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門戶衰落”時,我們到底在談什么?觀點
當一個新事物出現,我們總是會擔心它對傳統行業的沖擊程度有多大。
當一個新事物出現,我們總是會擔心它對傳統行業的沖擊程度有多大。
不過,更多的事實卻證明,新事物、新模式固然會帶來一些影響,但更多時候,恰是新與舊、創新與傳統相互借鑒和帶動。
比如,當下在零售行業喊得震天響的莫過于“新零售”、“智慧零售”或“無界零售”等概念,但事實上這些口號的背后,實際是電商行業從線上場景走向線下場景。
簡單說,雖然以阿里巴巴、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商行業如此強大,傳統線下零售場景確實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但是,電商無法取代傳統零售,線上交易也無法消滅線下交易。
在新聞資訊行業也是如此,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機器算法或興趣推薦模式的興起,固然會給資訊或信息傳播方式帶來沖擊,但是,據此妄談門戶將會消失或將會被期待,也是不切實際的。
門戶影響力:PC端不可撼動,手機端百家齊鳴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
那是不是意味著非手機網民或電腦端上網用戶的規模僅為2700萬呢?顯然不是。
一方面,手機端用戶和電腦端用戶本身存在“重合”的問題,同一個人用戶既可能用手機上網,也可能用電腦上網。另一方面,差額部應該僅為非手機上網用戶的規模。
因此,從總的趨勢來看,電腦端的網民標簽性更加明顯,而手機端的網民場景更加多元。
而回歸到互聯網資訊行業,雖然以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機器算法資訊分發平臺,搶占了移動端資訊分發競爭先機,但是在電腦端或PC端,以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門戶建立起的影響力,并沒有被撼動。
而在手機端的資訊分發大戰中,除去今日頭條外,既有騰訊、新浪、搜狐、網易等傳統門戶代表的參戰,也有類似一點號、百家號、大魚號等其他代表的參與。
可以說,在手機端的資訊分發大戰中尚處于“百家齊鳴”的階段,比如大魚號依托了UC瀏覽器龐大的APP用戶,而百家號則扎根在百度系APP之上。
資訊分發戰:人工+機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當我們在談“門戶”時,我們到底在談什么?這本身是一個大前提問題。
在與今日頭條們對比時,是在拿十年前的門戶網站比,還是拿現在的門戶矩陣比?
以新浪為例,它現在的門戶形態是:“新浪門戶網站(PC端)”+“手機新浪網、新聞客戶端以及中間頁(移動端)”,搜狐、騰訊也都類似。
可以說,伴隨閱讀場景的變化以及技術的變遷,門戶也在進化,不是僅僅停留在十年前的門戶。現在的門戶既有個性化推薦模式,也有嚴謹的新聞操作原創和整合。最新的新聞求證和報道也都是門戶媒體沖在一線。
而就資訊分發或推薦機制來看,機器算法的優勢固然有,但是,恰恰因為機器算法的興趣推薦會阻礙信息的傳播或知識的分享,尤其是對于“正能量”性質的資訊或信息會被算法“屏蔽”或“淹沒”。
簡單說,沒有人工干預的機器算法是有致命缺陷的。這好比雖然自學的價值很大,但是,在特定階段還是需要先通過集體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不能因為有人自學成才,就鼓勵大眾脫離集體學習機制,一如不能因為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興起,就徹底摒棄人工編輯推薦等。
不論是對門戶,還是對頭條們來說,人干預和機器推薦,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是出路。
因此,是基于互聯網的而生的門戶人工帥選模式和算法機器推薦模式,現在談誰取代誰、誰消滅誰,都為時過早,更可能的模式或出路,類似于零售變革,還是需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構建更加多元化的資訊分發和閱讀場景。
移動閱讀端談不上是句號,最多算逗號而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