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經營27年,麥當勞宣布:2500多家餐廳歸中國公司了!金融
當你們一群人在討論午餐或是晚餐吃什么,而大家都沒有什么意見的時候,只需要耍一個花招:推薦去吃麥當勞。隨后的事就會變得有趣。因為你會發現,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不能去吃麥當勞,而這時候,更…
麥當勞“換主”了!
據新聞顯示,8月8日,麥當勞在上海宣布,其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投資集團的戰略合作已經順利完成交割,新公司將運營和管理麥當勞在內地及香港的業務。
中信方面將成為麥當勞中國的控股股東,運營和管理中國內地約2500家麥當勞餐廳,以及香港約240家麥當勞餐廳。從今天起,你在麥當勞用餐,其實是光顧了一家國有企業的生意。
“一個外國人發誓在一年內吃遍中國美食。現在五年過去了,他還在四川……”把這個“食完中國”的段子和麥當勞“換主”的新聞合在一起看,那才是真的有意思。
作為全球餐飲巨頭,麥當勞在中國27年,起初立足,靠的恰恰也是“食玩”策略。
當然,此“玩”非彼“完”。
1990年,北京第一家麥當勞在王府井開業
“食玩”中國
毫無疑問,“食玩”策略曾為80后90后的童年,貢獻了不少歡樂。
1990年10月,中國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開業,一時間成為小朋友們的熱門話題。在當時,去麥當勞是一件洋氣且奢侈的事,誰要是去了麥當勞,總會跟同學炫耀半天。換到現在,少不了拍照發朋友圈的。
麥當勞擅長推出玩具周邊,隨餐附送,這一策略十分奏效。我有一同學,高中時期熱衷麥當勞,為的就是集齊麥當勞推出的“四小福”玩具。
奇趣玩具廠展共展出了麥當勞2530件食玩
而到現在,這些玩具已經擁有了專門的收藏人群。連續幾年,麥當勞都圍繞著這些玩具藏品舉辦了“奇趣玩具廠展”,展出的麥當勞食玩達2530件。據說,這些玩具藏品,在收藏圈里早已價值不菲。
“食玩”策略無疑是奏效的,與麥當勞相似,肯德基也曾用過同樣的策略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但是這一策略終究是難以長久的,特別是對于“嗜吃如命”的中國人。
講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關于麥當勞的神奇理論。
神奇的“麥當勞理論”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叫“麥當勞理論”。
就是當你們一群人在討論午餐或是晚餐吃什么,而大家都沒有什么意見的時候,只需要耍一個花招:推薦去吃麥當勞。隨后的事就會變得有趣。
因為你會發現,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不能去吃麥當勞,而這時候,更好的意見就會出現了!
這個理論雖然詼諧,卻也道出了麥當勞在產品設計上的短板。
麥當勞的核心產品一向是漢堡(如巨無霸)和薯條,占到了總銷售額的40%。但再好吃的東西,吃久了也難免生厭,而麥當勞在產品創新上卻明顯進入了一個誤區。推出了種類繁多的新產品,卻很少有稱得上成功的創新產品。
要知道,1940年代,麥當勞的菜單上只有9種餐點,包括漢堡、芝士漢堡、軟飲料、牛奶、咖啡、炸薯片和餡餅。大量出新使麥當勞的供應鏈變得更復雜、顧客等待時間更長,但這樣繁雜的努力,卻并沒有形成新的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以至于不僅僅是在中國,麥當勞在美國本土也流失了越來越多的顧客,尤其是年輕人。
●● ●
本土化滯后
最古老的麥當勞套餐,蔬菜和肉餅都縮水分解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中國人真的對吃情有獨鐘,而近幾年,隨著國民對文化自信的提升,對外來餐飲的態度越來越理智,對餐飲品牌也越來越追求品質與個性化。
中國人吃得越來越講究了,這使得餐飲業不得不奔跑起來與迎合用戶訴求。而對于外來餐飲企業,如果不及時開展本土化戰略,只會被挑剔的消費者給淘汰。
在這一點上,肯德基就做得挺好。
從產品層面來講,進入中國前,肯德基就開始熟悉和理解中國文化底蘊,并選擇與中國居民生活習慣等最為接近的新加坡作為試點,在組織層面上做了很多部署工作。2000年,肯德基便開始邀請40余位國家級食品營養專家,成立了“中國肯德基食品健康咨詢委員會”,開發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從2002年推出“早餐粥”開始,陸續創新出豆漿、油條、燒餅、粥等一系列中餐,甚至中式主餐米飯也成為其主打產品之一。
而麥當勞本土化產品卻屈指可數,2011年11月在全國餐廳推出兩款非漢堡類主食—“五色嫩雞菠菜卷”和“五色至牛菠菜卷”是距離2004年首推中國本土化主食“珍寶三角”之后8年的事情。
麥當勞只想將自己的理念在其他國家得到延展,卻欠缺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考慮。所以,命運總是驚人的相似,發誓“食完中國”而不了解中國的外國友人,最終沒有走出四川,而堅持“食玩策略”卻不愿了解中國的麥當勞,也終于江河日下。
就財經報告數據來看,2015年麥當勞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254.1億美元和45.3億美元,較2013年各下跌了9.6%和19%。可以說,麥當勞在中國擁有的約2500家餐廳,近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
●● ●
模式陳舊淪為雞肋
產品設計欠缺本土化,麥當勞的經營模式也過于陳舊。
在全球其他國家,麥當勞有超過80%的餐廳是由被特許人經營的,但在中國,麥當勞的特許經營之路卻顯得有些畏首畏尾。從1990年進入深圳開出第一家店面,麥當勞始終采取的是單一的直營連鎖模式,這種模式加重了麥當勞對自有資金的依靠,從而放慢了其在華擴張的步伐。
直到2008年,麥當勞才開始啟動在華的特許經營。但高達800萬元的入門費用,對于投資者而言顯然過高。不僅參與者少,而且推廣一度暫停。直到2010年,才開始在江蘇、云南、廣東、福建和四川等地嘗試。2014年,麥當勞在今年才正式宣布將特許經營作為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模式。截至2014年底,麥當勞的特許經營門店僅占15%。
而肯德基通過本土化策略,研究出符合謹小慎微的東方人投資心理、加盟者風險為零的特許經營方式。當受許人交了盟金后,假如達不到獲利點,損失由肯德基承擔。一旦加盟店經營良好,在運作兩三年后,肯德基一般以一到兩倍的價錢重新將加盟店買回來。這種方式在極大地滿足中國本土投資者需求的同時,也降低了擴張成本與風險,加快了發展速度。
從全球范圍看,麥當勞和肯德基不屬于一個重量級:麥當勞目前在世界12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0000家店,而肯德基在世界8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連鎖店數僅為11000多家。截至2016年4月末,麥當勞的股票價格約為125美元,市值1100億美元。而百勝餐飲集團的股價雖也有80美元,但市值只有330億美元,約為麥當勞的1/3。
但在中國,局面卻是相反的。
當前,肯德基的餐廳總數約為4600家,而麥當勞的餐廳卻只有2500多家,幾乎只有肯德基的一半。雖然麥當勞以24小時營業的方式使其單店營業額高于肯德基,但是餐廳數量的巨大懸殊還是讓麥當勞相形見絀。從其營業總收入、連鎖店擴張速度,到平均至每家單店的營業力與收益率,在中國市場,麥當勞均大大遜色于肯德基。
●● ●
麥當勞“從了”國企?
“換主”中信消息公布以后,很多人都說麥當勞“從了”國企。但其實,麥當勞只是出售了20年的特許經營權。所以,與其說麥當勞從了國企,不如說麥當勞是從了中國消費者。
微博里不少網友評論說:“以后是不要要賣饅頭包子了?”這句話雖然調侃,但卻是委婉道出了麥當勞的心聲。作為全球餐飲大佬,它習慣了高昂著頭顱,以至于想要低下頭時,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姿勢。
也許這次與中信的交割,麥當勞想要接受的不僅是中國資本,更是更接地氣的,本土化策略吧。
來源:微信公眾號 快刀三俠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