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走進直播間,宇樹能講好商業故事嗎?快訊
誰在買宇樹機器人,可不管是宇樹機器人也好,交個朋友直播間 宇樹G1機器人講品。
你敢信,現在機器人都能當帶貨主播了?
前幾天,宇樹G1機器人在淘寶“交個朋友”直播間與羅永浩合作帶貨,而它帶貨的產品正是“同門師弟”宇樹Go2機器狗,售價為9997元起。

交個朋友直播間
宇樹G1機器人講品,宇樹Go2機器狗在旁邊展示握手、拜年、跳躍等動作,場面一度非常熱烈,創下5分鐘內銷售額128萬元的紀錄。
在羅永浩之前,宇樹G1和Go2還在3月7日亮相李佳琦直播間,與李佳琦互動交流,表演后空翻、倒立、跳舞、比心等才藝表演,甚至喊出“321上鏈接”的口號。
可以說,這是機器人首次在直播電商邊界進行探索,目的是廣闊的B端市場。
但,這能激活機器人賽道備受詬病的商業化問題嗎?
誰在買宇樹機器人?
在電商平臺上賣機器人,是今年以來宇樹一直在做的事情。
今年2月,宇樹G1與H1兩款人形機器人上線京東,G1售價9.9萬元,預計45天交貨;H1售價65萬元,預計60天交貨。
3月,宇樹入駐速賣通開設官方旗艦店,上線G1和H1兩款人形機器人,海外版G1起售價1.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6萬元)。
以及連續登上李佳琦和羅永浩的直播間,這些都是宇樹借助電商賽道,來沖擊C端市場。
作為具身智能賽道里的頭號玩家,宇樹是機器人企業里商業化進展最好的一個,但它的客戶也絕大多數來源于B端。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顯示,2024年宇樹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占全球市場69.75%的份額。
除了機器狗之外,在2024年,宇樹實現人形機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臺,創全球紀錄。
對比無人機來說,1500臺機器人的數量卻是很渺小,但機器人定價卻極為高昂,標準版售價99000元,而EDU旗艦版最高達349000元。
那么,到底是誰在購買宇樹機器人呢?
宇樹機器人的訂單基本都是來源于B端,科研類高校是宇樹的大客戶,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樹采購相關產品。據宇樹創始人王興興透露,“宇樹的客戶挺雜的,各種公司、科研機構,包括AI公司都有,各種各樣的都有。”
甚至就連文旅賽道,也在購買宇樹機器人。比如,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用50臺G1人形機器人提供客房服務和多語種導覽;在迪拜機場,宇樹機器人用阿拉伯語為旅客導航。
相比較機器人,機器狗的受眾范圍就廣闊了不少。
據外媒報道,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已經進入52個國家的水電站、煉油廠和考古現場;今年Q1季度,宇樹四足機器人訂單同比增長220%;教育版機器狗也在歐美2000余所高校實驗室,市占率高達68%。
可以看出,機器人的受眾依然有局限,不是做科研,就是有特殊用途,很難真正流通到普通用戶的購物車。
B端爆火,C端乏力,宇樹也在努力擴展更多的商業模式撐起銷量。
具身智能沒有商業化?
在今年春晚宇樹機器人“一夜成名”后,機器人背后的具身智能賽道,就成了資本市場的風口之巔。
IT桔子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國內具身智能領域發生30起投資事件,2024年飆升至83起,而今年才過去1/4的時間,這一數據已經達到48起。其中不乏紅杉、高瓴等頭部VC,以及騰訊、螞蟻、美團等大廠戰投。
但就在上周,知名投資人朱嘯虎,卻給具身智能賽道潑了盆冷水。
朱嘯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公司(金沙江創投)在過去幾年投過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項目,但最近幾個月都在退出。甚至直言:“我們最怕的就是市場共識高度集中,商業化又不清晰。我們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案例上賺過錢。”
他的言論遭到了眾擎機器人CEO趙同陽激烈隔空回應,認為朱嘯虎“短視”,“用眼前否定未來”。
那么,朱嘯虎為什么會否定具身智能的前景呢?
據朱嘯虎公司內部研究數據:在其統計的23個具身智能項目中,僅14%能證明其技術可帶來可量化的成本節約或收入增長;而這些項目的平均現金消耗速率達每月270萬美元,但對應年化收入增長率僅為19%,資本效率比共享單車泡沫時期還要低40%。
簡而言之,朱嘯虎認為今天的具身智能距離商業化較遠,但估值卻在與日俱增,甚至一些剛剛成立的公司在沒有產品的情況下不停刷新彼此估值紀錄,泡沫正在形成。
同時還點出了具身智能最大的兩個難題:花錢多,商業化難。
具身智能企業想要商業化,無外乎就是多賣點機器人。離普通用戶距離越近,就意味著商業化落地腳步越快。
什么時候機器人能像無人機一樣,被普通人觸手可得,那樣才算是走通了商業化路線。
但想要跑通C端,價格低廉是第一要素。可不管是宇樹機器人也好,眾擎機器人也好,價格都非常昂貴,動輒六位數起步。就連入門級的機器狗,也要近一萬元起步。
遠遠超過普通用戶能夠承擔的程度。
機器人仍需要多種場景
想要建立起C端體驗感知,擴大市場規模和增強競爭力是必然之路。
這與PC電腦、智能手機、無人機、新能源汽車一樣,最初都是針對專業領域,隨后逐漸普及到大眾市場,機器人賽道亦需遵循這一市場規律。
但目前來看,機器人賽道當前仍處于吸引用戶興趣和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的初級階段。
擺在機器人面前的兩大難題,還是應用場景太少,以及售價過于高昂。
機器人不一定非要是生產制造業的“電子工人”,也可以是在家庭場景里的“電子清潔工”,也可以是學校里的“電子講師”……場景夠多,盤子才能足夠的大。
機器人功能性不夠,行業科技水平不夠,那么消費者的想象空間不夠。機器人與人的交集還是太小,無法回答消費者“買機器人之后能干啥”這個核心問題。
同時,機器人的售價也過于高昂。動輒六位數的價格,無法讓消費者接受。哪怕宇樹已經將機器人的價格打下來了,但也只能讓B端用戶去接受。
如果想讓機器人成為類似智能手機、無人機一樣的大消費電子市場,那么或許要等AI取得進一步突破,讓機器人的“大腦”進一步升級,去實現消費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只是這個時間,恐怕還需要數年之久。(孫鵬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