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一對一專送”變“拼車陷阱”:多花錢遭冷遇,消費者損失誰來觀點
當互聯網貨運平臺以“高效透明”為口號席卷市場時,貨拉拉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廣泛的服務網絡成為行業標桿。
首發|明見局
作者|張典
當互聯網貨運平臺以“高效透明”為口號席卷市場時,貨拉拉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廣泛的服務網絡成為行業標桿。
然而,這個號稱“致力于提供優質同城貨運服務”的平臺,如今不得不面對消費者的投訴:“一對一專送”服務名不副實、司機違規拼單、配送延誤導致損失、平臺推諉責任......讓消費者對其“便捷可靠”的品牌形象產生質疑。
高價服務藏貓膩?“專屬配送”成空談
打開貨拉拉APP,“拉貨跑腿”頁面清晰列出三個服務檔位:拼送、1對1直接送、特快,價格梯次分明。
其中,“特快”選項旁特意標注“1對1直接送”,消費者一般會認為選擇該服務即可享受司機專屬配送、優先送達的待遇。正是這種展示在頁面上的服務承諾,讓許多有緊急配送需求的用戶愿意支付更高費用。
但實際體驗卻與宣傳不太一樣。有媒體報道稱,一位從事生鮮電商的吳女士至今對一次配送經歷耿耿于懷。為確保生鮮食品新鮮度,她特意選擇“一對一專送”并反復叮囑司機盡快送達。然而車輛出發一小時后,后臺顯示僅行駛幾公里。
吳女士致電司機時,對方竟稱接的是拼車單,這與吳女士的訂單類型完全不符。更令人費解的是,在平臺已確認訂單為“一對一專送”的情況下,司機竟帶著貨物折返發貨地,最終送達時間比預計晚了一個半小時,導致一半生鮮變質,客戶要求全額賠償。
無獨有偶,汪先生搬家時選擇“一對一專送”服務,30公里路程耗時近兩小時。司機起初以“路況不好”搪塞,再三追問才承認中途接了其他訂單。
當汪先生向平臺投訴時,得到的回應僅是“無法處理”和一張10元優惠券?!邦~外支付了搬運費和小費,就是想換個高效服務,結果花了冤枉錢還受氣”,汪先生的遭遇道出了眾多消費者的無奈。
多位用戶反映,“一對一專送”與“拼送”的區別僅體現在價格上,實際配送中司機接多單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網友調侃稱“所謂專屬服務,不過是讓你多花錢買個心理安慰,司機該拼單還是拼單”。這種服務與宣傳的嚴重脫節,正在不斷消耗消費者的信任。
平臺管理存漏洞,投訴解決率不足8%
消費保平臺的數據更直觀地揭示了貨拉拉的服務亂象:相關投訴總量高達1833件,解決率僅7.47%,涉訴金額超481萬元。服務態度差、退款糾紛、中斷服務、亂收費等問題反復出現,而“一對一專送”引發的投訴更是“重災區”。
面對消費者的損失索賠,貨拉拉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呢?上文中的吳女士因生鮮變質產生的賠償訴求,平臺始終未給出正面回應;汪先生遭遇司機違規接單,得到的10元優惠券更像是一種敷衍。
為何“一對一專送”頻頻出現問題?是系統故障還是管理漏洞?有用戶懷疑平臺系統存在BUG,導致司機端顯示的訂單類型與用戶實際下單不符。
吳女士直言“每次叫專送,司機都說我下的是拼車單,這明顯是系統有問題”。但當某媒體以消費者身份咨詢客服時,對方堅稱“一對一直接送”與“特快”均為專屬配送,不存在拼單行為。
更值得關注的是,多位前貨拉拉司機透露,平臺抽成比例過高,若僅接單一單,扣除抽成和車輛油耗后幾乎無利可圖?!安唤铀交?、不拼單,根本賺不到錢”,一位司機坦言。這一說法直指平臺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對司機的合理保障和有效管理?
行業標桿失責,信任危機亟待化解
作為覆蓋全球14個市場、中國內地363座城市,擁有120萬月活司機和1400萬月活用戶的大型平臺,貨拉拉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其服務質量和管理體系是否存在問題呢?
業內人士指出,貨拉拉若想扭轉局面,需從根本上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完善司機管理機制,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提高違規成本,杜絕拼單、繞路等行為;二是優化系統平臺,排查技術漏洞,確保訂單信息在用戶端與司機端的一致性;三是健全投訴處理流程,設立合理的賠償機制,對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及時響應。
消費保專家強調,在互聯網貨運行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品牌信譽是立足之本。貨拉拉若持續對消費者的呼聲置若罔聞,任由服務亂象蔓延,不僅會損害自身品牌形象,還可能失去市場份額。畢竟,消費者的選擇永遠基于“物有所值”的實際體驗,而非空洞的宣傳口號。
從吳女士變質的生鮮到汪先生延誤的搬家,一個個具體案例就在眼前。貨拉拉能否正視問題、切實整改,不僅關乎百萬用戶的權益,更決定著其作為行業標桿的后續發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