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Quora的故事,還能登上浪潮之巔么?互聯網+
導讀
到底是去影響大眾,還是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這對于知乎是一個關鍵問題。
到底是去影響大眾,還是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這對于知乎是一個關鍵問題。
有問題,上知乎,是每一個互聯網小白的搜索工具。 “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以上”,在知乎,每一個用戶似乎都是211,985名校出身,充滿了凡爾賽的光芒,知乎的梗層出不窮,也成為熱搜的發源地,知乎幫用戶解決問題,而現在知乎也要面臨自己的問題。 圣誕節之前,知乎傳出了上市的消息,會在美股或港股上市,但知乎方面表示并沒有此消息。 不管是空穴來風還是試探口風,畢竟消息總不會無緣無故的出來,特別是在2020資本市場大熱之際,知乎也到了十年成長路口。
一位知乎的老用戶表示,希望知乎能不忘初心,做最好的中文互聯網知識分享平臺,上不上市對我們來說不要緊,重要的是知乎的定位不可被替代的。 雖然在微博、豆瓣,甚至公眾號,對于知乎都是一片罵聲,可謂談乎色變。但不可否認的是,知乎是國內最優質的圖文社區之一,是國內最大的問答社區之一,是無數創作者的黃埔軍校。 2005年開始,一批互動式知識問答網站如百度知道、360 問答和搜狗問問相繼問世,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與搜索引擎相結合,通過懸賞積分的形式吸引用戶解答問題,實現知識分享,這種用戶參與行為改變了以往傳統的信息檢索形式,使用戶由知識的使用者變成知識的創造者。 互動式知識問答網站一經出世便以內容覆蓋面廣、可信度高的特點吸引了眾多追捧者,成為知識型網站的中流砥柱,但是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發展,以往的互動式知識問答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以知乎為代表的社會化問答社區應運而生,社會化問答社區集知識問答、社交、內容共享為一身,延續了以往用戶生產內容的模式,既滿足了用戶在獲取知識時的需求,也為用戶分享知識過程中的價值實現提供了平臺。 知乎作為典型的社會化問答社區,早期以其高質量內容、理性化氛圍吸引了眾多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參與,這些專家學者和各行業的知名人士,通常是社會化問答社區中高質量信息的主要發布者和擴散者,也是連接人際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社交網絡信息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身份特征和專業屬性是知乎意見領袖影響力形成的基礎條件,能夠讓某個回答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受眾注意,而活躍度和傳播力則是是意見領袖影響力擴散的前提,能夠讓影響力的發生得到落實。 2011年,知乎上線,但一開始并不是面向公眾,自2013年3月起面向公眾開放注冊,截至2020年底,用戶數量已經突破3.7億,同比增長102%,問答數量高達2.6億個,與去年的1.3億相比是翻倍增長,問題數量也已經超過了4400萬個。
在知乎上,用戶可以提問和回答問題,或者分享動態和視頻,通過互聯網吸引粉絲和其他用戶,正如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所言:知乎上的一問一答,其實是社交。 一個議題的火爆離不開意見領袖或權威媒體的助推,議題的熱度取決于意見領袖的影響力,當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足夠大時,能在全社會引發話題浪潮。 例如:2019年10月11日,鄉村教師李田田在微信公眾號發文《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引發關注,文章質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砂壩鎮桃子溪村小學頻繁迎檢,耽誤課程,但真正輿情被引爆成為社會焦點則在于《人民日報》發文評論后,意見領袖本身的巨大影響力可見一斑。 相較于其他網絡意見領袖,知乎意見領袖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其專業背景,他們的影響力來源于“專業”,這里的專業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通過教育所學專業,另一方面是自身所從事行業。 在知乎中,教育背景和從業背景受到廣泛重視,用戶普遍會在自己的個人標簽中填寫教育程度和從業背景,知乎中的人際網絡大多由一個個話題或問題下的無數回答連接在一起,人們通過問答與評論可以發展人際關系。 意見領袖本身粉絲眾多,每一條動態都會吸引人們去評論和關注,由此鋪展開一條以自身為節點的溝通網絡,實際上發揮了溝通人際關系的紐帶作用。 由于意見領袖活躍度高、與粉絲交流密切,也使得他們的意見能夠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使自身處于社會網絡的中心位置。 但一直以來的商業化問題,也讓眾多意見領袖出走知乎,2019年1月8日,百位答主逃離知乎,入駐微博問答。 早在2017年,就有大V離開知乎去往頭條的情況,可見知乎社區對大V的扶持一直沒有做起來。
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說,創辦知乎,這不是關于賺錢的事,而是關于世界的看法。 相比于國內,國外的問答網站起步較早,發展也更成熟,以 Quora 為代表2010 年,社會化問答網站 Quora面世,“它將 Twitter 的關注方式、百科網站的共同產出、戶投票等特點,Web2.0 產品的分散功能進行重新搭配。” 基于開放的提問方式和對優質內容的鼓勵,Quora利用Twitter和Facebook 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網絡,聚集了大量優質用戶,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氛圍,吸引了更多領域的用戶。 一經推出,Quora 迅速成為硅谷最受追捧的互聯網產品。 作為知識生產與共享的新形態,問答平臺在短短幾年迅速增長。目前,除了Quora,國外還有幾個主要的問答平臺: tack Exchange:經驗問答網站。重視問答質量,提供專業知識。
Brainly:社交學習網站。一個分享知識、互相學習、以社會化激勵手段促進學生獲得教育的社交網絡。主體是學生用戶,采用游戲化元素鼓勵用戶參與,注重問答質量和評分鼓勵的公正性。
Quomon:專業化問答服務網站,主要提供相關領域的在線問答服務。 無論是國外的Quora,還是國內的知乎,創始資金都是從眾多投資人獲得投資,Quora在上線時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投資,知乎在創業之初也獲得了啟明創投、創新工場及徐小平、蔡文勝這兩位天使投資人的聯合A輪投資。 兩年后,知乎得到了賽富投資與啟明創投聯合注資的22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5年,知乎完成了5500萬美元C輪融資,新投資方是騰訊和搜狗,其中騰訊領投,老股東賽富、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進行了跟投。 2016年,今日資本領投知乎1億美元D輪融資,所有老股東繼續投資。 2018年,知乎已完成2.7億美元E輪融資,領投方為新基金尚珹資本,而騰訊、高盛、陽光保險、今日資本和光源資本選擇跟投。 社會化問答社區網站在早階段的發展中并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Quora的創始人Adam DAngleo當時認為,他們并不能確認知識能夠來販賣,當時的重點是促進用戶增長,擴大用戶基數。
早期,知乎聯合創始人成遠也表示: 知乎還處于內容生產化階段,盈利模式要等知乎達到信息傳播階段之后,這是屬于第三階段的事情,不能著急。。 知乎為了保證高質量的瀏覽體驗和社區文化,吸取了臉書和Quora的經驗,沒有任何廣告,但是從前兩者的發展趨勢來看-知乎未來的盈利模式,不會和傳統企業存在很大區別,廣告盈利仍然是其主要盈利方式。 根據可考的資料,2013年知乎開始在側邊欄出現第一個試水廣告"高德地圖",而后在2014年出于戰略合作的考量,在右邊側欄發布了"百度瀏覽器"的廣告,這一行為引起了知乎用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在2015年,Quora似乎都著急了,正式嘗試通過“賣廣告”變現。 比如Quora在相關的問題和回答下面,顯示相關產品的廣告,即“Posted Answers”,“被推送的答案”。 而知乎也同樣如此,從小眾到大眾,知乎開始推出大社區概念,也開始了商業化探索,但卻是糾結的。2016年開始,知乎開始試水知識付費領域,先后推出了“知乎大學”、值乎、知乎LIVE和目前作為知識付費核心的鹽選業務。 2019年,知乎跟風短視頻,推出旗下短視頻項目即影,但不了了之,今年6月,知乎開啟電商功能,創作者可以帶貨了;10月,知乎再次入局短視頻,在首頁增設獨立視頻專區,并推出“海鹽計劃”鼓勵創作者發布視頻內容。 這與2012年的豆瓣類似,知乎發現以文交友的形式,在短視頻興起的浮躁年代變得異常艱難。 2019年年底,知乎又開始發力拓展網文業務,這背后似乎折射了知乎什么最熱,就做什么的局面。 知乎開始變得商業氣息濃厚,信息的真偽不再那么深度思量。 營銷賬號泛濫,真誠的賬號反而可能被封。不難理解,發展壯大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難免會丟掉一些原來的品質。
當前,知識的供需存在矛盾現象,社會發展使知識生產的工具和形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知識生產力大幅提高,免費信息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同時,在信息過剩的時代,還存在著知識爆炸、信息雷同等問題,人們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苦苦尋找所需,用戶生成的大量優質內容被海量信息掩埋。 如今,人們更需要的是個性化、定制化的知識服務,以解決不同場景下的定向知識需求。 知識與信息差別巨大,知識是人門通過大量信息篩選后的結果,是系統化和深度化的產品。 現階段,國民的知識付費習慣還未養成,但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消費從生存型消費逐漸轉向精神型消費,對高質量的知識和信息產生了更多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知識付費。 從而產生了認知盈余,越來越多時間自由的人,擁有豐厚的知識,同時也有分享欲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在一起,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認知盈余之所以近幾年被重點提出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互聯網的高速運算和處理能力,讓人們得以高效快速地完成工作,有了更多的業余時間,從事第二、第三甚至第四職業。
用戶接觸互聯網的成本越來越低,普通大眾逐漸成為發聲主體。互聯網的接觸成本降低,用戶量急劇增長,帶來網絡的虛擬性淡化,可信度提高。用戶通過互聯網,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在互聯網平臺收獲所需,這是認知盈余時代的特征,有助于社會發展和知識傳播。 網絡問答平臺是認知盈余時代的產物,通過各種各樣的平臺,過剩的知識資源能夠得到最廣闊的傳播。 2010年,姬十三創立了主打科技社交的果殼網,偏重自然科學的傳播,追求專業性和嚴謹性。與果殼網相對應的是偏重人文社會科學的問答平臺知乎。2010 年 12 月知乎網上線,初期采取會員邀請制,2013年3月平臺開放注冊。 Quora力圖占據內容質量龍頭位置,實現用戶數量的增長。 同樣基于內容,盡管知乎在開放注冊后得到了真正的發展,但"馬太效應"極其明顯。 目前知乎的作者和讀者關系:頂端是信息制造者,之下是有帳號、可交互的讀者,在下面是純粹的讀者。 很多用戶都是旁觀者,沒有發表過意見,寫過答案的人無人問津和贊同,低關注用戶的高質量內容得不到推送,高關注用戶可以灌水,這就影響了用戶的積極性。 而從大環境看,互聯網用戶增長局面面臨十字路口,數量不是唯一衡量的指標,用戶價值越來越重要,這似乎與早期知乎的理念相適應,到底是去影響大眾,還是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這對于知乎是一個關鍵問題。 傳出上市消息的背后,中國版Quora的故事,還能登上浪潮之巔么?
有問題,上知乎,是每一個互聯網小白的搜索工具。 “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以上”,在知乎,每一個用戶似乎都是211,985名校出身,充滿了凡爾賽的光芒,知乎的梗層出不窮,也成為熱搜的發源地,知乎幫用戶解決問題,而現在知乎也要面臨自己的問題。 圣誕節之前,知乎傳出了上市的消息,會在美股或港股上市,但知乎方面表示并沒有此消息。 不管是空穴來風還是試探口風,畢竟消息總不會無緣無故的出來,特別是在2020資本市場大熱之際,知乎也到了十年成長路口。

一位知乎的老用戶表示,希望知乎能不忘初心,做最好的中文互聯網知識分享平臺,上不上市對我們來說不要緊,重要的是知乎的定位不可被替代的。 雖然在微博、豆瓣,甚至公眾號,對于知乎都是一片罵聲,可謂談乎色變。但不可否認的是,知乎是國內最優質的圖文社區之一,是國內最大的問答社區之一,是無數創作者的黃埔軍校。 2005年開始,一批互動式知識問答網站如百度知道、360 問答和搜狗問問相繼問世,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與搜索引擎相結合,通過懸賞積分的形式吸引用戶解答問題,實現知識分享,這種用戶參與行為改變了以往傳統的信息檢索形式,使用戶由知識的使用者變成知識的創造者。 互動式知識問答網站一經出世便以內容覆蓋面廣、可信度高的特點吸引了眾多追捧者,成為知識型網站的中流砥柱,但是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的發展,以往的互動式知識問答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以知乎為代表的社會化問答社區應運而生,社會化問答社區集知識問答、社交、內容共享為一身,延續了以往用戶生產內容的模式,既滿足了用戶在獲取知識時的需求,也為用戶分享知識過程中的價值實現提供了平臺。 知乎作為典型的社會化問答社區,早期以其高質量內容、理性化氛圍吸引了眾多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參與,這些專家學者和各行業的知名人士,通常是社會化問答社區中高質量信息的主要發布者和擴散者,也是連接人際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社交網絡信息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身份特征和專業屬性是知乎意見領袖影響力形成的基礎條件,能夠讓某個回答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受眾注意,而活躍度和傳播力則是是意見領袖影響力擴散的前提,能夠讓影響力的發生得到落實。 2011年,知乎上線,但一開始并不是面向公眾,自2013年3月起面向公眾開放注冊,截至2020年底,用戶數量已經突破3.7億,同比增長102%,問答數量高達2.6億個,與去年的1.3億相比是翻倍增長,問題數量也已經超過了4400萬個。

在知乎上,用戶可以提問和回答問題,或者分享動態和視頻,通過互聯網吸引粉絲和其他用戶,正如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所言:知乎上的一問一答,其實是社交。 一個議題的火爆離不開意見領袖或權威媒體的助推,議題的熱度取決于意見領袖的影響力,當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足夠大時,能在全社會引發話題浪潮。 例如:2019年10月11日,鄉村教師李田田在微信公眾號發文《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引發關注,文章質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砂壩鎮桃子溪村小學頻繁迎檢,耽誤課程,但真正輿情被引爆成為社會焦點則在于《人民日報》發文評論后,意見領袖本身的巨大影響力可見一斑。 相較于其他網絡意見領袖,知乎意見領袖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其專業背景,他們的影響力來源于“專業”,這里的專業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通過教育所學專業,另一方面是自身所從事行業。 在知乎中,教育背景和從業背景受到廣泛重視,用戶普遍會在自己的個人標簽中填寫教育程度和從業背景,知乎中的人際網絡大多由一個個話題或問題下的無數回答連接在一起,人們通過問答與評論可以發展人際關系。 意見領袖本身粉絲眾多,每一條動態都會吸引人們去評論和關注,由此鋪展開一條以自身為節點的溝通網絡,實際上發揮了溝通人際關系的紐帶作用。 由于意見領袖活躍度高、與粉絲交流密切,也使得他們的意見能夠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使自身處于社會網絡的中心位置。 但一直以來的商業化問題,也讓眾多意見領袖出走知乎,2019年1月8日,百位答主逃離知乎,入駐微博問答。 早在2017年,就有大V離開知乎去往頭條的情況,可見知乎社區對大V的扶持一直沒有做起來。

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說,創辦知乎,這不是關于賺錢的事,而是關于世界的看法。 相比于國內,國外的問答網站起步較早,發展也更成熟,以 Quora 為代表2010 年,社會化問答網站 Quora面世,“它將 Twitter 的關注方式、百科網站的共同產出、戶投票等特點,Web2.0 產品的分散功能進行重新搭配。” 基于開放的提問方式和對優質內容的鼓勵,Quora利用Twitter和Facebook 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網絡,聚集了大量優質用戶,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氛圍,吸引了更多領域的用戶。 一經推出,Quora 迅速成為硅谷最受追捧的互聯網產品。 作為知識生產與共享的新形態,問答平臺在短短幾年迅速增長。目前,除了Quora,國外還有幾個主要的問答平臺: tack Exchange:經驗問答網站。重視問答質量,提供專業知識。
Brainly:社交學習網站。一個分享知識、互相學習、以社會化激勵手段促進學生獲得教育的社交網絡。主體是學生用戶,采用游戲化元素鼓勵用戶參與,注重問答質量和評分鼓勵的公正性。
Quomon:專業化問答服務網站,主要提供相關領域的在線問答服務。 無論是國外的Quora,還是國內的知乎,創始資金都是從眾多投資人獲得投資,Quora在上線時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投資,知乎在創業之初也獲得了啟明創投、創新工場及徐小平、蔡文勝這兩位天使投資人的聯合A輪投資。 兩年后,知乎得到了賽富投資與啟明創投聯合注資的22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5年,知乎完成了5500萬美元C輪融資,新投資方是騰訊和搜狗,其中騰訊領投,老股東賽富、啟明創投和創新工場進行了跟投。 2016年,今日資本領投知乎1億美元D輪融資,所有老股東繼續投資。 2018年,知乎已完成2.7億美元E輪融資,領投方為新基金尚珹資本,而騰訊、高盛、陽光保險、今日資本和光源資本選擇跟投。 社會化問答社區網站在早階段的發展中并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Quora的創始人Adam DAngleo當時認為,他們并不能確認知識能夠來販賣,當時的重點是促進用戶增長,擴大用戶基數。

早期,知乎聯合創始人成遠也表示: 知乎還處于內容生產化階段,盈利模式要等知乎達到信息傳播階段之后,這是屬于第三階段的事情,不能著急。。 知乎為了保證高質量的瀏覽體驗和社區文化,吸取了臉書和Quora的經驗,沒有任何廣告,但是從前兩者的發展趨勢來看-知乎未來的盈利模式,不會和傳統企業存在很大區別,廣告盈利仍然是其主要盈利方式。 根據可考的資料,2013年知乎開始在側邊欄出現第一個試水廣告"高德地圖",而后在2014年出于戰略合作的考量,在右邊側欄發布了"百度瀏覽器"的廣告,這一行為引起了知乎用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在2015年,Quora似乎都著急了,正式嘗試通過“賣廣告”變現。 比如Quora在相關的問題和回答下面,顯示相關產品的廣告,即“Posted Answers”,“被推送的答案”。 而知乎也同樣如此,從小眾到大眾,知乎開始推出大社區概念,也開始了商業化探索,但卻是糾結的。2016年開始,知乎開始試水知識付費領域,先后推出了“知乎大學”、值乎、知乎LIVE和目前作為知識付費核心的鹽選業務。 2019年,知乎跟風短視頻,推出旗下短視頻項目即影,但不了了之,今年6月,知乎開啟電商功能,創作者可以帶貨了;10月,知乎再次入局短視頻,在首頁增設獨立視頻專區,并推出“海鹽計劃”鼓勵創作者發布視頻內容。 這與2012年的豆瓣類似,知乎發現以文交友的形式,在短視頻興起的浮躁年代變得異常艱難。 2019年年底,知乎又開始發力拓展網文業務,這背后似乎折射了知乎什么最熱,就做什么的局面。 知乎開始變得商業氣息濃厚,信息的真偽不再那么深度思量。 營銷賬號泛濫,真誠的賬號反而可能被封。不難理解,發展壯大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難免會丟掉一些原來的品質。

當前,知識的供需存在矛盾現象,社會發展使知識生產的工具和形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知識生產力大幅提高,免費信息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同時,在信息過剩的時代,還存在著知識爆炸、信息雷同等問題,人們需要在海量信息中苦苦尋找所需,用戶生成的大量優質內容被海量信息掩埋。 如今,人們更需要的是個性化、定制化的知識服務,以解決不同場景下的定向知識需求。 知識與信息差別巨大,知識是人門通過大量信息篩選后的結果,是系統化和深度化的產品。 現階段,國民的知識付費習慣還未養成,但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消費從生存型消費逐漸轉向精神型消費,對高質量的知識和信息產生了更多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知識付費。 從而產生了認知盈余,越來越多時間自由的人,擁有豐厚的知識,同時也有分享欲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在一起,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認知盈余之所以近幾年被重點提出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互聯網的高速運算和處理能力,讓人們得以高效快速地完成工作,有了更多的業余時間,從事第二、第三甚至第四職業。

用戶接觸互聯網的成本越來越低,普通大眾逐漸成為發聲主體。互聯網的接觸成本降低,用戶量急劇增長,帶來網絡的虛擬性淡化,可信度提高。用戶通過互聯網,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在互聯網平臺收獲所需,這是認知盈余時代的特征,有助于社會發展和知識傳播。 網絡問答平臺是認知盈余時代的產物,通過各種各樣的平臺,過剩的知識資源能夠得到最廣闊的傳播。 2010年,姬十三創立了主打科技社交的果殼網,偏重自然科學的傳播,追求專業性和嚴謹性。與果殼網相對應的是偏重人文社會科學的問答平臺知乎。2010 年 12 月知乎網上線,初期采取會員邀請制,2013年3月平臺開放注冊。 Quora力圖占據內容質量龍頭位置,實現用戶數量的增長。 同樣基于內容,盡管知乎在開放注冊后得到了真正的發展,但"馬太效應"極其明顯。 目前知乎的作者和讀者關系:頂端是信息制造者,之下是有帳號、可交互的讀者,在下面是純粹的讀者。 很多用戶都是旁觀者,沒有發表過意見,寫過答案的人無人問津和贊同,低關注用戶的高質量內容得不到推送,高關注用戶可以灌水,這就影響了用戶的積極性。 而從大環境看,互聯網用戶增長局面面臨十字路口,數量不是唯一衡量的指標,用戶價值越來越重要,這似乎與早期知乎的理念相適應,到底是去影響大眾,還是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這對于知乎是一個關鍵問題。 傳出上市消息的背后,中國版Quora的故事,還能登上浪潮之巔么?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