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眼解析度”,融資820萬美金的Varjo是如何做到的?智能
今天,我們就仔細探討一下Varjo是如何實現“人眼分辨率”以及“7000W像素屏幕”的。
9月29日,芬蘭VR初創公司Varjo宣布獲得820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歐洲風投公司EQT Ventures Fund領投,Lifeline Ventures Fund III、The Venture Reality Fund以及數位私人投資者跟投。
據了解,這筆投資將用于增加Varjo團隊,擴大市場營銷計劃,以及20|20頭顯的后續開發。
這家聲名不顯的VR廠商創立于2016年8月,總部位于芬蘭的赫爾辛基,由前諾基亞和微軟等技術巨頭的前員工創辦,第一次出現在眾人面前是今年的6月。
今年6月時,Varjo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了其原型機。值得一提的是,Varjo原型機并未從新設計,而是將Oculus Rift一通“魔改”。將其自創的人眼仿生顯示屏技術替換掉Oculus的自帶屏幕。
首創的“高分辨率OLED顯示屏+低分辨率顯示屏的組合”將Oculus的畫面效果提升了一個量級。將屏幕像素提升到了驚人的7000W,兩者的區別就好好似看視頻時,一個選擇“流暢”一個是“超清”,驚爆了所有人的眼球。
今天,我們就仔細扒一扒Varjo是如何實現“人眼分辨率”以及“7000W像素屏幕”的。
在開始之前,要先進行一波科普。
文章所說的“人眼解析度”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屏幕分辨率達到驚人高度后,可以讓肉眼看不到顆粒;另一方面則是指頭顯成像系統會對日常眼睛的工作原理進行模擬,進而讓VR顯示的畫面更貼近肉眼的觀測習慣。
科普完畢,先來看第一點。
說是“人眼解析度”,但Varjo并非是全屏幕統一實現“人眼解析度”。Varjo使用高分辨率OLED顯示屏+低分辨率顯示屏的組合實現部分“人眼分辨率”。
組合后,人眼看到的畫面左側及右側邊緣分辨率相對較低,而中間部分則高出許多。正如人類大腦及眼睛過濾視線焦點外的事物,Varjo頭顯設備將使用眼球跟蹤技術及其他軟件來更好呈現虛擬場景。
簡單來說,即通過只在中間部分提供高分辨率,利用技術在其他部分進行補全,及可達到整體均為高分辨率的效果。
示意圖(供讀者理解)
為了盡可能提高屏幕中心分辨率,Varjo使用了索尼的MicroOLED鏡片。該鏡片大小僅為0.7寸。在透鏡增強的加持下,頭顯設備中通過鏡面反射所視場角約為20°的圖像將會被高密度像素點填滿。在這種情況下,肉眼已經觀測不到任何的屏幕像素點,算是實現了人眼不可見。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第二點——模仿人眼工作原理。
我們人類的眼睛在注視某一事物是會將注視點外的畫面做“虛化處理”,保證注視點的的清晰度。
Varjo同樣實現了類似的功能。雖然這樣的功能不是Varjo首創,但聯合上述超高分辨率的雙屏技術,顯然Varjo能夠將這一功能實現的更徹底。
最后,我們通過一張對比圖,可以看出Varjo的畫面明顯優于Oculus。
不過,這樣的技術并不完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當我們以保持不變的角度反復觀察同一物體時,我們并非總是啟用視網膜的同一部位。這一人體獨特的工作機制可是給頭顯設備出了個大難題。
雖然如此,但Varjo的確給我們帶來了非常不錯的前景,以目前可以獲得的高性能PC加上實現真正具有沉浸感的VR體驗。
來源:87870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