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發布,解析研判中國智媒發展突圍之路觀點

3月25日,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聯合新浪AI媒體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0-2021)》。
3月25日,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聯合新浪AI媒體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0-2021)》。在人工智能、媒體融合相關政策助推下,近年來中國媒體正在加快轉型為智能化媒體,越來越多媒體機構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進入媒體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深水區”。報告的發布如同迷霧中的燈塔一般為中國媒體行業智能化升級轉型指明了方向。
機遇迸發,智能化助力全媒體領域發展
媒體領域的機會大致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商業渠道的遷移。比如歷史上早期院線渠道的崛起帶來了影院的發展機遇,流媒體平臺的發展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節目和影視劇集,智能音箱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第二類是內容形式的變化。互聯網早期信息大多以圖文形式展現,后來長視頻的出現引領新的風潮,如今短視頻取代長視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受到更多的青睞。
第三類是產業大演進周期的到來。比如2G-3G,3G-4G,4G-5G,讓整個媒體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輪新的周期都會帶來浪潮級、板塊級、趨勢型機會,意味著一大波新興力量的崛起。
目前媒體領域的現狀相當于迎來了三種機遇同時迸發,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革,智能媒體平臺化發展、商業化應用探索已成為未來的大勢所趨,以翻江倒海般的力量沖擊著現有的媒體行業。
從此次報告我們也可以從各個基本面觀察對于媒體領域的影響。
在政策面,國家先后出臺了“新基建”、媒體深度融合等重要政策,從國家戰略高度為媒體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新基建”底座。
在資本面,據微軟和安永測算,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在技術面,人工智能底層芯片、傳感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通用技術能力持續提升,同時物聯智能視覺、腦機接口、復雜場景下智能語音處理技術等也取得了亮眼突破。
各方面向好的同時也反應在微觀企業的發展層面上,比如在報告發布環節,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研究員徐琦介紹的這幾個經典智媒實踐案例。
央視網與央廣網、國際在線等總臺“三網”新媒體共同推出“人工智能編輯部”,目前編輯部逐步形成集智能策劃、智能采集、智能生產、智能運營、智能審核“五智”于一體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務平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智慧中樞”,為用戶和編輯人員提供智能化的多場景服務。
京報集團旗下科技公司在2020年推出智媒工具——AR融媒體智能眼鏡。該款眼鏡集采集、編輯、分發于一體,能充分適應全媒體采編的需求,真正做到“所見即所得”,極大提升了信息傳輸效率。
新浪新聞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提升新浪智媒平臺內容生產與傳播的效率。如今不僅實現了新技術對媒體運營“采編審播”全流程的賦能,更催生出了具有高效整合熱點信息能力的拳頭產品——新浪熱榜;同時也拉動了新浪新聞App的核心數據增長,截至2020年Q4,新浪新聞App月活用戶已達1.36億人,實現連續20個季度的高速增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楊崑在報告中提到,要面向“人-機-物”巨系統開展媒體創新,打造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思想+社會治理+經濟生活的跨界融合生態。
對于主體復雜多變、連接關系交織錯雜的“人-機-物”混雜新環境,傳統的媒體生產運營機制無法滿足新環境的要求,因此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格局對媒體要素進行重構。
而這新的視角和格局中必然少不了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布局,未來隨著AI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智媒融合將釋放更多的行業潛力。
挑戰降臨,警惕“有點無面、敘事霸權”
從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目前的媒體與智能化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組織轉型阻力大等因素制約著傳統媒體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能輸出整體解決方案和智能設備的企業比例較低,自研能力有待加強。
但是在這個媒體行業利益格局將被重塑的時期,如果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面臨掉隊的風險,這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有過類似的預演。
以美國傳統媒體業為例,據行業統計,自2008年以來,整個行業行業一直處于自由落體狀態,賴以為生的年度廣告總收入下降了62%以上,自身價值急劇下降。
盡管最近美國頂級報刊的在線訂閱數量和流量持續增加,但這并未抵消全行業發行量和在線廣告的損失,全國各地的印刷和數字新聞編輯室仍在進行裁員或干脆解散記者。
因為對于絕大多數新聞出版商而言,由于智媒融合發展不足,數字訂閱收入仍是次要的收入來源,并不能彌補印刷訂閱量下降造成的損失。
技術迭代對傳統媒體產業帶來了降維式打擊,但新聞媒體已經注定回不去從前,傳統媒體企業的哀鳴并不能幸免于時代的車輪。
據報告顯示,現階段智能媒體項目投入主要集中在成本端改造,短期投入較高。因此,在盈利方面,目前暫未實現盈利的受訪單位占大多數。但隨著智能媒體項目的持續開發,盈利能力將穩步提升,綜合成本趨于降低,長期來看智媒應用的盈收還是可觀的。
未來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的新突破,將為智媒應用創新提供新動能。它不僅影響著傳統新聞理念,同時也在變革與重塑著新聞業態,在服務重大宣傳、助力疫情防控、重點應用創新、推動行業融合、商業模式拓展五個方面為智媒業務創新賦能。
智媒時代下,隨著智媒戰略認知的深入,中國智媒企業的資金、人才等投入顯著增長,社會多方聯系程度將持續深化,產學研協作成果初顯,媒體生態將不復以往。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金兼斌也在報告中警示我們:
“在媒體智能化過程中,許多社會化媒體呈現出有點無面的報道特征,這對社會熱點問題研判帶來了一定誤導,給平臺、數據媒體的傳播、政府部門的監管帶來了風險和挑戰。同時還需要警惕具有話語權、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等帶來的敘事霸權,平臺媒體在支持內容自由生產的同時,還需要承擔部分內容把關、審核的責任。”
如今典型的媒體平臺都非傳統媒體從業者所創立,他們所具有的顛覆意義是根本性的。但顛覆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媒體平臺的社會責任,發展的同時,媒體倫理不應讓步于技術算法,不能讓技術凐滅了媒體行業的人文精神,因為這才是中國媒體的根基所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