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閹割”也要重返中國?可見吃完歐盟罰單的谷歌過得并不輕松金融

其實和8年前谷歌選擇退出中國市場一樣,為何用的都是同一個煙霧彈 自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后,谷歌想要再摸住中國市場的興奮點已經不易了。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臉書又來了?近日,一家名為臉書科技的杭州公司引發了媒體關注。因為這家公司由Facebook Hong Kong Limited完全控股,而Facebook Hong Kong Limited實質上是由Facebook的控股公司所控制,于是臉書要重回中國市場的消息不脛而走。
其實,想要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的不僅僅是臉書,還有我們熟悉的老朋友——谷歌。從“猜畫小歌”,到北京谷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再到今年6月以5.5億元入股京東。再加上最近傳出的兩個分別名為“Maotai”和“Longfei”訂制版的安卓app,谷歌看起來是真的要重回中國市場。不過8年前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谷歌,為何在今天又如此著急回來呢?
“谷歌重返中國”,為何用的都是同一個煙霧彈
自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后,關于谷歌回歸的聲音就一直不絕于耳。百度搜索“谷歌回歸中國”的相關新聞,你會發現幾乎每一年都能看到這樣的“煙霧彈”。
毫無疑問,這和谷歌近年來的境況關系密切。
1.與歐盟的關系處于冰點,谷歌需要尋求第二戰場
7月24日,谷歌發布了2018Q2財報。數據顯示,谷歌母公司AlphabetQ2營收額為326.57億美元,同期增長26%。但再看凈利潤,恐怕就沒那么漂亮了。Q2谷歌凈利潤為31.95億美元,較同期下降了9%。
凈利潤下降的原因很好找到——歐盟的罰單。7月18日,歐盟因谷歌在安卓系統中非法濫用其支配地位的問題被歐盟開出43.4億歐元(合50.7億美元)天價罰單,占據了谷歌今年第二季度61%的凈利潤。
其實從去年開始,歐盟便對谷歌在安卓應用生態中的強勢地位進行猛烈反擊,指出谷歌采用強制性措施以及財務激勵等非法行為,要求設備制造商將其設為默認搜索引擎,并預裝Chrome等旗下應用。同時,還禁止設備制造商使用修改版的安卓系統。對此,在去年6月,歐盟就已經開出了創紀錄的24.2億歐元罰單。
罰錢事小,與歐盟關系僵化事大。歐盟如此強烈的發聲,一旦谷歌的壟斷行為坐實,不僅會使得其旗下應用的安裝率受到限制,也勢必將影響整個的安卓生態和谷歌產品生態。與此同時,歐盟針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法案《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也已經于今年5月正式施行。條例將要求谷歌等公司針對歐盟內個人數據的收集、使用以及共享給出解釋和說明。
兩面夾擊之下,歐盟劍指谷歌命門——其目前賴以生存的廣告業務,因為其旗下的應用是廣告的主要投放平臺,而用戶的數據又是實現廣告精確投放的必備條件。在歐盟關系處于冰點的谷歌,急需要尋求第二戰場。
2.雖然賺錢但“偏科”嚴重,谷歌需要新業務提振
雖然谷歌的營收額逐漸遞增,但“廣告為本”的盈利結構并未改變。根據谷歌所發布的2018Q2財報顯示,谷歌的廣告業務營收額達280億美元,占據總營收85.7%的份額。
除了前文所述谷歌廣告遭遇到的歐盟利刃之外,其廣告收入總量的增長也正在逼近天花板,一方面是TAC,即流量獲取成本不斷攀升。同樣據谷歌Q2財報的數據顯示,總流量獲取成本達到64.20億美元,較同期增長了26%。TAC的增長將增加谷歌在廣告業務上投入的成本,進一步壓縮廣告業務的利潤空間。
另一方面則是信息流廣告的興起。隨著社會化媒體平臺的發展,定位精準和形式多樣的信息流廣告開始登上主角舞臺,受到廣告主的歡迎。艾瑞咨詢在其發布的《2017中國信息流廣告用戶洞察報告》指出,未來兩年信息流廣告仍然會以50%的增速發展,其發展前景不言而喻。
但相較于信息流廣告集聚地的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巨頭而言,谷歌實在無力回擊,其推出的feed業務也反響平平。根據eMarketer的數據顯示,在去年Facebook的在線廣告營收額已經大幅領先于谷歌。在此狀況下,谷歌確實需要新業務來支撐公司發展,治好“偏科”的毛病了。
3.新興業務四面受敵,谷歌過得并不輕松
虎口奪廣告的人越來越多,谷歌開始謀劃通過發展新業務來探索新的盈利之路。早在2015年,從谷歌成立Alphabet來取代現有的谷歌就看出端倪。調整后的Alphabet擴大了公司的業務架構,成立了多個子公司,從而便于開展新興業務。
從研究如何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公司,智能家居公司Nest到核心部門X實驗室、無人車Waymo、人工智能研究Deepmind等多面開花。但著急在新興業務注入資金的谷歌,日子卻并不好過。
根據Q2財報顯示,新興業務營收虧損由去年的6.33億美元擴大至7.32億美元,另外還有超過1.27億美元的股票支出。由此可見,谷歌的新興業務仍未成熟,還處在砸錢階段,要盈利還尚遠。
同時,谷歌還處在四面受敵的環境之中,所競爭的對手早就不能以個數計算。例如在智能汽車上,就有蘋果、黑莓等科技公司以及寶馬、通用等傳統汽車廠商進場。同時,在許多業務上谷歌就已經被“領先一步”。拿云計算來說,早在2016年亞馬遜在云計算市場的市場份額就占據了54%,而谷歌只有3%。
正是如此,谷歌已經腹背受敵,Facebook、亞馬遜等新老互聯網公司對其的夾擊,自身的贏利點長期處在單一狀態,和歐盟關系的鬧掰,每一件事都可能要命。也正是這樣,這次的“重返信號”更容易理解為谷歌是希望轉移公眾視線而扔出的又一枚“煙霧彈”。
倘若谷歌真的重返中國,影響幾何?
當然我們也不妨假設一下,倘若谷歌真的重返中國,會發生什么呢?
1.被閹割的自己:合規合法成了谷歌最大的一道坎
說回開頭Facebook借殼返華的消息,其實在新聞爆出來幾天后,在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就已經找不到該家公司。對此,在7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就關于臉書在中國注冊子公司的申請被拒絕的提問的回答中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用戶市場,我們愿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只要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履行中國的部門規章管理要求,我們都歡迎其在中國發展。”
其實和8年前谷歌選擇退出中國市場一樣,合規合法一直是谷歌的一道坎。進入中國的市場,就必須要合乎中國市場的規矩。而谷歌不熟悉中國政策的變化,也常常不愿意遵守規矩,在進駐中國時常觸碰到政策的高壓線,如在2009年爆發的“涉黃事件”。
而此次若想再次進入,谷歌就要面臨自己“閹割”自己的情況了。要么把核心的搜索業務交給相關部門審查、剔除不符規定的信息。要么就只能帶著例如谷歌地圖、應用商店等一些小業務進場走一圈。
2.受傷的同行:搜狗、神馬、360可能最直接的沖擊對象
如果谷歌真的走了進來,受到影響的會是誰?讓我們來看一份數據就能直觀得出答案。根據StatCounter最新出爐的《2018年7月中國搜索引擎市場份額》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國內的搜索引擎市場已經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百度在國內市場份額為73.84%,神馬占比為15%,360為4.13%,搜狗為3.89%,必應等分割剩下的市場份額。
且不說已經耕耘多久的360搜索,即算是擁有微信訂閱號及文章內容獨家收錄的搜狗也十分落寞。谷歌要靠什么贏過它們呢?既沒有規模大的粉絲群體,并且認知度也在退出中國市場后下跌,產品上還要不斷迭代來吻合中國市場的口味。
谷歌如果真的進場,受到最大沖擊的毫無疑問是中位的神馬、搜狗和360。但是依照如上的分析來看,不說拿第一,谷歌連和神馬、360、搜狗爭奪亞軍都夠嗆。
3.被看衰的前景:從ebay、亞馬遜等國外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成功以及10年谷歌在中國的失利,資本市場并不會看好谷歌再次進入中國
在國外電商市場稱王稱霸的亞馬遜和ebay在中國卻吃了虧。據艾瑞咨詢全球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B2C電商市場已經被天貓和京東瓜分,兩者分別為56.5%和24.7%,而亞馬遜的份額只有0.8%,ebay就干脆消失在大眾視線。
除了此外,還有很多國外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后業績慘淡。我國互聯網發展速度快,在很多方面已經“彎道超車”是一個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國外互聯網公司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夠、對于中國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都慢。
谷歌也不例外,讓我們把指針撥回到2005,谷歌剛剛到進入中國的時候。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05年谷歌在搜索引擎的市場份額為26.9%,而到了2009年變成了18.9%。逐年下跌的市場份額已經很能說明谷歌的中國化之路很難走,即便是在搜索引擎初階戰的2005年。
其實在“谷歌返華”的消息出來之后,例如Morgan Stanley、德意志銀行等全球多個分析機構都發表言論表示“不看好”。由此,也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并不會看好谷歌再次進入中國。
4.最尷尬的國際關系:緊張的國際環境,谷歌如果大舉進入,吃虧的還是谷歌自己
7月2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舉行了有關第二輪對華制裁關稅的聽證會,從7月6日美國對中國34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以來,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國際環境也越發復雜。
而谷歌作為美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倘若真的選擇在此時進入中國,免不了需要應對更為復雜的政策環境。而如同前文所說,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下谷歌都應付不來,何況在當下。與此同時,所背負的輿論壓力也不會讓谷歌輕松,無論是來自于美國還是來自于中國。而要應付此,谷歌免不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但顯然,一個歐盟谷歌都已經吃不消了。
總之,時隔8年,谷歌或許還是那個以搜索引擎為核心的谷歌,但是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中國市場了。無論是移動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還是消費升級浪潮的涌現,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下,谷歌想要再摸住中國市場的興奮點已經不易了。
另外國內有媒體從相關部門獲悉,有關谷歌或重返中國的傳聞并不屬實。當然,無論谷歌是真想來中國,還是為了刺激資本市場而放出煙霧彈,在中國市場,只能送給谷歌一首《涼涼》。還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先把歐洲那攤事解決了吧,別來中國市場瞎鬧了。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