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車輪戰,感覺每天都在過節金融
今年的“雙11”和“黑色星期五”剛剛過去沒多久,有些快遞都還沒收到,在這個距離2017年圣誕節還只有十多天的日子里,剁手剁到停不下來的中國消費者們,迎來了年內的又一個人造購物節“雙12”。
“...雙11沒買齊的,來雙12看看吧。”這是筆者近日收到的一則商家關于“雙12”促銷的活動標語。
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拉動內需的網絡時代,購買行為早已告別了“囤年貨”的傳統模式。然而在這一波接一波的消費浪潮中,買賣和賣家依然你情我愿,雙方樂此不疲的助推著逐年升高的銷售“戰報”。
“累”字當頭:車輪戰后 累覺不愛
有人說,中國人時常喜歡“運動式”的做某一件事,先不評論這種觀點的對錯,起碼從事實上來看,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比如,刨去214情人節促銷、七夕情人節促銷、國慶及圣誕節這類傳統節日促銷不說,從618到雙11、黑色星期五、再到雙12,中國人的人造購物節越過越多,購物車越買越滿,這其中還不包括一些稍小規模的如818購物節等。有網友坦言,感覺每天都在過節。
同時,針對潛在消費密集壓榨之后,是運動式的制造購物氛圍。各路商家的促銷slogan大同小異,基本都是圍繞各種“狂歡”做文章,再配合鋪天蓋地的推廣宣傳、花花綠綠的購物頁面、復雜燒腦的促銷規則,甚至是直接辦一臺晚會。一套“組合拳”下來,購物氛圍簡直完美。
然而,除了部分熱衷網購的“真愛粉”之外,多數網友在參與過這些“車輪戰”、經歷過無數促銷信息的連番轟炸后,都表示錢包“血槽已空”、心中“累覺不愛”。
不僅是消費者,快遞小哥們也感慨“心累”。雙11雙12連番上演,快遞業務量猛增,近期多位快遞員與筆者聊天時均表示對此“有壓力”。
悶頭沖銷量 服務需跟上
回顧剛剛過去的雙11,根據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全天交易額達到1682億元創新紀錄。其中在當天的13點09分49秒時,交易額就已經達到1207億元,打破了2016年雙11全天的交易額紀錄。
巨大的消費力被集中釋放過后,最忙的無疑要數物流及快遞行業。根據今年11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15日當天,全國郵政、快遞企業投遞量已達2.26億件,創行業日投遞量最高紀錄。
然而,供需兩旺背后,有不少網友反映在海量的訂單基數下,商家的客戶服務能力并沒有完全跟上。
打開國內最大的公益性網絡媒體消費投訴服務平臺“聚投訴”,輸入查詢關鍵詞“雙11”,搜索結果的顯示方式為瀑布流,其呈現的用戶投訴數量之多簡直 加載不盡,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僅今年12月1日至11日的用戶投訴就多達66條,投訴問題集中在產品質量、惡意營銷、虛假發貨等。
具體到個人,這幾天也有不少網友與筆者交流時表示他們近期的“雙11”消費不太順心,有的是商家遲遲不發貨、客服也無人回應;有的是買完商品后,發現商品促銷折扣虛標,實際價格與平日價格相同。網友表示,希望今年的“雙12”不再遇到這些煩惱。
從線上到線下
此前有評論稱,“雙12”與“雙11”同質化,極力創新卻終究透著一絲黔驢技窮的色彩。那么在這2017年的最后一個購物季里,已經被用戶習以為常的狂歡大促,還能否玩出一些新花樣呢?
TechWeb近日參加口碑支付寶2017年雙12啟動儀式,口碑CEO范馳在活動中向媒體表示:“雙11推動了線上經濟的發展,希望在雙12,借助互聯網的數據能力,幫助線下商家更好地做生意。”
范馳向包括TechWeb在內的媒體表示,以口碑為例,2017年雙12活動期間,國內外參與的商家數量已經100萬。要讓用戶方便地找到優質的本地生活服務,實現線上線下打通,將人、貨、場信息逐步數據化,最終數據反哺商家走向“新零售”。
數據顯示,社會消費零售品總額中,線下商業占據超80%。此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意見指出,實體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要促進跨界融合、促進線上線下融合。
意見指出,推動連鎖化、品牌化企業進入社區設立便利店和社區超市,加強與電商、物流、金融、電信、市政等對接,發揮終端網點優勢,拓展便民增值服務,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未來,將開發網絡人造購物節的心思、制造讓人眼花繚亂的網絡促銷信息的能力,多一點向線下實體經濟轉移,利用IT、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拓展消費場景,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更有”獲得感“的同時,幫助盤活線下存量,發展線下商業,或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來源|微信公眾號:TechWeb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