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市值競賽 “二馬”輪做中國首富金融
前兩天,“二馬”交替做中國首富,甚至出現在24小時內輪換座次的情況,背后是阿里和騰訊的市值正圍繞4000億美元上下波動,加在一起破萬億美元指日可待。
前兩天,“二馬”交替做中國首富,甚至出現在24小時內輪換座次的情況,背后是阿里和騰訊的市值正圍繞4000億美元上下波動,加在一起破萬億美元指日可待。
受9日晚發布的二季度財報刺激,微博市值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幾乎已是兩個Twitter。這不禁讓人感慨,中國互聯網這在迎接2000年泡沫后的最好時代。
外界總喜歡對標和比較。騰訊剛剛推出信用分,自然被拿來與芝麻信用扯在一起。從最初圍繞電商與社交兩個主業的爭奪,發展到出行、支付、廣告、O2O、AI、東南亞與印度市場上的投資,騰訊與阿里的競爭交集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這是必然趨勢,中國市場的用戶數與滲透率就這么大,兩邊都手握幾百億元的自由現金流,都想吃進更多,連接一切。未來的競爭不在新業務上,就在新興市場上。但真正支撐兩者競爭的東西是什么?不是眼下的游戲或電商,而是對龐大用戶數據的運營。
前兩天,騰訊投訴華為榮耀手機侵權獲取微信用戶數據,這對低調的微信來說比較罕見。再聯系剛平復過去的菜鳥順豐事件,你會發現巨頭對用戶數據的敏感度越來越高,并集中凸顯出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數據價值與地盤意識。
10日,阿里媽媽迎來組建十周年紀念日。從最初上線淘寶直通車、鉆石展位、實時競價工具TANX,集中服務淘系商家投放廣告,到后來上線數據營銷工具達摩盤,整合易傳媒“出淘”,服務全網廣告主,阿里媽媽一直與阿里最核心的利潤來源廣告掛鉤。
巨頭旗下核心業務的變化必然引起關注。阿里媽媽在十周年做“總結與展望”時認為,過去主要聚焦在效果廣告領域,下一個十年要更多關注品牌廣告,以“品效合一”的思路去更寬廣的場景下連接消費者與品牌商。
說白了,阿里現在擁有社交與媒體矩陣、物流、生活服務、金融支付,再加上盒馬等線下零售業態,擁有如此豐富的營銷場景,將背后龐大的數據流截取并整合分析,對越來越在乎投放精準度的廣告主而言是一座金礦。因為用戶在線上線下生活中只要有手機參與的軌跡,后臺都清清楚楚。
舉例說,火爆的河馬鮮生以澳洲大龍蝦為招牌,主打海鮮牌。澳龍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根據阿里在線生鮮的用戶數據算出來的。如果未來新零售都能借用線上數據去分析線下,線下零售無論運營效率還是營銷價值都會提升。
阿里最近這輪股價的漲勢始于6月初的投資者日,CFO武衛預測2018財年營收增速為45%-49%,點燃了華爾街的情緒。阿里的主要營收來自廣告,能以3.7萬億的GMV規模保持近50%的營收增速,背后是對數據更有效且廣泛的運用。
騰訊的營收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網絡廣告一直是騰訊營收中貢獻第二大的業務(游戲與虛擬道具被歸為增值服務),但過去一年微信支付的營收增長掩蓋了廣告業務的漲勢。騰訊一季度財報披露,廣告業務中,媒體廣告(多為品牌廣告)收入25億元,增速為20%,以朋友圈廣告為代表的社交類廣告(多為效果廣告)收入為44億元,增速高達67%。騰訊發現,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的區分正變得模糊,廣告主與過去相比購買了更多的效果廣告,比如基于朋友圈LBS的推廣廣告就特別受婚慶公司和家裝品牌的青睞。
這種變化背后是騰訊數據維度的豐富,騰訊通過并購將業務延展到更多領域,讓數據之間像菌絲一樣互通,然后提升它所連接的這些場景下的商業化能力。如果光算活躍用戶數,騰訊的社交用戶是阿里電商用戶的兩倍,但論用戶數據的豐富度,阿里要超過騰訊。在今年6月的投資者日上,阿里對外首次以Amazon+Google+Facebook的結合來解釋自身,背后其實是數據維度已超過三者中的任何一家。
如果單論用戶數,Facebook在二季度已經突破20億,但由于業務場景相對單一,數據維度少。數據之間的關聯越廣,單用戶背后的商業價值就會越高。都以最新財報計算,Facebook二季度的單用戶收入貢獻為4.7美元,約合人民幣31元;而阿里巴巴一季度的收入與用戶數之比是70元。兩家公司都是以廣告為營收支柱。
這是為什么互聯網巨頭公司不斷從主業拓展到新領域的原因所在。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