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行為巨變,再沒那么多小白用戶留給短視頻了觀點
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構成及其行為模式正在發生巨變,短視頻領域尤其明顯。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直播和短視頻爆紅的日子里,有人曾提煉出4個成功關鍵詞:
走心、好感、節奏、融合。
扯淡!明明是鬼畜、腦洞、神煩、逗比,好不好?
但如果你對短視頻的印象還停留在這個階段,那絕對落伍了,真有哪個平臺如此指導產品迭代,早就糊穿地心了。
最新公布的QuestMobile秋季大數據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構成及其行為模式正在發生巨變,短視頻領域尤其明顯。
1、逆滲透和反擴張。
中國移動互聯網已近7年之癢,加上人口紅利耗盡,手機依賴癥也救不了人均單日使用時長、使用天數的雙降了,雖然短視頻行業仍然表現逆天,但至少在兩個方向上面臨著運營策略的重大調整:
(1)從拉新到留存與粘性之爭。
一方面,再沒有那么多天下掉下來的小白用戶讓你洗腦了,泛濫的平臺將隨著流量入口的收緊而重新洗牌;另一方面,短視頻與移動視頻的用戶粘性之差已從過去的12.4%縮小到現在的6.4%,內容質量、分發機制和商業模式的完美結合才是最有效的自循環。
(2)躺贏時代結束,是時候真刀真槍了。
土豆王微當年曾說“短視頻是工業廢水,只消耗流量、帶寬、服務器,不掙錢”,那種骨子里的傲嬌溢于言表,但他絕對料不到,就在自己退出的5年后,土豆也要被阿里大文娛轉型為短視頻平臺了。
當年傳統視頻網站用了差不多10年摸索出會員體系和廣告收入的雙軌商業模式,相比之下,紅人更多、增長更猛、玩法翻新的短視頻或許會少走許多彎路。
2、Hero APP的寡頭化。
有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一生只會使用70款左右的APP,人均APP安裝數更是連年下降,低頻APP的微信小程序化越發明顯,流量正在不可逆轉的向Hero APP附集。
常用APP隨年齡段和區域不同顯示出巨大的使用差異,在增長最快的24歲以下人群中,短視頻和社交應用成為絕對主流。
這也使得那些背倚流量和社交入口的短視頻平臺獲益明顯,比如秒拍以3.1億用戶問鼎就與今年6月新浪整合微博和新聞兩個入口級APP的流量支持有關。
3、三四五線城市的年輕人成為短視頻流量之源。
QuestMobile認為24歲以下用戶是移動互聯網增長最快的群體,極光大數據則顯示5成以上的短視頻用戶為90后,66.9%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尤以廣東、河南和山東為多,說明短視頻的下沉滲透力已經激活并打開了這部分沉寂已久的流量。
這是近年來最重要的內容消費群體屬性變化。
短視頻在高速發展中也異化出不同方向,標準的5分鐘時長受到挑戰,一種觀點是越短越好,如梨視頻的60秒,快手的豎屏57秒,微博UGC的15秒;另一種是多多益善,阿里大文娛認為短視頻可以擴展到25分鐘,這幾乎是一部網劇的單集容量了。
交鋒的背后其實是兩種流派的殊途同歸,反映出短視頻的即時互動性以及內容承載的豐富性都在得到加強:
1、社交共生。
短視頻的基因是高傳播和高擴散性,天然有社交屬性,但移動用戶的新鮮感難以持久,產品的衰減期明顯提前,單靠平臺本身注定會淪為足記、臉萌式的流星。
以美拍為例,當初與微博合作獲取流量,一度估值還超過微博,但由于好友互動缺乏微信朋友圈的粘性,加上內容垂直性太過明顯,轉發活躍度就很低,相比之下,秒拍作為微博視頻的默認播放器,僅入駐的明星就有3000人,繼承了微博的媒體屬性,加上小珈秀和一直播把草根網紅一網打盡,在熱搜等流量源頭的帶動下,傳播性就完全打開了。
2、超越原生態的玩法創新。
早期短視頻驅動流量的主要手段是唱歌、聊天和以曬為主的各種炫耀惡搞,由于創作者水平有限,同質化嚴重,觸達處于淺層次,不僅容易審美疲勞,也有低俗化、簡單化、過于娛樂化的傾向,這一點在快手上呈現得特別明顯。
這種玩法的好處是民間野趣的原生態呈現,會讓人大開眼界,也聚集了流量,但由于節目能力與受眾欣賞水平是單向綁定,幾乎喪失了升級擴展的空間,在主流媒體平臺介入后就很快發生質變。
比如騰訊支持的快手玩不過新浪+秒拍以及今日頭條+火山小視頻的組合,就是因為單一屬性的內容沉浸度反而成了傳播的天然障礙,很容易在朋友圈信息鏈接中形成阻斷,而新浪和今日頭條的開放媒體屬性則不存在這個瓶頸。
3、產品工具、分發能力以及專業化傳播的整合。
流量平臺的介入加強了短視頻的場景化能力,通過中間頁,滿足不同場景娛樂需求的能力大大改善,背后是基于知識圖譜的優質內容與受眾的高效匹配。
(1)專業傳播能力的整合
差不多從去年開始,映客等直播平臺紛紛推出了短視頻業務,可說是直播平臺向短視頻轉型的開始,但短視頻平臺需要的是兩種能力的集成:
一是冗余化且能消耗大量時間,產出比相對較低的產品,比如直播;
二是主動式播放或能有效覆蓋用戶碎片時間的精準產品;
短視頻與直播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滲透是趨勢,最早堅持這種產品矩陣的是一下科技,秒拍、小珈秀、一直播三位一體的聯動,背后是對觀看、創作和互動等不同需求的響應。
(2)工具化的技術助力
今年7月,秒拍、新浪和微博聯合推出“智能云剪”開放平臺,使得非專業人員也能在2分鐘內制作出一個PGC水平的視頻,這就豐富了內容創作者的能力和手段,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花在內容本身,在短視頻時長逐漸增加的趨勢下,也會強化連續故事性,增加短視頻內容的豐富性。
4、全平臺取代垂直化。
受到喊麥和嘻哈文化的啟發,短視頻領域出現很多垂直化的創業風口,比如抖音、奶糖等,代表了快手之后繼續對某一類型用戶深度滲透的思路。抖音的視頻就簡單分為兩派,舞蹈和創意,它其實是快手斗舞風的一種延續。奶糖則更為極端的鎖定95后高顏值群體,以犧牲擴張速度為代價,迅速圈定死忠。
但從長遠看,單一的、類型化的短視頻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按秒拍運營方一下科技的估算,非娛樂明星、非新聞現場、非純搞笑內容所獲得流量占比已經從之前的不足20%提升到去年的60%,這是增長更明顯、受眾更多的市場,且不說科技、汽車、家居、養生等長尾類節目還有充分潛力可挖。
5、短視頻與傳統視頻平臺分庭抗禮,UGC加速PGC化。
傳統視頻在多年摸索之后,形成了大會員體系和廣告收入的雙擎營收策略,其核心是內容生產上完全偏向于PGC,而短視頻的主力軍是UGC,表面上看賽道擁擠,選手或多或少都存在過載,標題黨和低俗內容充斥其中,導致真正賺錢都是頭部大號,底層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
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優質IP會逐漸沉淀下來,成為新的PGC,加之制作技術和手段的日趨成熟,在得到平臺的有力扶持后,會鍛造出品牌,這是短視頻未來變現的主要方式。
這需要平臺有計劃的布局和雙重刺激。
比如一下科技對于優質內容生產者就有一個金栗子獎,加上原創Top50月榜,形成了對頭部和中小內容生產者的有效激勵機制;
在用戶方面,秒拍一直研究用戶視頻收費計劃,對不排斥觀看廣告的用戶也有獎勵計劃,這實際上是著手從C端完成盈利模式的閉合。
易觀Q2短視頻行業盤點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秒拍移動全網滲透率達到59.3%,中等消費用戶群體超過30%,高消費用戶達到9%,領跑全行業,生態建設效果顯著。
未來的短視頻就是全場景化和碎片化之爭。所謂“明者隨時而變,智者隨時而制”,久已入局的玩家們都在期待著Show hand的機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