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一個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互聯網+

資源整合是關鍵——電影是創作更是管理
文 |木宇
來源 |螳螂財經(原 瀟湘財經)
韓寒,其實是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
《飛馳人生》不出意料在春節檔大賣,而韓寒前兩部導演作品《后會無期》和《乘風破浪》也均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加之今年1月份阿里戰略投資亭東影業,可以說,韓寒真正從“文化現象”走向了“商業現象”。
在曾經的時代語境中,韓寒是“叛逆不羈”的輟學少年,在新的話語體系下,韓寒又化為“世故老成”的中年男人。時代變了,價值體系和評判標準也變了,站在互聯網大潮下再去看待韓寒影響力的持久,我們會發現“作家”“賽車手”“導演”“老板”這些標簽都過于單薄而不足以詮釋,難道將其跨界的成功簡單粗暴地歸結于命運的神奇,使其在每個階段都穩準狠地踩中了時代的節點嗎?
韓寒一定是做對了什么,如果非要提煉出一個關鍵詞,毫無疑問,他是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也就是互聯網老板們最愛自稱的名詞,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韓寒身上恰好擁有優秀產品經理的特質。
對痛點的敏感——韓寒知道人們想要什么
“倘若提起歷史上的同道中人,韓寒的精神世界可能遠遠不如,但就現時的影響而言,他卻比先賢們強大千萬倍。韓寒就像鮑勃.迪倫一樣把良知送得更遠。”這是09年李海鵬在南方周末的特稿中對韓寒的評價。
從出書到寫博客,再到創辦“一個”app和如今的拍攝電影,韓寒的影響力貫穿了幾個時代,這其實并非他的才華有多么逆天,關鍵還在于他在每個階段都抓住了時代的痛點和受眾的需求。
韓寒出道正逢《萌芽》雜志興起,80后先鋒文化正當道,年輕的人們需要新的話語體系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沖破舊世界的桎梏,文學成為最好的武器。韓寒的“叛逆”擊中了整個80后群體的內心吶喊,還引發了教育系統培養“全才”還是“專才”的大討論。
到了博客時代,傳統媒體的聲勢開始衰弱,“公知”開始流行,韓寒的針砭時弊和嬉笑怒罵,滿足了人們對主流媒體外的評論觀點需求,他不是最深刻的,也不是最理性的,但他是最有趣的,也是最受歡迎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真正興起,韓寒及時推出“一個”app,從設計到內容結構,都是蘋果的“極簡”風格,也曾風靡一時。
電影產業爆發,韓寒以《后會無期》試水,公路類型片結合韓式幽默,尤其是讓人念念不忘的“金句系列”切中了當下年輕人的內心,依舊俘獲了一大批文藝青年的喜愛。
韓寒對于人們痛點的把握,一方面是階段性的,他對于時代的風向標極其敏感,知道當下的人們需要什么;一方面是貫穿性的,成長、自由、愛情和夢想是永恒的話題。前者是變量,后者是矢量,捕捉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把控二者之間的尺度感,如何以巧妙的形式去滿足需求。
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不能僅依賴于數據分析進行決策,還需要數據之外的把控和架構能力,這要建立在對人性的熟稔和心理的洞悉基礎之上?!八臋C智,幽默,用簡單的邏輯揭橥事實的荒誕的能力,對讀者心理的熟稔,都相當耀目,至今仍被知識階層低估著?!表n寒不僅能抓痛點,更知道如何帶節奏。
資源整合是關鍵——電影是創作更是管理
想拍電影的名人多了,為什么韓寒不僅能拍出合格的作品并取得不錯的票房,還能把影視公司做地蒸蒸日上?
在近期的《曉說》中,高曉松和韓寒聊到電影,直言覺得導演最關鍵的能力并不在創作,而在管理。大眾往往將一部電影的成功歸結于導演的創作能力,但本質上導演所做的還是資源配置和調度的工作,優秀的導演一定也是是優秀的管理者。
近年來內容人主導的影視公司逐漸站到了臺前,甚至有顛覆傳統資本巨頭的趨勢。當我們觀察其中最為閃耀的,無論是推出《戰狼2》的登峰國際,《我不是藥神》背后的壞猴子和真樂道,《流浪地球》出品方郭帆文化,分別都是吳京、寧浩、徐崢和郭帆等導演旗下的公司,這必然和導演出色的資源整合能力分不開關系。
說出“什么壇到最后也都是祭壇,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這句話的韓寒并不像他曾經呈現出的那樣“遺世獨立”,《后會無期》能夠孵化出來,少不了韓寒老東家果麥文化的支持,不僅自己給錢,還拉來了博納影業的于東,這讓韓寒在起步時便不缺乏資金和專業的指導。
《后會無期》上映的第二年,韓寒及時推出了亭東影業,開始正式主導個人影視產業的發展,當韓寒在《曉說》中說出一定要幫投資人賺錢時,你其實就看得出來他一定不像某些藝術家那樣只執著于個人表達。從16年到19年,亭東影業歷經三次融資,包括阿里的戰略投資,最終超過20億的估值,僅僅韓寒的IP還不足以那么值錢。
“韓寒一個很好的作家,也是一個賽車手,然后也開了很好的餐廳,但是我們都沒有投,我們投的是他的亭東影業,我看中的是他作為導演的能力,是切入到電影產業當中整合上下游資源的能力。”頭頭是道基金的創始人曹國熊的解釋道出了關鍵,韓寒的核心能力,還在于“整合上下游資源”。
張小龍作為產品經理無冕之王,不僅在于微信的商業化成功,還在于其始終如一的價值傳遞。無底線地迎合市場,最終輸掉的是更為長遠的品牌價值。
從韓寒呈現的三部作品來看,其實并沒有過度迎合市場,從始至終都貫徹著濃厚的個人風格,亭東影業在投資其它影片中也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制,并沒有一味追逐潮流,也投了像《地球最后的夜晚》這樣個人風格強烈的藝術電影。也就是說,韓寒在個人價值訴求和商業目的之間找到了一種巧妙的平衡,縱觀國內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導演,也未必有這樣的能力。
產品經理不同于創作者,無法獨立完成項目,必須依賴于團隊建設,亭東影業在公司化上的運營,也不僅僅依賴于韓寒的個人IP流量,2016年7月,李海鵬加入韓寒的上海亭東文化,擔任首席內容官,李海鵬的到來無疑是一大助力,并且他還帶來了一手組建的整個時尚先生的特稿團隊。
韓寒說自己不喜歡社交,但這并不意味他不會社交,在紛繁復雜的娛樂圈,沒有足夠的情商和斡旋能力,別說做公司了,拍電影都困難,亭東影業所展示出來的游刃有余,和其“產品經理”韓寒的資源整合能力自然是分不開的。
如何高效推進項目進度——3個月就讓電影上映
作為亞洲頂級拉力賽車手的韓寒,在推進電影進度上也是無比的快。
《乘風破浪》的票房大熱和春季檔的踩點不無關系,而它的制作過程,正是一個項目根據截止日期倒推計劃的典范,就最終電影的完成度和推進效率而言,離不開韓寒這位出色產品經理的項目推進能力。
一般劇組開機都會挑個黃道吉日,而韓寒看重的是效率和時間,一方面源于其非科班出身,一方面也源于韓寒一貫以來的打破常規思路。當然,劇組人員的說法是,“韓寒導演是干什么的?賽車手啊,他們賽車手,不就是喜歡比別人快嗎……”《乘風破浪》劇組從9月28日開機到12月12日殺青,總共花了不到3個月時間,而且這個時間還比原計劃推遲了3天。
韓寒在拍攝時采取邊拍攝邊做后期的方式,在剪輯、聲音、特效、調色上通過團隊協調和技術手段,極大地縮減了制作周期,拍攝的外景地選在上海、浙江,也為劇組省掉了許多轉場的時間?!拔覀冇悬c不惜成本,所有能省時間的最快的技術和人力都去花錢。”執行制片白玉俠的話,但電影這種復雜龐大的工業項目,僅僅全靠花錢就能換來時間嗎?沒有高效的團隊協作,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劇組成員稱之為“魔鬼流程控制”的主導人正是韓寒。
某種意義上來講,韓寒是用互聯網行業的流程推進效率來完成電影制作,在保證項目進度的前提下也實現了商業上的成功。影視公司的主要產品便是電影,而韓寒作為老板兼導演,不啻是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
近兩年來,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呈現出“內容為王”的趨勢,一大批優秀的內容人也在組建團隊自主創業,讓內容的主導權從資方回到內容人的身上,這自然是好事。但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是,電影終歸是大型工業化產品,在產業邁向工業化流水線的過程中,考慮到電影藝術和商業結合的情況下,真正決定產品價值的關鍵不在于老板是導演還是資本家,而是否為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上市公司、Fintech、區塊鏈等財經金融領域。 《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