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微店財報發布:業績增長能否帶動市值增長?互聯網+

云集微店的會員數從2019年6月30日的1077萬增至1230萬,而云集微店的會員營收比重相對來說可能還比較低,云集的會員計劃收入也從2018年同期的人民幣1.778億元增至2.067億元。
近日,云集微店發布了自己2019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云集交易額從2018年同期的人民幣54億元增至9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9.8%。其中,今年一季度推出的商城業務保持穩健增長,2019年第三季度,交易額與商城業務相關的收入為人民幣32億元,商城業務收入則為人民幣8630萬元。
不得不說的是,關于云集微店的爭議,從其上市開始就沒有停止過。過去涉嫌傳銷的“黑歷史”,付費會員是否行之有效等問題也都存在一定的疑問。這些因素或許也為其股價穩定發展埋下了一些不穩定因子。那么此次營收提振能否成為其提振股價的“興奮劑”呢?
透過現象看本質:多曲線共振成營收增長引擎
關于此次云集微店財報盈利的關鍵,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主營業務營收的穩定增長;二是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從營收方面來看,首先是會員數量方面,據財報公布的數據顯示,云集微店的會員數從2019年6月30日的1077萬增至1230萬,增長14.2%。
截至2019年9月30日,在過去的12個月中,交易會員從420萬增至940萬,同比增長122.7%。隨著會員基數的不斷增長,云集的會員計劃收入也從2018年同期的人民幣1.778億元增至2.067億元,增幅達到了16.3%。
從這個維度來看,云集“會員電商”的品牌標簽似乎發揮了作用。
此外,今年一季度推出的商城業務發展狀態良好,整體保持保持穩健增長,2019年第三季度,交易額與商城業務相關的收入為人民幣32億元,商城業務收入則為人民幣8630萬元。
當然了,具體商城業務未來究竟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判斷。
除此之外,電商平臺毛利低,整合基礎設施,降低運營成本已經成為整個行業都面臨的難題。
據云集微店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2019年第三季度,云集有效地降低了運營成本,其中,履約費用從2018年同期的人民幣2.943億元下降至2.042億元,降幅達到了30.6%。
如今,透過云集微店的增長,或許也高讓我們對會員電商有著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吳曉波在2019跨年時的演講中預測:2019年會出現三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分別是會員制、圈層社交和私域電商。在未來的一年,會員制會成為最流行的消費者關系模式。
就目前看來,會員電商已經成為各類企業角逐的關鍵點。雖說會員經營本身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從營銷思維改變的必要性角度來看,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尤其是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殆盡所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留存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要高于拉新,對企業自己的高價值用戶進行重點營銷成為必然,會員經濟的價值日益彰顯,流量池思維下打造專屬私域流量變的越來越普遍而變得更加重要。
由此可見,云集微店“會員電商”的故事確實也比較生動,目前所取得的成績也都是實打實的。此外,云集微店的自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平臺商品的品質,這也是云集微店能夠實現留存的又一大利器。
短期業績只能維穩:持續增長仍需進一步證明
不得不說的是,雖說云集微店此次的財報看起來還不錯,但對于其市值方面更多的其實祈禱的是維穩作用,即維持在某個數值上下,但可能很難帶來大的增長動力。
一方面,從今年剛剛推出的商城業務來看,雖說表現不錯,但問題是推出的時間有些過于短。
畢竟對于一個相對成熟的平臺而言,新業務推出初期很容易就實現增長,畢竟算得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哪怕只是個小巨人。但在原有流量給予新業務的支持達到天花板之后,能否持續增長并且保持高留存,那時候才是考驗平臺的時候。
就像騰訊此前推出了天天快報、微視,在成立初期幾個季度,用戶量能夠實現爆發式增長。但經歷了初始的“蜜月期”之后,迎來的就是大蕭條。還比如字節跳動,其業務線不可謂不厚重,涉及到了多個領域。例如微頭條、火山直播、悟空問答等,在成立初期憑借今日頭條、抖音等重量級產品的導流,短期增長不難,可如今的情況想必每個人也都了解。
另一方面,會員電商的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或許對于資本市場而言仍然是個未知數。
在美國,好市多Costco和亞馬遜Prime已經證明付費會員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Prime已經成為亞馬遜壟斷北美電商市場的一大法寶。而在國內方面,我們不能單純的以“時間機器”理論來解釋,就比如目前國內正在進行的下沉市場革命,很難在歐美發達國家找到對標的參考系。
不過有不少人認為云集微店的會員模式與Costco(好市多)有些相似,但就目前看來,二者在營收結構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Costco(好市多)的會員營收占據相當大的比重,而云集微店的會員營收比重相對來說可能還比較低,更多的還是來自于商品銷售。
除此之外,堅持自營,或許會對其平臺產品種類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從而對用戶體驗帶來一定的影響。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用戶的需求是復雜多樣的,當一個平臺只能滿足用戶的小眾需求時,這就決定平臺的天花板有限。就像此前京東,自營電商起家,帶最后還是得走全品類道路。而反面教材就是現在的當當,夫妻創始人之間的糾紛可能比業務本身更能吸引人。
資本市場喜歡確定性,但就目前看來,云集微店所體現出的確定性似乎還不夠,未來業務形態朝著則那樣的方向演化?各項業務以及會員能否持續增長?或許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觀察。(ps:向善財經原創稿件,訂閱號ID:hlwdnexs,商務轉載合作聯系:a913613543,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