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終究沒有繞過電商這道坎觀點

因為無論是電商和新零售,所謂的新零售其實就是一個標簽,而割裂新零售與電商的所有聯系。
文/孟永輝
標簽,其實是非常具有代表和象征意義的。一旦帶著某種標簽,想要甩,其實是無法甩掉的。在商業的世界里,更是如此。這一點在廣大的電商平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即使是一些頭部的電商平臺亦不例外。從新零售提出的那一刻開始,它似乎就開始試圖撇清與電商的所有關系,甚至有些電商平臺信誓旦旦地說自己以后不再提電商。
人們對于新零售的這種顛覆性與創新性的標簽,最終讓它試圖成為電商后時代的全新發展風口。無論是傳統的電商巨頭,還是資本投資機構都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聚焦于此。一時間,諸多以新零售為主打概念的新物種開始成群結隊地出現,無論是人貨場三種元素的重構,還是S2B的商業模式都是人們競相追逐的全新風口。以新零售為核心,衍生出來了很多的新零售概念,玩家的不斷加入,巨頭們的躬身入局,投資機構的推波助瀾都讓新零售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不可否認的是,新零售的確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人們打開了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里,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司空見慣的電商模式,而是一種全新的,似乎與電商毫無關聯的模式。于是,人們開始用互聯網的經驗暗示自己,新零售有望成為新的熱土,抓住了新零售的風口就等于是抓住了又一個類似電商的發展新風口。于是,那些在互聯網的情景之下,無法再找到新的突破口的玩家們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聚焦在了新零售領域。
經過數年的發展之后,我們卻發現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正在出現:新零售的風光早已不再,電商似乎卻依然老而彌堅。少了資本的推波助瀾,少了真正意義上的落地,少了消費者的參與,新零售就像是一幅風光旖旎的圖畫,可望而不可及。電商就不同了,雖然天花板越來越低,但是,它卻依然是市場的主流,互聯網的擔當,消費者的擁躉。兜兜轉轉了一圈之后,人們忽然發現,所謂的新零售依然沒有繞過電商這道坎,甚至還在電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看看直播電商的異軍突起,看看新電商的橫空出世,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新零售或許依然不能另立山頭,依然需要在電商的庇護下才能繼續發展。曾經,人們有關新零售的雄心壯志到最后還是抵不過現實的殘酷,一切都將回歸現實。電商和新零售還是要繼續聯系在一起,才能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滿足用戶的需求,激發新的發展新動能。
割裂與電商聯系,新零售終將落敗
每一個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新零售同樣如此。當我們認為電商的天花板迫在眉睫的時候,一味地將電商模式拋棄,轉而去選擇新零售,并且將新零售與電商的聯系徹底割裂,其實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行為。縱然是一種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如果新零售缺少了電商的支持和維系,所謂的顛覆與創新或許就是不接地氣。一句話,割裂了與電商的聯系,新零售終將落敗。
我們都知道,新零售是建立在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產業的基礎之上的,它帶來的是一種與電商完全不同的模式和理念。但是,我們更加需要明白的是,這些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和新的產業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非常成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非常完善的。在新零售并不成熟和并不完備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給它提供營養,才能讓這些新物種不斷成熟和完善。
對于新零售來講,電商其實就是它的營養源。無論是從新零售的提出,還是對新零售的實踐,我們始終都繞不過電商的影子。即使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新零售巨頭依然在用電商的營養基來孵化新零售的幼苗。因此,如果我們為了打破傳統的標簽,而割裂新零售與電商的所有聯系,說到底其實是在自斷糧草。
回歸新零售的原點,我們就會發現,當新零售缺少了電商的輸血,一味地強調自己的特立獨行時,它其實就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靠資本輸血才能運轉的物種。以往那么多的新零售玩家之所以會落敗,缺少自我造血的能力是一個關鍵原因。反觀那些依然在新零售領域里前行的玩家,多半是有電商為其供血才得以續命的。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了電商的輸血,即使是頭部平臺的新零售物種,依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最終同樣會出局。
當然,電商的功能和作用并不僅僅只是為新零售輸血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它扮演了一個“母體”的角色,以電商為原點,我們可以搭建起通往新零售時代的橋梁,從而讓新零售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現在看到的直播電商、新電商,其實都是衍生于傳統電商的,只不過是它們是傳統電商與新模式、新技術、新元素結合之后的產物。
這才是真正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電商和新零售也不再是一個相互割裂的存在。借助電商這個“母體”,通過將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手段應用其中,傳統電商的底層邏輯其實正在發生深刻而又全面的變化。以往,線上和線下的關系勢同水火,按照新零售的邏輯來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打通,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當直播電商出現之后,我們卻找到了線上和線下相互融通的方式和方法,這其實正是朝著新零售的方向邁進。
同樣地,當我們按照新零售的邏輯無法找到賦能產業的方式和方法的時候,我們依然要從電商這個“母體”上來尋找突破口。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商平臺的自建工廠,其實就是在將新零售的“賦能”進行落地和實踐,從表面上看,這是電商平臺的操作,而實際上這是新零售的S2B的商業模式的探索。
可見,無論是從供血的角度,還是從落地實踐的角度,新零售都無法割裂它與電商之間的聯系。拋開所謂的標簽,真正理性地看待電商和新零售,才能讓電商和新零售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最大。如果單純地為了拋棄標簽,為了避免天花板,我們就盲目地割裂電商和新零售的關系,那么,新零售或許終將落敗。
拋開標簽,新零售才能步入正軌
回顧當初人們擁抱新零售的決絕,無非是想要為自己樹立新的標簽,從而可以講述更好的故事。在資本先行的市場大背景下,這種發展方式是有效的。當資本不再有效,我們需要做的是自我造血,這個時候,拋開標簽,或許才是新零售真正步入正軌的開始。
拋開標簽,一切以改造行業為出發點。新零售的概念之所以會出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當前的發展階段,改造對象已經發生了深刻改變。電商時代,我們改變的是C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習慣;新零售時代,我們改變的是B端行業的生產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見,改造行業是新零售的出發點,一切都要以此為衡量標準。
以直播電商、新電商為代表的電商衍生體之所以受到市場的歡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改變了傳統行業的某些流程和環節。因此,當我們在思考新零售的未來時,并不能夠簡單地局限在某些條條框框之下,而是要真正從行業的角度來思考和看待。如果我們所做的工作能夠對行業的發展帶來改變,那么,我們就走在的新零售的道路上。這個時候,我們稱自己是“新零售”平臺,還是“新電商”平臺其實都是不重要的。
立足行業本身,以行業的角度來看待新零售,才是真正以B端思維來想事情,做實踐。如果我們口頭上說的是以B端為核心,實際上在做流量的買賣,那么,所謂的新零售其實就是一個標簽,對于自身的發展非但無用,反而還會讓我們失去一次發展新零售的絕佳機會。
拋開標簽,一切以滿足用戶為落腳點。真正導致新零售概念出現的,并不是某個人,而是用戶端出現的新需求。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甚至是消費分級,總之,新零售的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而又全面的改變。當我們在實踐新零售的時候,應當拋棄標簽,真正以滿足用戶的新需求為落腳點。
這個時候,無論是電商,還是新零售其實并不重要,我們是否用新的模式、新的產品滿足了用戶的新需求,才是關鍵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電商的一種,還是新零售的范疇其實都不是關鍵,真正滿足了用戶的新需求,才是關鍵。電商的新類型不代表不能滿足用戶的新需求,新零售不代表就能哦故滿足用戶的新需求,所以,我們不能以電商和新零售來檢驗我們從事事情的正確性,而是要是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為衡量標準。
簡單來講就是,回歸用戶關切,才是新零售真正可以開始回歸正軌的關鍵所在。當我們糾結于電商和新零售的范疇,忽略了對用戶新需求的滿足,那么,即使是再新的概念,同樣將會面臨賠本賣吆喝的尷尬境地。因此,拋開所謂的標簽,真正以滿足用戶為落腳點,才能讓行業的發展回歸正軌。
兜兜轉轉了一圈之后,人們開始發現新零售終究沒有繞過新零售這道坎。在我看來,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因為無論是電商和新零售,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改變了行業,滿足了用戶。只有這樣,我們所做的才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真正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