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三星都采用面部識別,為何華為如此謹慎?通信
如今,人臉識別已然算不上是什么新鮮的技術了。在安防、門禁等安全相關的領域,人臉識別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近來新出的iPhone X、三星S8、小米Note 3、vivo X20都…
如今,人臉識別已然算不上是什么新鮮的技術了。在安防、門禁等安全相關的領域,人臉識別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近來新出的iPhone X、三星S8、小米Note 3、vivo X20都采用了面部識別技術,面部識別似乎成為下一代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之一。
然而,身處國內智能手機品牌第一梯隊的華為卻反其道而行之。華為在年度旗艦Mate 10及Mate 10 Pro中并未采用這項先進的技術,而是采用了傳統的指紋識別技術。在提及原因時,華為CEO余承東表示,其實華為很早就搞定了人臉識別技術,之所以沒有進行商用是因其價值不明顯。
其實生物識別的方法很多,但人臉識別是相對而言比較好的選擇。其他的生物特征采集過程,如指紋、虹膜、靜脈等,都需要以用戶的主動配合為前提。如果用戶拒絕采集,則無法獲得高質量的特征信息,而面部識別則不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采用面部識別,符合人的視覺識別經驗,使人更容易接受。因為與面部識別相比,指紋和虹膜識別會讓人們擔心隱私的泄漏,而人臉識別則不會讓人產生這種擔憂。
然而,人臉識別的弊端也在普及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就拿智能手機來說,應用了此技術的iPhone X已經暴露出問題,例如兒子能刷臉解開媽媽的iPhone X,例如雙胞胎能夠解開對方的設備。
這涉及到人臉識別率的問題。在人臉對比的過程中,如果與系統中存儲的人臉有出入,人臉識別率就會下降,比如刮胡子、換發型、戴眼鏡等,甚至表情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比對的失敗。加上光照、服飾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很難達到100%。就連擁有世界上最先進人臉識別系統的美國,在做測試時也會有1%的識別誤讀率。
人們的年齡會增長、外觀會有變化。不同的年齡段應有不同的算法,如何維持或提高大規模應用環境下的人臉識別算法的識別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除了容易受到干擾之外,人臉識別在操作方面也不夠便捷。
傳統的指紋識別只要將手指放到感應器上即可解鎖,但人臉識別則需要將手機置于面前,按下電源鍵點亮屏幕,然后才能完成解鎖。雖然耗時不長,但要比指紋解鎖復雜的多。
另外,人臉識別的安全系數較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面部識別的精確度和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說,解鎖速度越快,安全系數越低。一些面部識別技術甚至能被一張靜態的照片給破解,何況面部識別也不僅能用于手機的解鎖,在密碼、移動支付方面也可以被應用,所以安全系數不夠是個很大的問題。
要提升安全系數也不是沒有辦法,但需要采用“活體檢測”的模式。需要通過搖頭或眨眼等動作證明被驗證者是個活人,而非一張照片,這種步驟我們在銀行都經歷過,但要是用在智能手機上,用戶就會感覺繁瑣,從而不被廣泛接受。
歸根結底,面部識別技術還是不夠成熟,大部分智能手機的面部識別功能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可以看到很多手機在支持面部識別的同時也保留了指紋識別,甚至可以說面部識別和指紋識別目前都是以密碼的輔助形式存在。
縱觀整個智能手機市場,毫無疑問的是生物識別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但目前廣泛應用還為時尚早,謹慎還是很有必要。
來源:最極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