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品牌正式進入香港,第三次與Uber成為“死對頭”通信
快的打車自2013年國慶宣布進入香港,至此已逾三年。作為香港市民常用的手機打車APP,快的已服務超60萬注冊用戶,合作司機達2萬余名,占全港的士司機一半以上。
在香港“水土不服”的打車業務,能否被滴滴一舉拿下?
就在今日(2月5日),滴滴出行宣布旗下“快的 Taxi”完成全面升級,DiDi APP即日啟動試營運。
此前,滴滴香港團隊一直以“快的”品牌服務香港民眾。作為行業領先的一站式出行平臺,滴滴出行品牌在正式進入香港的同時,也將包含內地、香港、臺灣在內的中國出行服務盡數攬入懷中。
左:滴滴北亞地區總經理 林勵;右:滴滴香港城市經理 鄭志昂
快的打車自2013年國慶宣布進入香港,至此已逾三年。作為香港市民常用的手機打車APP,快的已服務超60萬注冊用戶,合作司機達2萬余名,占全港的士司機一半以上。
現如今,“快的 Taxi”通過全面升級成為DiDi APP,在試運營階段帶來以下新的的士服務:
DiDi APP將引入滴滴智能分單算法,不僅能為乘客更精準地規劃行程,同時也能有效幫助司機減少空駛現象。
在內地、香港、臺灣間的漫游服務同時啟動公開測試,可自由切換地區與城市。
啟用基于大數據的司乘評價體系,提升服務質量。
加入實時通訊功能,無需與司機電話溝通。
可留言備注自定義需求。
可免費提前預約。
7X24在線客戶服務。
從臺灣到香港,滴滴似乎一直沒能都繞開“老對手”Uber。
第二戰:臺灣
今年1月19日,“滴滴出行”正式登錄臺灣,推出“滴滴計程車”及“滴滴順風車”服務。滴滴在臺業務由臺灣樂迪科技獨家代理。
在臺灣這片市場上,滴滴的“老對手”Uber已等候多時。滴滴在此與Uber展開繼大陸網約車大戰后的第二次較量。
此前,Uber在臺灣市場上,早已經歷過一次“劫難”。2017年2月10日,Uber在進入臺灣市場四年后,意外宣布中止在臺服務,與臺灣市場正式告別。
圖:Uber官網
從聲明中不難看出,Uber心有不甘,對再度登臺依舊抱有期盼。然而,四年多的磨合都沒能使Uber與臺灣政府達成一個雙方都接受的方案。Uber的打車業務最終被裁定為非法運營,只得草草收場。
今年4月,Uber以全新狀態回歸臺灣市場,開始推動與合法租賃車企業合作、App載明費用等舉措,才得以“重生”。據官方數據顯示,Uber已為百萬注冊用戶提供逾1500萬趟搭乘服務,合作司機達1.6萬人。
有了Uber的前車之鑒,滴滴在臺業務進展得較為順利。臺灣樂迪科技獲得滴滴獨家特許授權,以“信息媒和平臺”的方式代理滴滴,并未違反臺灣相關法律規定。滴滴在臺廣受好評,甚至有臺媒評論稱,滴滴來臺預示著“臺灣共享服務時代將來臨”。
滴滴在臺灣市場的“順風順水”,“老對手”Uber功不可沒。
第三戰:香港
滴滴出行品牌正式進入香港,和“老對手”Uber第三次碰了頭。彼時,Uber已在香港市場上深耕布局多年。
但Uber在香港,依然沒能避免“水土不服”的問題。除去香港公共交通設施發達、私家車使用成本高(擁有私家車的高薪人群不屑于做專車司機)、與香港出租車行業利益相沖突等因素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Uber打車再一次違背了當地的相關法規,遭到香港特區政府的多次打擊。
2017年8月22日,Uber基于“對香港市場的評估”,反其道而行之,將最低打車費用提高80%,還是沒能拯救羸弱的打車市場。
如今,滴滴香港品牌升級完成,將在這里第三次與“老對手”會面。這一次,他們又將如何展開市場競爭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