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奔馳沒退群!smart還在取經路上互聯網+
導讀
保持品牌調性,打破一些傳統,整合更多資源
保持品牌調性,打破一些傳統,整合更多資源
文|李佳璐 李皙寅 編輯 | 李皙寅 三年前,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雙方牽手,誕下一子——智馬達汽車,生產smart品牌智能電動車,彼時被看作中德兩大頭部企業的重磅合作。 近日,據工商信息登記系統顯示,smart品牌母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發生了股權變更,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公司股東由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梅賽德斯-奔馳股份有限公司變成SMART MOBILITY PTE.LTD. 和 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 成為控股股東,分別持股 50%。 一時間,有媒體報道稱奔馳與吉利分手,不再持股smart,并由此展開諸多解讀。6月28日,smart發布對外聲明,否認“奔馳和吉利退出smart股東行列”這一不實消息。聲明表示,奔馳和吉利仍然是smart的重要股東,并將繼續支持smart品牌的發展。同時,智馬達公司方面的相關人士對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穿透股權來看,吉利和戴姆勒仍是公司股東,雙方同等持股不變。
有知情人士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smart正在積極融資。對此智馬達公司方面未有置評。
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外合資汽車品牌并不少見,但smart卻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常常是外方提供技術和品牌,中方提供市場,通過拿來主義的精神,將成熟車型導入中國市場。相比之下,合資公司智馬達中的中方話語權顯著增強,中外分工也更為新穎。同時,合資車型開啟在歐洲市場的銷售。在這背后體現的是,在智能網聯時代,中國汽車產業在關鍵技術上的積累,讓產品在全球更有競爭力。
01
“求婚”十四年終如愿,
吉利已非吳下阿蒙
合資以前,smart是一款有性格的小車,小身材和設計上的高辨識度,讓其在海內外有一批擁躉。在中國市場,主要以進口為主,價格太高影響了市場規模。
近年來,中國率先開啟電動汽車時代,受補貼政策和公共設施逐漸充裕的影響,A0及以下電動汽車越發熱銷,一些看似“致敬”smart的自主品牌汽車逐漸開上了街頭,smart卻只有燃油車型,且無價格優勢。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并增強smart的市場競爭力,加速電動化轉型,德國汽車制造商奔馳和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于2020年1月宣布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寧波,雙方各持股50%。
早在2006年,吉利汽車的創始人李書福就對smart產生了興趣,曾向梅賽德斯-奔馳股份“提親”后者開出的聘禮要求實在過于苛刻。時間轉到2018年,李書福購得戴姆勒9.69%的股份成為彼時奔馳母公司最大股東,細細數來,這場“愛情長跑”長達十四年。
對此,奔馳董事會主席的康林松(Ola K?llenius)曾表示:“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吉利控股具有雄厚實力。期待與吉利控股的持續合作,共同將最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推向全球市場。”
乍看下,汽車合資并不是新鮮事物。過往合資,大多是外方將成熟車型直接導入中國市場。而在smart這里,雙方的協作更為深入。具體來說,梅賽德斯-奔馳主導設計,吉利支持工程研發、供應鏈與生產能力。
比如,在smart車型上,能看到很多奔馳的元素,智能氛圍燈、中控臺、渦輪式空調出風口,在這些小細節上,設計語言和奔馳一脈相承。吉利不但有成熟的造車經驗,更有龐大的集中采購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包含S.E.A在內的多款架構,這不但能降低制造生產成本,提高新車上市速度,還能顯著提高車輛智能化水平的天花板。
作為旗下的首款車型,由吉利S.E.A架構打造smart精靈#1,2022年6月上市;截至2023年6月,smart精靈#1在中國市場已經成功交付超過1.9萬輛。作為吉利重新打造產品和營銷渠道的品牌,smart能夠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如此成績并非易事。
02
車型不受限,發展不設界,smart需要自我突破
長尾效應很美好,但在現實中想要實現市場與口碑的雙豐收,可從來都不像商學院講的那么容易。
汽車是規模經濟,尤其是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時代,整輛汽車需要集成的資源越來越多,只靠外貌和情懷很難讓汽車可持續發展壯大。
同時,在中國電動汽車新能源的政府補貼已經全面退坡的當下,過往幾年性價比極高的小微型汽車在這方面優勢不再顯著,這一品類的競爭極度激烈。
在這期間,作為一個具有強標簽的企業,必須要有所取舍。
第一,不能丟的是品牌調性。樹立品牌很難,鮮明的形象能帶來更高的溢價,吸引一批審美趣味相近的消費者,這不但能有助于銷售同IP的周邊產品,扮靚收益;更重要的是,為日后更深層次,打造用戶生態,和其他生活方式品牌跨界融合留出了增長空間——這恰恰是所有有野心的車企,最向往的模式。
第二,需要打破一些“傳統”。smart此前總被視作“精品小車”,但無論是其中英文名——smart(聰慧)還是精靈,都能有更多延展的空間,可以憑借智能的產品能力,和特別的操控體驗,重新定義這輛車和品牌。
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很多人聽過這個品牌(背后又有奔馳品牌賦能),但實際開過傳統燃油時代smart的人不多,所以“小微車”的身份標簽,不用綁定得那么死
在這一點上,smart已經開始了一些探索今年6月上市的smart精靈#3不再執著于微型小車,車身尺寸和功能做了顯著升級。有趣的是,在這款車型的設計風格上,更多體現了中國本土的審美意象。
第三,必須整合更多資源。smart是個品牌,智馬達是個公司,可以預想的是,在合作初期,奔馳與吉利對它的期待絕非做個賣車品牌那么簡單。作為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企業,這家車企能夠觸及的范圍,絕不只是中國市場,有望成為中德合資全球售賣的新合資企業。
回到這次的股權變革來看,當吉利和奔馳“向后退了一步”(同等持股不變),這讓人對其有了更多在資本市場上的遐想空間。新公司,完全可以是接受外部投融資的新主體,那么智馬達在多輪融資后,是否有進一步進入二級市場直接融資,或許可期。
有知情人士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smart正在積極融資。對此智馬達公司方面未有置評。
-END-
責編:趙成
轉載合作請聯系
文|李佳璐 李皙寅 編輯 | 李皙寅 三年前,梅賽德斯-奔馳和吉利雙方牽手,誕下一子——智馬達汽車,生產smart品牌智能電動車,彼時被看作中德兩大頭部企業的重磅合作。 近日,據工商信息登記系統顯示,smart品牌母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發生了股權變更,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公司股東由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梅賽德斯-奔馳股份有限公司變成SMART MOBILITY PTE.LTD. 和 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 成為控股股東,分別持股 50%。 一時間,有媒體報道稱奔馳與吉利分手,不再持股smart,并由此展開諸多解讀。6月28日,smart發布對外聲明,否認“奔馳和吉利退出smart股東行列”這一不實消息。聲明表示,奔馳和吉利仍然是smart的重要股東,并將繼續支持smart品牌的發展。同時,智馬達公司方面的相關人士對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表示,穿透股權來看,吉利和戴姆勒仍是公司股東,雙方同等持股不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