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接單、騎手配送,央媒多次報道的即時零售何以越做越大?觀點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消費復蘇勢頭良好,各類零售新業態重歸蓬勃發展軌道。
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消費復蘇勢頭良好,各類零售新業態重歸蓬勃發展軌道。近期,人民日報又把關注目光投向了即時零售業態。
人民日報此次從為實體店開拓發展空間、助力數字化轉型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即時零售的發展現狀。在題為《網上接單、騎手配送,即時零售正在成為新潮流——小店也能大展身手》的報道中,人民日報指出,即時零售正在成為新潮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自己喜愛的東西可以即時送達,這是個龐大的新市場。報道采訪了北京一家小超市的店主鄭明月,在網上接到消費者下單,騎手接單配送,依靠“線上接單、騎手配送”的即時零售業態和專業數字化系統,鄭老板的小店實現“上網”,生意紅火。
▲人民日報關注即時零售業態
“龐大”二字,精確描述了即時零售的發展現狀。去年以來,人民日報、央視等先后多次關注即時零售發展,央媒報道中,一條“市場由小到大、由潛入深”的即時零售發展脈絡,被清晰描繪出來。
分析一個新市場、新業態的發展,無非供需兩端。消費者的需求催生了即時零售業態。央視在去年兩次報道即時零售業態時均分析稱,消費者對消費確定性和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喜歡把“外賣當快遞用”,希望“所見即所得”,這使即時零售業態不斷發展,給實體店帶來了新的生意空間。
供給的豐富,也使即時零售市場越來越繁榮。央視報道指出,本地門店+即時配送是即時零售的兩大核心。隨著本地門店的即時配送供給品類不斷豐富,消費者產生了更多即時配送需求,帶動線下零售小店服務周邊社區居民,擴大了線下零售的市場范圍。
人民日報先后三次對即時零售的報道,則深入分析了即時零售發展“由潛入深”的過程。去年,人民日報指出,“消費者通過線上交易平臺下單,線下實體零售商線上接單,執行配送”的即時零售模式,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能幫實體店把線上流量轉化成為新的訂單來源。
而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實體店拓增量的過程中,即時零售業態也越走越深,對實體店的數字化轉型產生積極影響。人民日報最新報道指出,在全國,像鄭明月一樣依托專業數字化系統實現“上網”的小店有2萬多家,分布在200多個城市。數字化系統能將商家的平均庫存準確率提升至99%,揀貨效率提升52%,全渠道經營成本降低60%,大大降低了便利店轉型上線的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
滿足消費者“外賣買一切”的需求,本地商品供給日益豐富,為實體店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上網”提供支持……這條從提振供需到提升能力的路徑,也正是即時零售業態由潛入深、市場由小到大所走過的路。在這當中,即時零售平臺提供的工具、履約配送等服務越來越專業和精細,幫助實體店降低了數字化轉型成本。
當然,市場做大并非最終目的,而是激發實體零售行業活力的手段。越來越大的即時零售市場,料將為消費復蘇和實體店發展創造更大空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