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啟創科「黃金時代」,企業如何乘勢高飛?觀點

“工業邨”升級“創新園”背后,香港科技園為科創企業開啟騰飛的機會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范柔絲
以“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為標志的香港工業,在歷經了輝煌與式微之后,近幾年,在高質量發展、創新科技引領之下,迎來“再工業化”的契機。
特區政府在2022年12月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提出了“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
這并不是指再次在香港建工廠,而是充分利用香港的科技研發優勢,強調以信息化帶動,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術,進行制造業的升級轉型,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香港迎來“再工業化”的契機,無法脫離宏觀的時代要求與國家的頂層政策支持。
當前,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成為全球各國共識,科技競爭力更是國家實力的關鍵體現。在全國各個城市都爭相盯著創新城市建設的腳步中,香港也在不遺余力地發展創科產業,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升級。并且,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在時代要求與政策支持下,香港朝著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一目標,展現出了強勁迅猛的發展勢頭,也為全國科創企業釋放了坐享香港朝科技創新轉型的時代機遇。
作為特區政府設立的法定機構、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發及企業孵化基地,香港科技園是香港進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科創企業握住時代機遇的最大助力。
其中,由香港科技園規劃管理,并錨定“創新制造”發展方向的“創新園”,正在成為高新科技人才、初創企業和創科社群與香港雙向奔赴的落腳點。
從“工業邨”到“創新園”的時代蛻變
“創新園”此前是位于大埔、元朗及將軍澳的三個工業邨。
伴隨著國家頂層政策明確的科技自立發展方向、香港提出的“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見證了香港制造過去輝煌的工業邨,需要同頻新的時代趨勢,以更合適的定位,跟香港朝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轉型升級的腳步。
香港科技園深明“再工業化”對香港的重要性,于是,在2021年底將歷史悠久的元朗、大埔及將軍澳三個工業邨重新定位為“創新園”,致力“從研發到制造”來完善整個創科生態圈,并積極與“官產學研”攜手合作,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龐大機遇,實現“香港創新、香港設計、香港制造”的愿景。
一個城市的產業升級愿景下,是時代機遇的無差別釋放。這意味著,當香港以科創支點撬動“再工業化”時,每一個科創人才、每一家科創企業,都可以成為科創支點的構成要素,與香港雙向成就、共生共榮。
與時俱進地從工業邨升級而來的“創新園”,就成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科創企業的落戶最佳點。
這是因為“創新園”的三個核心園區,能夠共享香港與香港科學園的整體資源,確保企業無差別享受香港科技園的全鏈路平臺服務。同時,將軍澳創新園、元朗創新園、大埔創新園,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的優勢重點項目,能夠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以連結香港高科技知識與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能力,構成香港頂尖的創新科技樞紐,成就高新科技人才、初創企業和創科社群的成功。
將軍澳創新園的重點優勢項目包括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制造業中心。先進制造業中心是專門為先進制造業而建造的世界級生產基地,助力創新制造企業快速將創新概念轉化成優質產品。
圖源:創新園官網
大埔創新園的重點優勢項目包括醫療用品制造中心及精密制造中心。醫療用品制造中心設有達ISO-8級別的國際標準無塵車間、壓縮空氣供應等,專門為先進行業及有志擴充生產業務的工業家提供基地,協助他們利用香港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高端技術人才及國際標準處理關鍵的生產流程。美時醫療、科能等就入駐于此。
圖源:創新園官網
元朗創新園的重點優勢項目有微電子中心,為業界提供必要的特定專項設施和共用配套支援,用作開發、測試、試產/原型生產微電子產品,配合和促進香港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推動高增值行業的研發和科技應用。
圖源:創新園官網
“創新園”的這些先進的基礎設施,既有研發優勢,又有生產能力,在推動先進制造、微電子及醫療科技等高潛力行業的發展的同時,更能助推科研企業將科研成果,轉化成面向全球的市場方案及商品化落地,引領香港新經濟增長,更讓企業實現自我發展。
創新園:以獨有生態,見企業未來
“創新園”之所以有能力成為香港新經濟增長與科創企業自我實現的重要推手,本質上是依托香港及香港科技園的優勢,以涵蓋了金融科技的支持、創業孵化、技術資源、市場開拓、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的服務與支持,形成了獨有的“創新制造”生態,讓落戶企業能看到未來清晰的發展路徑。
其一,走在創新最前線的硬件基礎與完善服務。
雖然“創新園”只是香港科技園的幾大園區之一,但“創新園”的企業能享受到的不僅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創新園”本身的先進基礎設施,還有來自整個香港科技園層面的資金、人才、服務及生態支持。
香港科技園業務發展部經理周川在《科創·香港新名片》的主題演講中提到過,如果把企業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香港科技園會分別從資金(水)、人才(土)、服務(氧)和生態(光)四個角度全方位地去支持企業的成長、讓大樹枝繁葉茂。
比如致力研發醫療影像技術產品的美時醫療,就是在香港科技園全方位的支持下成長起來的。美時醫療的所有技術,部分香港科學園自主研究開發,部份醫療產品就是在大埔創新園的醫療用品制造中心生產。其中,兒科專用磁共振NEONA,就是美時醫療在大埔創新園生產的首臺高端大型醫療設備,是曾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大獎的原創技術專利產品。
圖源:活動方公開宣傳資料
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進駐了位于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據其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里面擁有齊備的自動化智慧物流及生產設備,能夠減少企業成本”。
其二,匯聚全球尖端人才與企業的創新氛圍。
香港的國際化、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對全球尖端人才一直獨具吸引力,再疊加香港本身擁有5個全球百強大學帶來的人才資源,以及特區政府多管齊下壯大本地科創人才庫的各種舉措,香港的創新活力將十分“生猛”。
由尖端科研人才帶來的“生猛”創新活力,又集中體現在香港科技園。
“香港每3個研發人員就有一個在科學園,這是香港研發人員的集中地,亦是香港科技創新的橋頭堡。”這是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的一個事實。
同時,證券時報還披露了一組數據:香港科技園目前已經匯聚了超過1400家科技企業,建立了擁有接近20000人的全港最大科研社群,其中13000人是研發人員。
香港科技園由尖端人才與科創企業構成的創新氛圍,在“創新園”層面也能一以貫之。
這從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ASPACE香港衛星制造中心,選擇落戶將軍澳創新園,就可以看得出“創新園”在創新人才與創新氛圍上,與香港科技園有一脈相承的優勢。
在ASPACE的開幕儀式上,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聯席主席、行政總裁文壹川表明,之所以選擇將軍澳創新園,“人才優勢”就是原因之一。
圖源:活動方公開宣傳資料
其三,強調落地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科技創新驅動制造業朝先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把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這才是以創新科技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關鍵要義。
落地,正是“創新園”助力企業發展的關鍵能力。
香港科技園首席企業發展總監姚慶良博士在2022 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上發表的“創新園——進一步創新制造”演講中就提到,創新園的創業培育計劃,就是既能協助科創企業將產品從概念、原型到成立公司做市場化,也能助力有計劃融資、上市的園區企業,加速他們全球發展進程。
圖源:活動方公開宣傳資料
將軍澳創新園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基礎設施,就詮釋了是如何強調落地市場化,讓科創企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通過先進的生產及檢測流程,實現技術創新、高增值、小批量、高度訂制的生產模式,同時提供全面的運輸、倉儲、無塵空間,以及可進行原型打樣、小批量裝配生產的ProShop等不同服務,以助創新制造企業快速將創新概念轉化成優質產品。
放在香港科技園層面來看,落地能力更為凸顯,在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等領域已經誕生了不少獨角獸企業。其中,商湯就是香港科技園公司從0到1孵化的上市獨角獸企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背靠香港科技園的“創新園”,在未來扶持科創企業發展的上,必然還有更可觀的表現與成績。
結論
如今的香港,在已有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優勢下,正朝著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走向新的黃金時代。
當香港在“科創快車道”上全速前進,企業及時“上車”最便捷的路徑,就是,選擇在創新園這片創新制造沃土扎根,依托創新園的資源優勢與扶持培育,抓住時代發展的大機遇借勢騰飛,在未來獲得更大成就。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產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么》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云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