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速 品鈦科技賦成效顯現觀點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讓“非接觸”金融服務一度成為“標配”,促使金融機構加快從傳統網點走向線上,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按下加速鍵。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作為“活水”的金融行業則更要加快實現數字化的發展。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速
銀行已然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多家銀行已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其核心戰略,在金融科技上的資金投入和人員配置持續加大。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3月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銀行機構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分別為2078億元,同比增長20%。
從近期各上市銀行公布的財報來看,大型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已達百億元級別,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首次超過200億元,招商銀行則首次突破100億元。“宇宙行”工商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金額最大,金融科技投入為238.19億元,同比增長45.7%。招商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最高,金融科技投入為119.12億元,占比其營業收入的4.45%。
各大銀行的金融科技主要投入方向為IT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工商銀行主要投向領域為新型IT架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工行區塊鏈+、手機銀行與物理網點兩大金融服務主渠道的“融合式打通”等。招商銀行則主要投向系統運營、電子設備和軟件采購、信息科技人力資源配置、信息科技咨詢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在人員配置上,2020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已達3.54萬人,建設銀行金融科技人員達1.31萬人,其余銀行也在持續擴充人才團隊。從招聘市場反饋來看,金融科技人才炙手可熱。據不完全統計,國有銀行中,僅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2021年度的校園春季計劃招聘總人數就超過1.5萬人。
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已成為大型銀行的“標配”。據統計,目前共有13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包含5家國有銀行、6家股份制銀行和北京銀行、廊坊銀行2家城商行。
無疑,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然而,在重金投入之下,如何保持持續、穩定的業務增長成為了銀行當下亟待突破的難點。在銀行自身加碼金融科技能力之外,與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成為了其實現價值最大化及多方共贏的選項之一。金融科技企業基于多種線上線下場景與海量用戶的金融服務經驗,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積累,可以對銀行當前的能力形成有利的補充。
技術與業務的雙重價值
品鈦CEO李惠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縱觀行業的發展,不難發現當前大部分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單純通過技術來實現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階段,對內提升效率,對外提升客戶體驗,往往忽略了技術的業務價值。
在李惠科看來,金融科技公司不但應該是技術專家,還應該是業務專家,帶著對業務的理解與思考,幫助金融機構不斷優化業務流程、重構業務模式、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優化金融服務體驗等,以實現金融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同樣有業內人士稱,金融科技不再只是提供后臺技術支持、而是直接關系到銀行利潤創造。
日前,普華永道發布的《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調研報告》表明,金融機構對于科技的定位不再是以往的“科技服務業務”,而是強調科技對業務的驅動作用。調研結果顯示,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受訪機構已將“科技驅動的業務盈利”作為金融科技部門的直接績效評價指標。
種種觀點與跡象表明,最終實現業務的增長開始成為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投入上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不同于傳統IT服務商專注于以銀行核心系統為主的IT基礎設施建設,以品鈦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則基于過往的實戰經驗沉淀的技術積累和業務理解,以客戶為中心、業務為導向,以互聯網化的思路和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全方位的解決業務運營效率,最終實現業務的轉型和增長。
品鈦當前有兩大類服務,一類是數字化金融技術服務,輸出各類技術解決方案,數字化零售信貸、數字化企業信貸、智能財富管理、金融RPA、金融數字化轉型等,服務于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另一類是數字化金融運營服務,依托品鈦旗下自有的小貸、保理等牌照開展金融業務,利用牌照業務在實戰場景下打磨技術和服務,是品鈦各類技術解決方案快速迭代和更新的試驗田,有助于更好的服務金融機構。
可見,品鈦CEO李惠科一直強調的“技術的業務價值”,已然深深嵌進品鈦的業務戰略和實戰中,也是品鈦近兩年“摸著石頭過河”所總結出來的技術服務思路,也是區別于傳統IT廠商的關鍵所在。
科技賦能顯成效
4月14日,品鈦在2020年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其科技賦能業務收入從2019年的560萬元上升至2020年的2097萬元,同比增長274%。盡管收入的絕對值不大,但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也逐漸凸顯了品鈦在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上的初步成效。同時,品鈦還加大了科技賦能的研發投入力度,占比從2019年的6.4%提升到2020年的12.5%。
據相關資料顯示,品鈦已經服務了超400家海內外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包含中國工商銀行、百信銀行、華美銀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B,數字化銀行Judo Bank、富登金控、中投保、豐田金融、中國地利集團、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
以信貸技術為例,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一直是行業痛點。2020年品鈦基于工商銀行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產品,為工商銀行提供智能信貸解決方案,協助其進一步完善小微普惠業務貸前、貸中、貸后環節的管理體系,提升和完善數據模型效果及業務決策能力,更科學、高效地服務廣大小微企業,并已在實際業務中充分發揮效用。
據悉,品鈦今年還將探索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機會,一起開發、搭建大數據政務平臺,幫助金融機構提升對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除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外,品鈦也在進一步擴展中小券商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近日,品鈦宣布全資收購富明證券及吉晟鈦科技,進一步擴展數字化證券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為廣大中小券商提供一站式的數字化證券技術解決方案,涵蓋股票、期權、債券、信托等不同業務領域,幫助他們快速將交易、清算、結算等業務流程全面線上化、自動化,實現更高效的數字化轉型和業務增長。
此外,品鈦的海外業務在新加坡、澳大利亞、北美、歐洲等地也取得重要突破,服務了包含新加坡大華銀行、澳洲數字銀行Judo Bank、華美銀行、豐田金融、Janko、Wagepay、Banjo等眾多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技術解決方案助力合作伙伴提升數字化能力。
今年3月,品鈦旗下全資子公司InfraRisk為澳洲金融服務機構Banjo提供端到端的數字化小微企業信貸解決方案,幫助Banjo簡化以往復雜的信貸流程并全面實現線上化、自動化。小微企業無需抵押便可在線申請,系統自動實現實時秒級授信和放款,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全面提升了當地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
據品鈦CEO李惠科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2021年,品鈦將繼續堅持“產品化、服務化、國際化”的戰略方向,以數字化金融技術服務和數字化金融運營服務為兩大核心重點,幫助金融機構全方位的提升業務運營效率,實現業務增長和最終的數字化轉型目標。
總而言之,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相信像品鈦這類帶有業務思考的金融科技企業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技術的業務價值也會被行業更加重視。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的深度共建與融合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