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明天,像蔚來還是像小鵬?汽車
吃到2023年完整增程紅利的理想,隨著2024年內外壓力叢生,不得已被動收縮戰線。
吃到2023年完整增程紅利的理想,隨著2024年內外壓力叢生,不得已被動收縮戰線。
3月14日,理想交出的2024年財報,延續了這份守勢:2024年該公司營收1445億,同比增長16.6%,凈利潤同比下滑超30%,達80億。
第四季度,理想營收同比增長僅6.1%,曾經動輒翻倍的夸張增長,不再出現。
整個2024年,增程依舊是理想汽車的核心標簽,可不再是理想的絕對主場。
這一年,理想增程L系列幾乎在全價格帶上,都迎來了競爭對手包圍式挑戰。雖然,理想靠著20萬級別的L6拉升了整體銷量,可當以價換量、增收減利的情況越發明顯,單車價格進一步下探時,理想的增程王牌,也無可避免地變得乏力。
這勢必要求,2025年理想在純電領域開辟出自己的第二戰線。可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理想Maga純電首戰失利后,純電i8、i6數次延期上市,足以顯露出理想的謹慎。
從這點上說,財報數據僅是理想在未來新能源競爭中起伏的一個橫切面:尤其是2025年,當理想增程的核心陣地,將承受更多對手的全方位沖鋒,外加純電系列勢必遭遇更多強敵時,壓力于理想,只增不減。
理想減速
2023年理想Maga上市前,理想剛公布了2023年氣勢如虹的業績。
這一年,理想一到四季度營收分別為276.5億、323.3億、346.8億、417.3億,同比增速分別為169.3%、189.1%、182.4%、136.4%。
破千億全年營收,幾何倍增長數據:這一年的理想,毫無疑問化身為新能源最大黑馬,李想也成為了車圈最吸睛的CEO。
可隨著Maga在純電領域嘗試的重大失利,2024年理想開始轉攻為守,營收增速開始放緩。
尤其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當各大車企年底紛紛沖鋒時,理想的營收同比增速僅為6.1%,增長變成個位數,前后反差尤為明顯。
事實上,理想增速的放緩與盈利減少,幾乎為問題的一體兩面。
2024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車凈利潤為35億,雖已連續九個季度盈利,可該季度理想凈利潤卻同比減少38.6%。
整個2024年,理想凈利潤則同比減少31.9%,達到80億,全年毛利率為20.5%,汽車利潤率為19.8%,均同比下滑1.7個百分點。
從這點上說,理想營收增速的放緩、凈利潤的大幅下降,核心原因,離不來增程系列增長的乏力,并且,以低價換量的L6單車利潤有限,對理想汽車利潤整體表現,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在2024年四季度,20萬級別的L6的銷量近8萬輛,銷量總占比近50%。
在此作用下,理想單車價格在去年第四季度下探到了26.85萬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單車價格分別為30.23萬、29.2萬、29萬,整體處于下滑趨勢。而在2024全年,理想單車價格來到了27.68萬,較2023年的32萬降幅明顯。
并且,為了促銷量、保增長,理想2024年也不得不加大各項費用開支,2024年營業費用達到了226億元,同比增加12.7%,其中,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為122億元,同比增加25.2%。
其中,為了四季度L6的促銷,一舉沖刺50萬銷量計劃,理想也在四季度展開了三年免息等金融政策,犧牲了不少利潤,并且用營銷手段鋪路的同時,也透支了部分銷量,致使2025開年后,理想整體銷量開始疲軟。
即便展開了種種促銷,理想也并未扭轉2024年末的守勢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或受去年四季度整體壓力影響,理想研發人員與2023年年底相比減少了近800人,縮減比例達11.8%。此外,財報顯示,2024年四季度理想研發費用為24億元,環比減少6.9%,原因主要是員工薪酬減少。
從這點上說,理想四季度業績表現,并沒有帶來太多額外的驚喜,也基本符合理想2024年在增程上受擠壓的形勢,一定程度上再度印證了,理想L系列增程產品競爭力、溢價性在下降。
增程“祛魅”
此外,經過2024幾乎一整年的防守后,理想對2025年第一季度展望時,似乎也沒有顯露出太多信心。
按照理想2025年一季度指引,其預測車輛交付量為8.8萬至9.3萬輛,同比增長9.5%至15.7%,營收為234億至247億,將同比減少8.7%至3.5%。
如果指引目標達成,這也會是理想汽車首次出現營收下滑。
并且,按照理想指引的數據大致估算,在2025一季度,理想的單車價格指引還會進一步下探,或達成25萬元左右。
步入2025年,理想銷量也出現了較大下滑,甚至被小鵬超過,不再是新勢力銷量冠軍,兩者差距也在逐月拉大。理想市值,也被小米遠遠甩下。
種種信息綜合來看,理想的承壓局面,起碼在2025年一季度時,不會有太多改變。
從這點上說,2023年至今,理想不再氣勢如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曾經自身增程的紅利,已經難以拉動自身品牌的高溢價、高增長。
同時,同行們的全方位在增程上的集中圍堵,也讓理想的境遇變得不那么樂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激進的觀點對理想質疑,往往集中于理想的“冰箱、彩電、大沙發”,毫無技術可言:盡管,以上評價極大忽略了理想汽車對產品、用戶、市場的定義能力。
然而,從2024年增程市場的整體表現看來,其他車企對理想優勢的復制,似乎沒有太高難度。
其中,零跑增程系列在2024年銷量大幅增長,幾乎就是一次在中低價位、匯聚大眾消費市場上,對理想的一次成功模仿。例如,2024年下半年,零跑銷量為理想的一半左右,到了2025年2月,零跑增程銷量已經與理想大致相同。
而在理想增程基本盤的高端市場,2024年,問界M7兩次改款升級,月銷一度突破3萬輛,已經對理想L系列產生肉眼可見的巨大壓力。
并且,2024年隨著問界M9的上市,理想L9在高端SUV市場也迎來了強勁挑戰。
數據顯示,華為與塞力斯合作的問界系列,2024年銷量達到38.9萬輛,同比大增3.6倍。
對手的擠壓,也讓理想的增程王牌,效力減弱。比如,2024年,理想整體銷量雖同比增長超30%,可理想高端車型L8、L9卻分別同比下滑了33.4%和24.5%。而為了跑量L6成為銷量主力后,也讓理想的利潤空間,受到了極大擠壓。
不過,比起利潤的擠壓,或是理想逐漸喪失對高價增程市場的掌控力,更加深層的挑戰,則源于潛在的對手對理想增程神話的“祛魅”:
過去一年,大尺寸、大空間、智能化增程路線的問界大獲成功,僅兩款車型就帶給理想如此大的壓力,那么,2025年,隨著越來越多具有技術儲備的車企入局增程賽帶,理想基本盤的壓力,或許只增不減。
李想會成為一個六邊形戰士嗎?
2024年,理想的增程L系列加上純電MEGA一舉撐起了50萬銷量。
這既是一種銷量奇跡,可也是離弦之箭,逐漸逼近增長的極限。
為了達成2025年70萬銷量目標,理想對純電車型第二戰場的開辟,必不可少。
對此,理想2025年也將推出兩款純電SUV車型:i8將在今年7月發布,i6將在下半年發布。
作為理想在純電領域的第二次嘗試,如何不步Maga后塵,又如何延續增程L系列持續成功的先例,將在2025年帶給理想重重大考。
好消息是,截止2025年2月底,理想在補足超充網絡“短板”上,沒有停下:當下,理想超充在全國已落地近2000座,充電樁近萬座。
并且,理想還表示,當首款純電SUV理想i8發布時,將上線2500座超充站,2025年底超充站數量將增至4000座。
從這點上說,若該補能目標如約達成,更多潛在用戶的青睞,或將不是難事。
不過,不同于增程曾經的“地廣人稀”,在2025年純電SUV賽道上,包含特斯拉、蔚來、小鵬、小米已有產品布局,此時,作為挑戰者的理想i系列,無疑將面對更多考驗。
尤其考慮到,高端純電市場激烈,很難在短期內出現“爆款”產品。此時,與其高調地力求一炮打響,不如降低預期,穩扎穩打,或許才是理想的更為貼近的現實。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理想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等現金產品,已經總計1128億。
千億資金既是一種對以往成績的肯定,是理想的底氣,也會給理想更多的騰挪空間。
可比起這些產品、技術、市場層面的具體的挑戰,李想本人,或許才是理想競速2025年的X因素。
2025年后,李想興趣或許不止于造車。公開場合數次表態中,將自己的精力轉向Ai領域的李想,似乎雄心勃勃。
今年2月,理想總裁馬東輝開始擔任智能汽車戰略負責人,負責智能汽車業務。
并且,李想也曾表示,理想汽車要做“AGI時代的終端企業”。
然而,面對未來新能源紅海競爭、即將大火收汁的關鍵幾年,李想自信“撒手”,似乎預示自己不是理想造車“挑擔人”,也引發不少爭議。
雖然,造車與AI戰略布局沒有核心沖突,可與賬上趴著千億資金不同的是,人的精力與或許終究有限。
此時,如何平衡自身的角色,或許也成了李想核心的命題。
面對工作重心上的調整,這次財報發布后,李想也做出了回應:“我仍然是公司CEO,管理汽車業務的各部門,和2024年一樣。”
那么,李想會成為真正的六邊形戰士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