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行業迎最嚴整治 部分矯枉過正金融
整治、合規,這是今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的關鍵詞。
整治、合規,這是今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的關鍵詞。
從北上廣下達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辦法,到各地網貸備案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從針對校園貸、現金貸的專項整治,再到銀行存管屬地化、禁止債權轉讓等,今年以來針對互金的各項整治辦法有些目不暇接,由此,互聯網金融拉開了由大亂到大治的序幕。
行業迎最嚴整治
剛剛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論及“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時再次提到“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互聯網金融蓄積的風險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一改過去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持,明確提到“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
兩會剛結束,各地互聯網金融整治鋪開,其中北京下達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的文件,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整改”。該整改文件全文共計8大項148條,包括禁止設立風險保證金、準備金、備付金等提供擔保,或者以此進行宣傳;禁止網頁和平臺上有理財字樣、預期收益率等理財產品特征的信息;禁止資產端對接金融交易所產品、對接融資租賃公司產品、對接典當行、對接保理公司、對接小額貸款公司、對接擔保公司等其他形式。
與此同時,廣州、深圳等地均紛紛下達整改辦法,有平臺感嘆:“整治監管等辦法沒有最嚴,只有更嚴。”
由于網貸限額新政等影響,不少網貸平臺紛紛轉向現金貸、校園貸、消費金融等領域。而今年上半年,針對這些細分領域的整改辦法同時出臺。
以現金貸為例,監管辦法出臺后互聯網金融領域最吸金的風口行業非現金貸莫屬,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出現上千家現金貸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是,“嗜血現金貸”、“變相高利貸”、“暴力催收”、“濫用個人信息”也將這個行業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今年4月,現金貸首次遭監管層點名,銀監會印發《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求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校園網貸、“現金貸”業務的清理整頓工作。4月13日,深圳市金融辦等轉發了關于清理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
整頓的另一大對象是校園貸。盡管去年4月教育部就曾與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但圍繞著校園貸的高利貸陷阱、暴力催收等惡性事件仍不斷發生,今年6月,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逐步消化存量業務”。
如果說,監管對現金貸的整治還有改進空間,但對校園貸則是一刀切式的政策。
部分矯枉過正
對于廣大P2P而言,面對監管整治,合規成為當下唯一的選擇,而合規的重要門檻之一就是銀行存管,從去年以來,各大平臺紛紛與銀行合作上線資金存管,目前,已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數額達到幾百家。
但是,今年上海、深圳等地出臺的辦法中均明確要求進行存管屬地化,讓不少已上線存管的平臺無所適從,因為此前監管辦法并沒有要求存管屬地化,如果強力推行這些平臺白忙一場,耗費資金,且浪費資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繼存管屬地化之后,地方監管又出禁止債權轉讓的舉措,其中廣東明確提出一刀切禁止債權轉讓,再次讓不少平臺茫然無措。不少專家學者均表示這種做法缺乏有力的法規依據,屬于矯枉過正。
最新的整治辦法則是針對金交所,7月初,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對互聯網平臺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通知要求7月15日前,各互聯網平臺應停止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開展違規業務,同時妥善化解存量違法違規業務。
通知出臺后,各大平臺紛紛下架金交所的產品,既有陸金所、京東金融、理財通等大平臺,也有不少網貸機構。盡管通知要求整治的是違法違規業務,但是各地基本上還是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估測,目前傳統網貸平臺與金交所合作的累計規模約在1000億元-2000億元,全部互金公司與金交所合作的累計規模將在萬億元以上。由于金交所產品巨大,這些存量產品的化解及未來互金走向備受關注,在金交所產品下架之后,一些委托定投類產品出現在平臺上,風險并沒有減少。
監管科技
今年上半年,正是在這種監管整治大潮之下,不少網貸平臺紛紛關門,一些上市系平臺中出現了多例上市公司宣布撤出網貸行業的事件,另一方面,不少平臺紛紛切割P2P,僅目前來看,就已有積木盒子、人人貸、愛錢進、陸金所、網信理財、鳳凰金融、玖富、團貸網等多家平臺將P2P業務獨立運營,原有的平臺則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財富管理平臺。
根據原部署,互金專項整治將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但實際上,各地的具體執行卻并未按照原計劃時間表推進。7月初,央行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顯示,整改驗收的限期由原定計劃的8月24日延至2018年6月底。
延期的原因主要與互聯網金融的整改進度有關,而整頓期間的實際情況或遠比想象中更加復雜。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給出了另一組監測數據: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共有1.9萬多家,從業態上看,現有互聯網金融業態一共21類,包括網絡借貸、互聯網資產管理、網絡眾籌等,其中網絡借貸平臺累計有6000多家。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周宏仁在最近一次公開場合表示,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但我國累計違規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超過3200家,仍有違規平臺1800余家在活動。”
周宏仁認為,在未來加快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的同時,必須要根據互聯網自身的特點,另辟蹊徑,“解鈴還需系鈴人,互聯網的問題還要靠互聯網來解決。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本身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怎么樣構造一個‘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這是金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提出的重大需求。”
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由于創新快、新產品頻出,現行的監管已難以適應互聯網金融復雜多樣的形式,地方監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顯然也無法解決問題,新的監管模式也呼之欲出。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央行首次明確提到要強化監管科技(RegTech)應用實踐。
【來源:華夏時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