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疑成立“打頭辦”, 與今日頭條大戰一觸即發觀點
不出意外的話,百度要抬升股價,市值要進一步向AT看齊的話,那么百度和今日頭條在信息流業務之上就必有一場全面升級的大戰要打。
前日,在一個媒體群里面,小伙伴們在討論一個問題:2018年,科技圈最值得關注的事件會有哪些?
有人說是,AT爭雄,有人說是共享單車的落幕,有人說是區塊鏈的幣市崩盤……而在諸多提法之中,有群友指出:百度與今日頭條在信息流上的戰爭,會成為2018年不可錯過的一場“好戲”。
對此說法,倪叔深以為然,從目前收到的多方信息來看,雙方在2018年必有一戰。
近日,知名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爆出百度內部架構再次調整,成立內容生態市場部,由百度公關總監熊赟直接負責。
據爆料,該部門的主要工作,是整合內部公共關系、政府關系資源,打擊百度在信息流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今日頭條,內部代號:“打頭辦(打擊今日頭條辦公室)”。
而后又有媒體人指出:原供職于北京日報旗下的京報傳媒的資深媒體人任強已經加入了“百度內容生態市場部”,佐證了“內容生態市場部”(打頭辦)的存在。
雖然關于“打頭辦”一事,目前行業都沒有等到百度官方的正式回復,但從種種細節來看,恐怕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拋開大眾評論中的道德風險,成立打今日頭條辦公室對于百度來說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百度不能因為自身是巨頭就可以漠視對手的挑戰,何況百度對于今日頭條高度重視的態度在過往的一些事件中早有先兆。
2017年11月2日,搜狐CEO王小川在微頭條發了一則截圖,截圖顯示:在百度公司內部的Feed業務溝通群內,百度掌門人李彥宏在質問下屬:重要新聞今日頭條有,而百度為什么沒有推送?
顯然,李彥宏正在時刻關注著頭條的內容推薦。而一次不經意的發飆,就把百度對今日頭條的重視態度顯露無疑。
事實上,百度內部早在2015年就有要做Feed流業務的意愿,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響應。
而后,在2016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會,2017年年初的李彥宏內部講話中都明確表示:百度要在發力AI的同時做好信息分發,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百度依然屬于入場較晚的那一波;而就在百度大象緩慢轉身的過程之中,今日頭條已經迅速成長成了信息流中的標桿業務代表,對百度形成了直接的挑戰。
而在雙方排除了并購,投資及合作的種種可能以后,在狹窄的信息流戰場之上,兩者有生之年,狹路相逢,必有一戰,終不能幸免!
而打頭辦的成立,則是這場戰爭開啟的號角。
01
在剛剛開完的2018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當眾對“公眾號會不會做信息流”做出了斷然否定,并為新媒體小編們貢獻了一個好標題:“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信息流!”
眾所周知,微信是有信息流產品的,比如“看一看”、朋友圈里定向投放的原生廣告等,張小龍的表態在于說明:他認為信息流的產品邏輯并不適合微信生態。
對于信息流,如果手握8億用戶的微信都可以斷然拒絕與放棄的話,那么為什么百度與今日頭條要在上面爭個你死我活呢?
從整體來看,有兩大核心邏輯:
一.內容分發是百度的主航道
在BAT之中,百度連接信息、阿里連接商品、騰訊連接人,如何更高效分發信息本就是百度的老本行。
搜索本身是用戶主動發起的明確需求,百度占PC端和移動端80%以上市場份額,沉淀了互聯網行業最豐富搜索大數據和最清晰的用戶畫像體系,此前百度主要是做抓取和呈現網頁內容;在引入信息流之后,就可以向用戶做內容、服務的“推拉結合”,既可“人找信息”,又能“信息找人”。
有錢有人有數據,未必不可以一戰;因而百度新任CEO陸奇在行業會議上提出以矩陣產品形成“護城河”的戰略,意思很明白: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二.信息流是AI前奏
騰訊的基因是“IM+游戲”,所以微信沒有必要、也不用冒險去做信息流,而百度的基因是“搜索+AI”,信息流是必要的過渡。
百度做信息流,短期來看是維護了現金流,而長期來看是AI應用的活躍場景,用戶在看信息流內容時,實際上也是機器深度學習的過程,只有當機器越來越懂你的時候,信息流內容和產品才會愈發“聰明”(Smart),而這個前提是用戶的高頻交互,可見,才能得以讓百度的AI獲得更多的用戶數據滋養。
因而不管是從守衛主航道的邏輯出發,還是從以信息流沉淀用戶數據的角度以進軍Ai的角度出發,信息流都是百度當下最重要的選擇,而面對今日頭條這個日漸強大的挑戰者,這一場戰從打頭辦成立開始就注定了它的殘酷性。
02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它的跨年演講之中說了一句話,后來被媒體摘成了標題四處傳播,而這句話說的是:如果2018年有人跟你談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區塊鏈、人類永生。記住,他們一半以上都是騙子。
當然,吳曉波在說這句的時候,當然沒有針對任何公司的想法,但亦誠懇的表達了對這幾個領域的看法:這些方向都代表著技術的未來,但在2018年的時間軸來看,它們要成為切切實實的商業生態還為時尚早,即使是對于貴為BAT中B的百度而言也是如此。
更何況百度雖然同為BAT但從市值上來看早已經掉隊多時,拉升市值是其2018年的重要主題;但如果AI的故事講不通,傳統的搜索業務又已經見頂的情況下,信息流業務就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
近日,在接受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專訪時,李彥宏修改了自己往日的說法,稱,自己從未說過百度ALL in AI,強調百度"大部分的工作還是在百度搜索、百度信息流這些相對活性的業務上"。這無疑是一次“調頭”。
但是品牌公關上的說法好改,但戰略和業務都需要提前的布局,都需要時間的沉淀,這個頭并沒有那么好調。
今日的打頭辦成立,說明了百度調整了戰術,認清了對手,但很多時候并不是戰勝了對手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更關鍵的是在于自己明白自己要去哪里,而在定義未來與目標這個點上,我們看的是百度存在的是一定的“缺失”。
如果百度真的把搜索與信息流當作自己的當下與未來,那么在2018年百度會收縮在AI,在無人駕駛上的投入嗎?
如果百度真的把搜索與信息流當作自己的當下與未來,那么在整個信息分發的各環節儲備之上,百度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準備。
從內容分發的鏈條來看,今日頭條已經完成了從圖文,到短視頻,問答社區和社交的布局,當然百度也有都有類似的產品,但從市場口碑來看,百度的諸款產品顯得大而不強,而百度大象是否有足夠的執行力與反應來徹底干掉今日頭條的螞蟻雄兵呢?
人們之所以把BAT作為一個量級來看,并不是因為百度公司現在不爭氣的市值與現狀,而是認為搜索與人工智能這個商業模式是與社交、電商一樣擁有巨大價值與天花板的三大領域,足以比肩騰訊、阿里。
美國市值最大的三家互聯網公司也是谷歌、臉書、亞馬遜,谷歌市值在這三家中是排第一的,FACEBOOK也有信息流吧,流量也很大,但它并沒有顛覆谷歌。
搜索一直是一個技術與商業有巨大門檻與價值的商業模式,但關鍵在于百度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將它做極致,而不是反復為新對手而恐慌。
百度的“恐慌”是有歷史的:電商起來的時侯它恐慌,它做百度有啊;團購興起時它恐慌,它收購了糯米;移動商店起來時它恐慌,它高價把91給收了;O2O熱火時它恐慌,它又搞了一個百度外賣。。。
而后來的事實都證明這一切都沒有很大的意義。作為中國互聯網頂端的三極之一,新增的對手是成立多少個辦公室都永遠打不完的,關鍵還是在于百度有沒有在清晰的道路上做好自己。
當然,話是這么說,事還是得這么辦,美國上市公司有市場和股東對它的需要:2017年,百度的市值保持在800億美元以上,回升到2015年的最高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百度在信息流的投入。百度2017 Q3財報顯示,信息流廣告年化收入超過10億美元。
而不出意外的話,百度要抬升股價,市值要進一步向AT看齊的話,那么百度和今日頭條在信息流業務之上就必有一場全面升級的大戰要打。
但這世界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來源:藍鯨TMT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