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一賠五:滴普科技“大模型數據廠”的故事不好講觀點
作為中國首批完成AI-Ready數據平臺與大模型深度融合的企業,滴普科技有望成為2025年港股首家企業級AI上市公司,但其上市之路既承載著技術創新的突破希望,也面臨著行業巨頭擠壓、盈利模式待驗證等現實挑戰。
曾經在數據中臺如日中天的時刻入局,在大模型時代遭遇商業化落地挑戰,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普科技”)開啟了上市進程。
4月15日,滴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以“18C特專科技公司”身份登陸港股主板,中信證券、民銀資本等多家機構擔任聯席保薦人。若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或將成為2025年港股首家以企業級AI為核心業務的上市公司。
事實上,大模型領域的商業模式,當前仍然成謎:缺乏落地場景,暫時無法出現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對于行業來講,這些都是問題。基于此,“大模型第一股”的成功IPO(首次公開募股),更是難之又難。
數據廠商Databricks可以作為滴普科技的參照坐標。Databricks將數據湖倉升級為 AI 原生架構,幾千億美元市值的 Palantir 則通過數據與 AI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該公司的人工智能平臺)重新定義企業決策。
為大模型提供數據服務,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撐,這是Databricks估值超過600億美元的底層邏輯,大模型能否掙錢暫時未知,但是模型廠都需要海量的數據來增強模型能力。
根據招股書,滴普科技專注于為企業提供前沿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大規模高效整合數據、決策及運營。
作為中國首批完成AI-Ready數據平臺與大模型深度融合的企業,滴普科技有望成為2025年港股首家企業級AI上市公司,但其上市之路既承載著技術創新的突破希望,也面臨著行業巨頭擠壓、盈利模式待驗證等現實挑戰。
從“數據中臺”到大模型生成式AI“第二春”
滴普科技成立于2018年,創始人是華為、阿里巴巴(09988,以下簡稱“阿里”)前員工趙杰輝。
企查查App顯示,滴普科技創始人兼CEO趙杰輝,畢業于天津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擁有超20年的信息技術行業經驗。
創業之前,趙杰輝曾在華為工作11年,擔任核心技術專家及核心路由器相關團隊負責人;2015-2018年,趙杰輝去往阿里云,曾擔任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高級技術專家、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等多個職位。
彼時,正是阿里創始人馬云提出“數據中臺”概念如日中天之時。阿里數據中臺的前身,是趙杰輝在阿里組建的企業級互聯網架構團隊,幫助阿里云組建了首批中臺技術產品解決方案、銷售團隊。很自然地,趙杰輝離職創業后,滴普科技成立之初選擇以“數據中臺”切入企業服務,幫助客戶整合分散的IT系統。
2023年后,生成式AI爆發式增長,滴普科技也迎來的自己的“第二春”。基于AI-Ready的FastData Foil數據融合平臺和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平臺兩大基礎設施,滴普科技實現Agentic人工智能應用在企業的部署與實施,公司成功全面升級轉型為企業級AI應用解決方案供應商。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滴普科技是國內首批構建AI-Ready數據融合平臺的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專業提供商,其自有大模型是業界首個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雙重監管備案的通用企業運營決策大模型。
據招股書,2022-2024年,滴普科技年營收從1.01億元增至2.43億元,年均復合年增長率為55.5%,其中,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更高達88.3%。營收持續放量的背后,客戶數量也從129家擴展至245家,其中117家大客戶年均貢獻超150萬元收入。
滴普科技大客戶涵蓋消費零售、制造、醫療、交通等行業領軍企業客戶,每名大客戶年均收入從2022年380萬元增至2024年480萬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滴普科技產品為客戶帶來的效益改善。
搭上大模型順風車的同時,一個問題隨之出現,滴普科技作為數據廠商能否講通大模型的營收故事——“我們不是在賣軟件,而是在構建數字世界的神經系統”,企業級AI應用服務商的故事邏輯同樣需要商業落地驗證。
大模型數據的營收閉環
與商業邏輯的變化相比,滴普科技當下的營收增長尚未形成規模效應。2024年,公司虧損額同比擴大148%至12.5億元,約為2024年收入的514.4%。
滴普科技招股書披露,2022-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億元、1.29億元和2.43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55.5%;但同期虧損卻分別為6.55億元、5.03億元和12.55億元,累計超過24億元。
換言之,滴普科技每獲得1元營收,需承擔超過5元支出。2024年,公司營收盡管同比增長近一倍,虧損規模卻擴大近1.5倍。
對于虧損大增,滴普科技解釋稱與股份支付開支和附有優先權的股份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有關。
但滴普科技也很難否定公司目前面臨的資金緊缺問題。滴普科技表示,隨著公司不斷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并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業務,公司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產生虧損。
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滴普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420萬元、8230萬元,分別占年度總收入的93.7%、63.8%;2024年,滴普科技研發投入降至營收的33.5%,但公司計劃未來投入大額資金建設算力平臺。
處在高速擴張期,滴普科技并不能保證公司日后能達到并維持其盈利能力。而事實上,研發投入高、虧損額高、收入低、造血難,這些都是全球AI企業的通病,也是中國To B企業級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
截至2024年,滴普科技62.8%營收來自FastData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2024年營收1.53億元,毛利率48.2%。該業務依賴高度定制化、項目周期長,整體盈利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公司寄予厚望的FastAGI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營收,從2023年的655萬元增長至9040萬元,毛利率達60.7%,增長近13倍,收入占比提升至37.2%。但當前規模仍難以承擔公司扭虧盈利重任。
與此同時,在通用大模型領域,滴普科技面臨百度(09888)、阿里、騰訊(00700)、字節跳動、華為等巨頭的生態壓制;在垂直場景,第四范式(06682)、星環科技(688031)等已建立先發優勢。
據麥肯錫調研,92%的企業計劃未來三年增加AI投資,且75%的高管認為AI將帶來行業顛覆性變革。然而,行業實際落地進展緩慢。2024年,僅46家企業(占樣本0.5%)AI貢獻的利潤占比超過20%;預計到2025年,僅1%的企業能達到AI成熟度。這或將影響中上游服務供應商的商業化推進。
對滴普科技來講,高增長主要源于傳統業務,而高毛利的新型AI方案尚未成為支柱。如果FastAGI無法在兩三年內實現反超,公司可能會長期陷于“營收增長—利潤缺失”的結構性矛盾中。
截止目前,滴普科技共完成約9輪融資,累計總額約合人民幣20億元左右,包括高瓴、IDG資本、上海AI投資基金、興業資管、國泰君安、交銀國際等明星機構。值得注意的是,滴普科技的融資都集中在中臺概念爆火的時代,在2022年底生成式AI爆發之后并無融資。截至2022年B2輪融資完成后,滴普科技估值 9.354億美元,接近“獨角獸”10億美元估值。
招股書顯示,滴普科技IPO籌集的資金,計劃用于研發AI-Ready的FastData Foil數據融合平臺、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平臺、FastData和FastAGI方案;建立自己的算力平臺;成立一支針對消費零售、制造、醫療及交通行業提供專業擴張支持的資深專家、銷售、交付、營銷等類型團隊,以及投資收購潛在標的等。
若此番成功上市,滴普科技有望贏得2-3年的戰略緩沖期。但長期看,如何迅速完成增長形成規模效應,才是真正驗證其企業級AI商業邏輯的關鍵。而在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華為諸強環伺下,滴普科技能否撐到“大模型數據廠”成功的那一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