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春天的嫩芽,產業互聯網迎來瓜熟蒂落期觀點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是反互聯網模式之道而行的一種發展模式,產業互聯網開始跳出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文/孟永輝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產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文/孟永輝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產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產生了以“產業+”為代表的諸多概念。這是產業互聯網開始進一步深入的主要標志。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產業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成熟,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還將進一步進化,最終讓產業互聯網演變成為一個由內而外發生深刻改變的全新概念。這個時候,產業互聯網才能真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如何演進和進化,以產業為改造對象的發展模式始終沒有改變,改造傳統行業的底層運作邏輯,最終實現產業升級,才是產業互聯網的本質精髓所在。產業互聯網之所以會衍生出來以“產業+”為代表的諸多概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而不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驅動力。從這個邏輯來看,對產業互聯網的物種進行進一步的精準定義,是相當必要的。
觀察當下產業互聯網的入局者,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玩家都在將產業互聯網進一步深化。阿里全力加持的數字經濟、騰訊不斷深度參與的產業互聯網,其實都是他們將發展的目光從消費端轉移到產業端的主要體現。當消費端流量的爭奪日漸白熱化,產業端則是一片藍海。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深度加入,產業互聯網同樣將會成為另外一片發展熱土。
從布局到深入,產業互聯網不再稚嫩
早期,產業互聯網是被當成是一個概念提出的。它的產生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以C端用戶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時代的落幕。人們在這個時間點提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多半僅僅只是停留在相對初級和原始的認識上,占領理論的制高點是他們的初衷。經過不斷的實踐,人們對于產業互聯網的認識開始變得深入,對于產業互聯網的布局開始變得多元,產業互聯網早已不是那個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而是開始真正進入到了茁壯成長的青少年時代。
產業互聯網對于互聯網的認識開始深度和全面。早期,人們對于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定位其實與其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定位并沒有區別,互聯網在其中依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逐步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僅僅只是像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搭建一個平臺實現高效對接,無法真正改變產業端的痛點和難題。
深度介入到產業的實際運作過程當中,不斷改造產業端口傳統的生產和供應邏輯,才是產業互聯網得以落地的關鍵所在。互聯網技術本身的短板決定了它無法實現產業端的這一需求,人們需要更加底層的技術,才能實現對行業端的深度改造。于是,重新認識和定位互聯網的角色,成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互聯網業已成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于它的認識開始從早期的驅動力,轉移到了現在的基礎設施上。換句話說,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玩家們的標配,但決不是驅動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根本動能。跳出互聯網的束縛,真正以新技術為產業互聯網的根本驅動力,才是產業互聯網得以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看到以阿里、騰訊、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之所以為不斷強化在新技術端口的布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互聯網的認識開始深度和全面所導致的。可以預見的是,再度定義互聯網,將會開啟一個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
產業互聯網開始跳出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早期,人們理解的產業互聯網其實和消費互聯網并沒有太多區別,就是建構一個平臺來實現用戶的高效對接。從本質上來看,產業互聯網的這種發展模式依然是去中間化式的平臺模式。盡管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但是,僅僅只是改造后端,缺少對前端的深度改造,所謂的效率提升僅僅只是一種表面的提升而已。
跳出互聯網式的發展模式,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實踐產業互聯網,才是它得以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深度參與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產業的一份子,告別單純地以去中間化為代表的發展模式才是產業互聯網真正步入自身發展軌道的關鍵所在。在我看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是反互聯網模式之道而行的一種發展模式,同互聯網建構起來一個又一個的中心不同,產業互聯網則是要去除掉一個又一個的中心,最終讓每一個玩家都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的S2B的模式絕對不是一個B2B模式的衍生品,而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類型。在這個模式下,平臺的功能和作用被進一步抵消,個體的力量和作用不斷被激活。由此,產業互聯網時代不會再有互聯網時代那樣的大型平臺,而是都變成了產業互聯網的一份子。無論是從盈利模式,還是從參與模式上來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都發生了深刻改變。以盈利模式為例,產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并不是簡單地撮合和中介達成的,而是通過深度參與,通過對傳統行業帶來深度改變來實現的。換句話說,產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體現在行業的降本增效上,而不是簡單地撮合和中介上。
產業互聯網開始衍生出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類型。當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類型開始不斷涌現,這其實是產業互聯網開始從概念進入到落地的主要表現。所謂的數字經濟,其實就是發揮數據對于行業的底層改造,從而以數據的視角重塑整個行業,給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所謂的智能科技,其實就是把以AI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應用到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從而衍生出來了以智能元素為代表的新經濟類型。
這其實是產業互聯網真正開始落地的主要表現。無論是數字經濟,還是智能經濟,它們的底層邏輯都是對傳統行業進行了深度且全面地改造之后才能出現的。而當大數據、智能科技對行業產生了深度改變之后,產業互聯網其實就已經開始落地。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了深度改變之后,數字經濟、智能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類型才會衍生出來。
這是產業互聯網開始從概念開始落地的另外一個表現。先有行業深度改造,再有改造之后衍生出來的新經濟類型,在新經濟類型不斷涌現的大背景下,產業互聯網從概念到現實便是一件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同樣不再稚嫩。
當產業互聯網從單純的概念,開始落地到現實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愈加成熟的發展新時代的來臨。對于產業互聯網來講,這其實是它真正掙脫消費互聯網的束縛,進入到屬于自身發展軌道的表現。當產業互聯網不斷進化,新時代的大門正在徐徐開啟。
盛夏來臨,產業互聯網如何瓜熟蒂落?
如果我們把早期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階段定義為“春季”的話,當下的產業互聯網無疑正在步入盛夏。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階段,我們需要找到的是產業互聯網瓜熟蒂落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這樣,產業互聯網才能告別概念,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
產業互聯網需要不斷強化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而不是各自為戰。的確,當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開始進入到新階段,我們看到了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為代表的諸多新經濟類型的出現,但是,我們需要明白,每一個新經濟類型的背后,其實都代表了一種新技術對于傳統行業的深度改造。不同的新技術,對于產業的改造方式是不同的,這導致了不同的經濟類型無法深度融合,而是各自為戰的狀態。
這種以不同的技術為壁壘建立起來的新經濟類型,雖然從短期來看,可以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如果這些新經濟類型無法深度融合,最終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產業互聯網無法實現不同行業的互聯互通,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必然會面臨瓶頸。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強化不同行業之間,不同技術類型之間的深度融合,真正讓不同的行業在產業互聯網的生態體系當中可以自由流動。
此刻,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才能真正跳出壁壘和障礙,真正進入到一個融合互通的時代。當不同行業之間的障礙消失不見,產業互聯網才能真正告別各自為戰的狀態,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時候,產業互聯網才算是真正實現了瓜熟蒂落。
產業互聯網需要不斷完善和豐富新技術的內涵,而不是淺嘗輒止。盡管現在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取代互聯網技術成為驅動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新動能,但是,這些新技術依然相當稚嫩,甚至還處于相對初級和原始的發展階段。以區塊鏈為例,雖然區塊鏈技術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但是,它依然沒有跳出傳統的區塊鏈技術范疇。
區塊鏈如此,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以人工智能為例,很多的人僅僅只是把智能科技定義成為大數據的范疇,而不是一種全新的技術類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內涵,通過不斷延展他們的內涵,真正讓新技術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最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新技術的內涵,而不是淺嘗輒止。當我們把新技術的內涵延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后,所謂的落地和應用才可以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當新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之后,產業互聯網才可以真正落地生根,瓜熟蒂落。
當產業互聯網開始蛻變成為“產業+”的時候,它的發展正在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此刻,產業互聯網開始出現一些新的動向和變化。真正認識到這些動向和變化,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才算是告別了早期的概念布局,進入到成熟期。把握好新階段的關鍵環節,產業互聯網才能告別稚嫩,真正進入到成熟期。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