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被“熊”追,蒙牛成了跑得慢的那個?觀點
都在被“熊”追,蒙牛成了跑得慢的那個?
文:向善財經
最近一段時間,蒙牛無疑是有點冰火兩重天的感覺。
一邊是巴黎奧運會開幕之際,蒙牛攜手張藝謀導演團隊,正式發布了奧運主題電視廣告——“要強”,在全球億萬觀眾面前都實現了一次品牌C位亮相。
但另一邊,蒙牛跌跌不休的股價卻也給無數資本投資者們澆了個透心涼。
從去年2月份開始到現在(截止到8月2日收盤),蒙牛的股價暴跌64.82%。其中,在7月30日當天,蒙牛的股價跌幅更是達到了6.52%,一度創下近年來最低12.46元/股的歷史記錄。
面對這幅慘淡光景,不少散戶股民們是徹底坐不住了,“難道新帥高飛上任、巴黎奧運會都救不了蒙牛了嗎”“行業貝塔問題面前,蒙牛確實有點不抗揍啊”……
一時之間,種種看空蒙牛的聲音占據了輿論的大多數。
這也不禁讓我們疑惑,難道蒙牛真的要迎來一段市場低谷期了嗎?
市值縮水超千億,蒙牛也不值錢了?
對于本輪蒙牛股價的連續下跌,目前市場有兩個猜測原因:
一是與大盤行情的羸弱有關。
在2021年年初,蒙牛每股股價達到歷史最高的52.095港元時,香港恒生指數最高來到31183點。現在蒙牛的每股股價為12.56元,恒生指數是16945點,兩者分別較當時下跌了75.89%,45.66%左右。
很明顯,港股大環境的問題,多少還是影響了點蒙牛的表現。
二是可能與摩根大通近日針對蒙牛的一則報告有關。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表示,預計蒙牛乳業明年會持續面臨挑戰,決定下調對其投資評級由“增持”降至“中性”,削目標價近57%,由30港元大幅降至13港元。
其中,下調蒙牛評級的原因包括,因原奶成本可能因需求疲軟而進一步下降,導致散裝奶粉的折扣及撥備增加,拖累公司銷量及利潤率;第二是公司缺乏新的強勢產品來推動銷售;第三是內地經濟低迷時期公司執行彈性相對較弱……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對于摩根大通的這一操作,自然就有部分投資者不樂意了,認為摩根大通存在故意做空蒙牛的意思,并怒斥摩根大通毫無水準、毫無道德……
只不過歸根到底,做空是市場規則內允許的操作。而且摩根大通提到的蒙牛部分業務問題,也確實是不容樂觀的。
都在被熊追,蒙牛成了跑得慢的那個?
在經營業務層面,現在蒙牛正面臨著兩個主要挑戰:一個是行業貝塔問題,即上下游供需失衡。
近兩年來,乳制品行業原奶過剩的問題尤為突出,奶價也跟著一路狂跌。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數據顯示,到今年5月份,奶價已下跌至3.34元/kg,同比下降0.55元/kg,公斤奶利潤空間首次進入負值,行業虧損面超80%。
為什么會出現原奶過剩呢?有供給端過度擴張、有消費端萎靡不振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國內乳制品消費市場一直存在的嚴重“偏科”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原奶行業的下游,液態奶和奶粉是兩大主要承接產品。尤其是液態奶,一度占七成以上的原奶供應。這一點從蒙牛們的業務營收結構也不難看出來。天眼查APP顯示:2023年,蒙牛的液態奶收入占總營收的83.2%、冰淇淋業務占6.1%,奶粉業務占3.9%,奶酪業務占4.4%。
那么問題就很明顯了,一方面,現在液態奶市場是啥情況?是增長放緩、趨于飽和的狀態。
2022年,國內液奶消費出現了8年來首次下降。到了去年,雖然大眾消費逐漸恢復,但全年的液態奶銷量,也只是同比增長了1.9%。
另一方面是奶粉賽道,嬰配奶粉就不說了,新生兒出生率下滑是最大的利空。而成人奶粉的增長潛力倒是挺驚人的,但就是缺乏市場教育、品牌競爭激烈,也基本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爆發的。
這里我再多說兩句的是,蒙牛的奶粉業務雖然在過去也有發力,比如收購雅士利、貝拉米等等,但可惜,或許是最后的多品牌融合管理出了問題,所以導致現在蒙牛的奶粉業務表現幾乎不能和伊利相提并論。
至于說被蒙牛寄予厚望的奶酪,現在也一直沒有實現更大的市場突破。并購的妙可藍多在2023年還出現了營收利潤的大幅下滑。
所以僅憑這一點,哪怕同樣著面臨市場周期壓力,但是有奶粉支撐的伊利,在短時間內的抗風險能力似乎就是要比蒙牛稍微更強一點……
回到正題,由于上游牧場產生的原奶無法完全消化,而我們國內的輿論環境又很難接受把牛奶倒進河里的浪費行為,所以結果就是,中下游的品牌乳企玩家們不得不將多余原奶噴粉儲藏。
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介紹,2024年4月至5月,龍頭乳企平均每天噴粉的生鮮乳達到2萬噸,約占收奶量的25%。截至6月底,龍頭乳企奶粉庫存量不低于30萬噸。
同時,李勝利還介紹,一噸奶粉大概只能賣1.5萬元到1.9萬元,但噴一噸粉的成本大概是3.5萬塊錢,所以賣一噸奶粉要虧1萬多元。
這對蒙牛們來說,也就意味著巨大的財務增長壓力。
并且更難受的是,多余產能什么時候才會全部出清?市場消費周期又何時能夠過去?這些問題目前都還充滿了不確定性……
以此為背景,我們來看蒙牛的第二個挑戰,即商譽減值的壓力。
前邊分析提到,未來一段時間蒙牛們的經營壓力可能會不斷加大,所以財務表現穩健與否就尤為關鍵。
但偏偏在盧敏放任職期間,蒙牛搞了不少的收并購,雖然借此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也為現在埋了不少商譽的“隱雷”。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年,蒙牛乳業宣布擬以14.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1億元)的對價收購澳大利亞奶粉品牌貝拉米(凈資產約2.323億澳元),并帶來57.93億元商譽,溢價率高達527.4%。
截止到去年年底,蒙牛的商譽規模增長到了89.52億,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卻僅為48.09億元。
大家都知道,高商譽就是個隱雷。正常情況下平安無事,但如果遇到收并購的企業資產質量下降,那么就需要進行計提減值,從而影響當期蒙牛的利潤表現。
然而很不湊巧的是,現在無論是收購的貝拉米還是妙可藍多,似乎都面臨著明顯的業績問題。特別是貝拉米,因為收購后業績表現一直不佳,所以在2021年和2022年,蒙牛對貝拉米分別計提商譽減值6.2億元、7.42億元。
這也算是做實了蒙牛乳業現在“內憂外患”的市場處境。
那么當看不到未來預期的時候,資本市場自然就會用腳投票,對應的蒙牛市值縮水超千億,也就不難理解了……
巴黎奧運會,是不是蒙牛的救命稻草?
事實上,對于蒙牛現在存在的問題,新上任的高飛看得很清楚。
在前些天的第十五屆中國奶業大會上,高飛就從全局角度指出了,造成中國奶業當下被動局面的根本原因并非客觀環境,而是3個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主觀因素:
一是品類多元化不足;二是需供均衡性矛盾;三是產業鏈韌性較小。
但可惜的是,認識到問題,并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
在這方面,高飛認為,當前我們應從解決“困擾行業的三個因素”入手,聚焦做好三大方面工作:一是科研主導,開創新品類;二是數智賦能,塑造新產業;三是模式創新,培養新業態。
但從股價的走勢來看,資本市場似乎并不相信這些食品飲料行業宏大的科技敘事,能夠拯救蒙牛。
所以不少投資者們期待的點,落到了最近全民關注的巴黎奧運會營銷方面。
可問題是,在當前液奶市場飽和的背景下,蒙牛再打“奧運牌”又能擠壓出多少想象力呢?
要知道,從過往蒙牛發力奧運營銷的反饋來看,21年舉行東京奧運會,22年北京冬奧會,對應的蒙牛營收同比增長了15.92%以及5.05%,是不是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但實際上,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蒙牛營收就只有760.3億,2020年的營收基數太低了,所以,2021年稍微穩定后就變得相當亮眼。然后2022年營收增速就很快又跌回了5%。
也就是說,過去兩三年間蒙牛花大價錢贊助的奧運,似乎都未能帶來想象中的營收高增長。
此外,在2023年,蒙牛的銷售及經銷費用為251.92億。其中,光是廣告費用就增加了近20億,漲幅高達36.9%。
那么結果呢?銷售及分銷開支增長了12.73%,而營收卻只增長了6.51%。
也就是說,過去營銷投入拉動增長的老辦法,在近兩年大眾消費支出收縮降級的背景下,似乎都有些失靈了。
盡管,這背后有疫情的干擾,也有之前蒙牛奧運地位不突出的原因,而且營銷的意義也并不完全在于營收轉化,更在于品牌形象的傳播和勢能積累。
但說一千道一萬,在當前蒙牛業績承壓、急需增長新突破的背景下,比起有點虛的品牌力,更直接的營收轉化或許才是蒙牛最想要的吧?
所以我注意到,在高飛上任后的3個月,蒙牛還是選擇了重整奶酪業務。今年6月12日,蒙牛發布公告顯示,妙可藍多將以4.48億元現金收購內蒙古蒙牛奶酪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
畢竟,在今年一季度,妙可藍多的盈利業績釋放了走出調整期的積極信號。有業內人士表示,蒙牛2023年至今針對成人零食推出6種奶酪新品,其中今年推出的馬斯卡彭奶酪等新品切入到烘焙賽道,受到B端和C端用戶的青睞,是拉動其業績增長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如果蒙牛和妙可藍多們能夠擺脫奶酪棒這個狹小的品類市場,全面走向家庭餐桌場景的話,那么蒙牛現在所失去的、曾經被超越的,一切都能夠實現反轉。
所以,哪怕蒙牛未來要經歷那么一段低谷期,但這并不意味著蒙牛就完全失去了想象力……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