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訴訟接連不斷 ofo能否度過2018年的寒冬?觀點

業務關閉,裁員,供應商欠款,接連不斷的訴訟,ofo已經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困境。在資本不看好共享單車行業的當下,ofo要想徹底擺脫困境,賣身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可以肯定的是,拖得越久,ofo估值就會越低。
來自媒體的消息稱,ofo再次被合作伙伴百世物流起訴,理由是拖欠2017年8月-11月的運輸服務費用。在此之前,上海鳳凰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也因為欠款把ofo告上了法庭。另據媒體透露,截至9月1日,ofo拖欠了云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的土匪,總額高達數億元人民幣。
一邊是接連不斷的欠款訴訟,一邊是ofo要倒閉的傳聞。秋天已至,冬天即將來臨,共享單車將迎來訂單大幅下滑的寒冬。毋庸置疑,ofo已經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走進死胡同的ofo
去年的此時,共享單車還是資本的寵兒。在酷騎、小藍等共享單車平臺相繼倒閉后,敏銳的資本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至此,融資的大門對共享單車行業關閉。在合并談判無果后,摩拜賣身美團,ofo繼續堅持獨立發展的路線。
失去了資本的后援,ofo迎來了最難難的時刻。先是關閉了海外業務,爾后是大面積裁員,但這難以讓ofo從困局中突圍。不可否認,今年3月份ofo拿到了一筆8.66億美元的融資,這可以說是一筆救命錢。現在看來,8億多美元的巨款只是幫ofo續命,難以拯救游走在死亡邊緣的ofo。
高昂的運營成本,是ofo最大的硬傷。《財新》雜志的報道稱,到今年5月中旬,ofo單月成本就高達2.5億元,其中運維成本1.3億元,費用1.2億元。按照這一數字來計算,今年3月拿到的8.66億美元融資,折合人民幣不到60億元。扣除此前抵押向阿里拿到的17.7億元欠款,拿到的60億元融資到ofo口袋里不過40億元左右。
到了今年5月份,有媒體爆料稱ofo賬面資金只有6億元。一些用戶反饋稱,ofo的押金已經無法退出來。如果再沒有資金進來,ofo或許真的彈盡糧絕了。此外,鳳凰自行車、德邦物流和百世物流等合作伙伴紛紛起訴討債,如果沒有新的資金進來,ofo的資金鏈隨時會崩潰。
面對傳言,ofo官方態度堅決的表示平臺運營正常。殊不知,堅決的態度已經無法掩飾資金鏈緊張的殘酷現實。從拒絕與摩拜合并,到拒絕滴滴和阿里的收購,ofo已經走進了一個進退兩難的死胡同。
獨立發展理念害了ofo
一輪殘酷的洗牌過后,ofo與摩拜能夠生存下來,這得益于資本的支持。現在看來,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ofo,是成也資本,敗也資本。戴威堅持獨立發展的理念,把ofo逼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只要有充裕的資金,ofo完全可以走出困境。遺憾的是,現在誰樂意給ofo投資,因為沒有造血能力的ofo儼然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美團收購摩拜,是為了與外賣、團購等業務進行連接,給資本講一個美好的故事。也就是說,ofo要想真正解套,只有賣身這一條路可走了。8月初,坊間流傳滴滴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fo,結果遭到了拒絕。另據投行業內人士透露,阿里也有意收購ofo,與騰訊系的摩拜競爭。
顯然,ofo并不缺買家。只要ofo樂意賣身,相信滴滴和阿里都會接盤,尤其是滴滴。眾所周知,在網約車領域一騎絕塵的滴滴,迫切需要共享單車業務來提升估值,補齊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短板。為此,滴滴先是復活了小藍單車,爾后推出了自有品牌的青桔單車。同樣,阿里也需要一個與摩拜規模相當的共享單車平臺,與騰訊搶奪移動支付的流量入口,ofo無疑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雖說ofo是滴滴和阿里垂涎的一塊肥肉,但不代表ofo在這場收購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對于滴滴來說,ofo最大的價值,是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擁有投放權。在監管政策出臺后,很多地區已經禁止新增共享單車。如果收購了ofo,滴滴的共享單車業務在很多地區就不會再受到監管政策的限制。同樣,一直扶植哈羅單車的阿里,也是看中了ofo在很多城市的運營資質。
不愁買家,并不意味著ofo能夠賣個好價錢,戴威的謀略與老謀深算的滴滴和阿里相比,仍舊顯得非常稚嫩。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說,拖得越久,滴滴和阿里收購的成本越低。所以,如果ofo的戴威仍舊堅持獨立發展的話,ofo最后賣個白菜價是必然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獨立發展的理論,或許才是害死ofo的一味毒藥。
寫在最后:業務關閉,裁員,供應商欠款,接連不斷的訴訟,ofo已經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困境。在資本不看好共享單車行業的當下,ofo要想徹底擺脫困境,賣身或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可以肯定的是,拖得越久,ofo估值就會越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