功,自己才可能成功。
總之2C化后的中國SaaS行業該回答的問題依然躲不過。
(本文首發鈦媒體 作者:曾響鈴)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