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6家企業增發后估值上漲,實體產業成吸金主力!資本寒冬,拜拜!金融
第一次增發時估值3898萬,第二次估值1.47億,第三次估值便達到21.12億。富電綠能現在的估值依舊在20億徘徊,其估值2年內增長了50倍,而最初的兩名自然人投資者至今也浮盈超過13倍有余。
自2015年6月以來,三板做市指數遭遇重創,到現在兩年時間,做市指數已跌去43.3%。去年6月首次推出創新層,仍然沒有什么改觀,今年的“再分層”也依然沒能扭轉頹勢。
這種情況下,部分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更是主動退出。畢竟對于新三板企業來說,進入創新層遠沒有登陸主板市場更具誘惑。新三板流動性差、資本寒冬、融資遇冷...從去年開始便成為大家常常提起的話題。
資本寒冬真實存在過
資本寒冬、融資遇冷不止存在于新三板上。在眾多創業公司中,甚至也有一些獨角獸公司融不到資金,估值不停往下走。而融到錢的企業,融到C輪、D輪的時候也不能保證安全,也有可能隨時猝死,眾多鮮活的案例就擺在我們眼前。
但至少,融到錢的企業還能看到希望。
據相關數據統計,從2015年7月至今,新三板上共有增發方案7292起,而在這段時間新三板市場共完成增發6369起。
但是,單以2016年下半年為例,新三板上共有增發方案1924起,完成增發1358起,實際融資713.93億。而上年同期則有增發方案2016起,完成增發1830起,實際融資913.77億。
可以看到,上述三項數據同比均呈下降態勢,分別下降4.56%、25.79%、21.87%。
讓我們在具體看下,近兩年來新三板上的企業定增情況。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每個時間段都有大量的企業有融資需求,所以從每個時期的增發方案數量來看的話,今年上半年雖有明顯的下滑趨勢,但總體差別不大。并且增發方案數量和增發實施次數這兩個指標的差別通常不大,僅2016年第三季度差距較為突出,增發實施次數僅為增發方案數量的55.31%。
單就增發實施次數和融資金額來看的話,這兩項指標在2016年第三季度出現了明顯下降,彼時成功融資次數僅為495次,實際融資216.15億。兩個數據環比減少33.11%、24.04%,同比減少50.05%、51.02%。
2017年融資并不算冷
目前新三板二級市場雖然交易活躍度不足,但一級市場的融資活躍度卻尚可。
據悉,今年上半年共有246家公司在A股首發上市,A股新股發行“去庫存”成效明顯,同期新三板上亦有225家企業擬奔赴IPO。
而這些擬IPO企業在奔赴IPO的路上,都會準備一筆融資,以此應付IPO期間的突發狀況。而這樣的PRE-IPO企業定增的大好機會對于大多數機構來說都是不能錯過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新三板市場的定增融資市場在經過去年下半年的動蕩后,已經趨于穩定。2017年上半年,新三板上共有增發方案1424起,增發實施1541起,募資650.8億,融資額正在向往年靠攏。
過半企業增發后估值上漲
經過統計,近兩年中做市企業共增發實施2017起,其中創新層864起,基礎層1153起,而協議企業共增發實施4348起,其中創新層1135起,基礎層3212起。以下為企業增發實施后估值變化情況:
做市企業中,以富電綠能為例,富電綠能主要從事電動汽車直流/交流充電樁、異動充電車、智能充電站和智能充電樁的制造,在兩年時間內富電綠能增發實施3次。
富電綠能首先于2015年8月27日以2.58元/股的價格成功向兩名自然人投資者發行股票831萬股,募資2143.98萬。不久后再以1.08元/股發現股票1億股,最后又在2017年1月18日以15元/股向四名機構投資人發行股票452萬股,募資6779.95萬。
回頭看這三次增發實施,可以發現,富電綠能每次增發后的估值都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第一次增發時估值3898萬,第二次估值1.47億,第三次估值便達到21.12億。富電綠能現在的估值依舊在20億徘徊,其估值2年內增長了50倍,而最初的兩名自然人投資者至今也浮盈超過13倍有余。
可以說,富電綠能是真的把投資者的資金用到了刀刃上。從其業績我們也可以看出,富電綠能2014-2016年營收分別為2392.35萬、5204.99萬、4.96億,凈利潤分別為331.08萬、2272.82萬、3758.74萬。
以下是做市企業在近兩年的定增后估值增長最快的十家企業(剔除高管、關聯方增持)
在協議企業中,同屬創新層的嘉行傳媒表現更為出色。嘉行傳媒主營業務為精品電視劇、電影的制作與發行以及藝人經紀業務。《漂亮的李慧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熱播劇成功的同時,也將作為前身為楊冪工作室的嘉行傳媒推到了臺前。
嘉行傳媒近兩年也有過三次定增,而最新一輪定增,其以250元/股的價格成功發行股票100萬股,募資2.5億元,股票成功發行后估值超過50億。而前兩次成功發行后估值分別為2745.5萬和15億。
以下是協議企業在近兩年的定增后估值增長最快的十家企業(剔除高管、關聯方增持)
高新技術業、傳統制造業成吸金主力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的兩年時間內,生物與高新科技技術類行業和傳統制造業成功發行次數最多,儼然是新三板市場上的吸金主力。
生物與高新科技技術類行業近兩年共募資894.89億,其中以神州優車為最,上半年一筆46億元的融資確實是轟動市場。而且還有一筆24億元的融資正在路上。此前,神州優車設定的融資規模為100億,因為多種因素,最終也只能分拆多筆實現。而其最新一筆24億元的融資則正在路上。
傳統制造業則以565.94億的募資金額緊隨其后,穎泰生物在2016年先后兩次融資,融資額達到22.12億。
而在類金融機構暫停融資和掛牌后,市場鮮有像九鼎集團、華龍證券一樣巨額融資的案例。九鼎集團和華龍證券曾分別在2015年和2016年成功融資100億和96.22億,金融行業融資后勁不足,最終以476.22億元位列第三,但其平均融資額確最高,平均每家融資8.08億。
來源:犀牛之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