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在海外市場分路而行,誰贏得最終勝利?通信
華為和小米當下都在海外市場努力開疆辟土,不過兩者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主攻發達國家市場,后者則從發展中國家入手,兩者誰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呢?
華為和小米當下都在海外市場努力開疆辟土,不過兩者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主攻發達國家市場,后者則從發展中國家入手,兩者誰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呢?
華為和小米的海外市場之路
華為在海外市場的拓展比小米要早的多,當下在歐洲市場已獲得市場份額第三的位置,直逼位居第二位的蘋果。一直以來其發布新款手機也主要是在歐洲市場,可以看出其對歐洲市場的重視。近期據消息指華為已與美國第二大運營商AT&T達成合作,后者將在明年開始銷售華為的手機,這將有助它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
二季度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約3850萬部,國內市場出貨量約2350萬部,算起來海外市場手機出貨量約為1500萬部,海外手機出貨量占其整體出貨量的比例為40.0%。
小米則是在2014年開始進軍海外市場,首選之地是印度市場,雖然在印度市場一度遭受挫折,不過自去年初起其在印度市場再次取得增長的成績,并逐漸取得了如今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二的位置。在印度市場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其開始進軍烏克蘭、白俄羅斯、烏拉圭、印尼等市場。
二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大約在2316萬部,海外市場出貨量大約為816萬部,海外市場出貨量占整體出貨量的比例約為35.2%。近日其又宣布將在泰國市場發售手機,這將有望幫助它進一步抬升海外市場出貨量。
從兩家手機企業所選擇的市場可以看出,華為更偏向于發達國家市場,而小米偏向于發展中國家市場。這與它們兩家企業的戰略選擇和實力決定,歐美市場的利潤更豐厚,是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超過九成的蘋果和三星地盤,華為希望挑戰這兩家企業,同時獲取更多利潤;小米則由于專利實力不足而只能強攻發展中國家市場。
華為和小米誰走的路更適合中國手機品牌
華為在歐洲市場所取得的成功,確實幫助它取得了不錯的利潤,其利潤要高于小米。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蘋果、三星分別占有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83.4%、12.9%,中國三家手機企業OPPO、vivo、華為則緊隨其后,其中OPPO、華為分別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2.08%、1.9%。如果明年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華為手機的利潤將有望進一步增長。
不過華為進軍發達國家市場也正面臨問題,在歐美市場更強調手機的創新力,蘋果擁有自己的軟硬件優勢,三星則擁有自己的產業鏈優勢。華為目前主要是在手機芯片上取得自己競爭優勢,但是隨著三星在手機芯片上取得對華為的競爭優勢(三星新開發的Exynos8895芯片在處理器性能、基帶技術上均較華為的麒麟960有優勢),華為要撼動這兩家手機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小米進軍發展中國家市場,似乎更符合當下大多數手機企業的現實,因為中國手機企業當中除了華為、中興等少數幾個擁有專利優勢外其他手機企業均缺乏專利,小米、OPPO、vivo先后在印度市場遭遇專利訴訟就是一個例證,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取得市場份額,壯大自己的實力獲得生存空間,待實力足夠強大后再進軍發達國家市場以與蘋果、三星進行正面競爭。
中國的手機產業鏈目前尚無力支撐中國手機企業與三星、蘋果進行競爭。中國的面板生產企業如京東方等今年才開始投產OLED面板,預計要兩三年后才具備與三星競爭的實力;中國的存儲芯片企業長江存儲、福建晉華、合肥長鑫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它們的存儲芯片生產基地;在半導體制造工藝方面,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中芯國際預計明年量產14nmFinFET工藝,而三星和臺積電將在明年量產7nm工藝,這兩家芯片制造代工企業將它們的先進工藝產能優先照顧高通和蘋果。
從華為手機海外出貨量占比方面也在印證著這一現實,華為去年的智能手機海外出貨量占比一度接近五成,但是今年二季度的海外出貨量占比反而出現下滑,意味著它當下的出貨量增長再次回歸到依賴國內市場;反之小米通過加強進攻發展中國家市場其海外出貨量占比已接近華為。其實國內還有一家手機企業那就是傳音,其通過進軍非洲市場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當中在海外市場做得最成功的品牌,其手機全部出口非洲市場。
對于中國手機企業來說,它們在國內市場已經取得了完勝的局面,2016年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的份額接近九成,在海外市場能否取得成功成為它們能否繼續發展的關鍵,這對中國制造業的轉型也極為關鍵,或許用那句“能捉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會是最合適的,誰能在海外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誰就是成功的中國手機品牌。
來源:柏銘007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