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IPO在即,拼多多陷假冒商品、虛假營銷多方困局互聯網+
留住用戶不是靠突飛猛進、唯快不破的流量收割,而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在這條路上拼多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鳴網7月25日 |產業觀察:拼多多7月26日就要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了,然而上市在即似乎并不太平。
日前,拼多多在美國遭遇侵權訴訟,原告是一家名為“爸爸的選擇”(Daddy‘s Choice)的尿不濕生產商,該公司指控拼多多在明知是假冒商品的情況下,仍然允許銷售印有該公司名字的產品。“爸爸的選擇”起訴書表示,去年曾將假冒產品一事報告給拼多多,該公司從其平臺上撤下了部分未經授權的產品。但這些仿冒產品卻很快再次出現,但當他們今年早些時候再次將此事報告給拼多多時,后者并未采取行動。
拼多多的出現是一個神話,紅海時期憑借社交加電商優勢,借助騰訊社交平臺,以低價模式收割了五環以外、三四線城市的下沉用戶,形成很好的長尾效應,但在造假問題上也是“聲名遠揚”。宣稱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模式及優質低價商品的拼多多,究竟能否提供優質產品還有待商榷。
低價與質優難兩全
拼多多的被投訴事件從未停歇,無數案例直指拼多多假貨泛濫,大量出售以次充好的商品,以蒙騙消費者賺取不義之財。
一鳴網獲悉,拼多多至今仍有部分商家在出售假冒品牌。有產品名為Parmebos的紙尿褲,在品牌色彩等方面與幫寶適別無二致,唯一差別在于價格低廉。冒牌商品盜用品牌商的知名度、外觀設計等,這本身就是嚴重的侵權行為,另外質量與安全隱患都無法得到保障。
產品若不是通過技術化手段,或是流通代理過程中降低成本,唯一出路就是損害其品質以達到低價。
以一件低至20多元的牛仔褲為例,不可否認其價格遠低于市場價,那么就只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商家積壓庫存,或是使用工廠貼牌服裝剩余面料、不合格面料、甚至低價處理面料,以控制成本做到足夠低價,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的粗糙;二是薄利多銷,通過巨大銷量彌補單品銷量不足,但在產品品類日益豐富的今天,除了如紙巾等消耗量較大的日常必需品,單件商品很難形成巨大銷量,低價自然就會伴隨著制造原料的偷工減料,以及包裝、產品設計、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忽略。
數據顯示,2017年度拼多多的投訴量占比高達14.56%。假貨頻出與拼多多“寬進嚴出”商戶篩選策略直接相關,零門檻使得參差不齊的商戶大量涌入,平臺只能走后治理的老路。低價產品可能短時間內擊中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卻不是長久之計。
或存在“欺騙式”宣傳
“天下功夫,為快不破”,這是有人對于拼多多在人群中蔓延速度的贊美。
不可否認,拼多多的快速成長離不開營銷,它的宣傳仿佛是一種病毒式的傳播,在朋友圈、微信群虛擬群體,以及朋友圈中以強關系形成的好友中實現了面對面,點對面,點對點的全方面傳播,但病毒式傳播似乎存在欺詐、誘導風險。
以“9.9元搶購電動車”活動為例,不少網友表示收到來自拼多多關于的廣告推送點進去是提示下載其平臺APP,下載后無法找到相關內容。客服回應稱該活動只是新春期間的秒搶活動,然而在其商城卻未曾發現“新春福利”的秒搶商品中有電動車的身影。
另有網友投訴,邀請超百名好友幫忙砍標注價為180元的奔騰電吹風,每次砍去的價格少之又少,而同款吹風機在另一平臺只需要32元。該網友隨即在微博平臺上表達自己的不滿,拼多多只回應:“砍價活動的金額是隨機波動的,堅持參與滿足條件即可免費發貨。”
還有不少用戶反映關于拼多多服務號推送中獎問題,在通知用戶中獎后,點擊進入卻是下載軟件鏈接,繼而被告知只是抽獎活動。這種宣傳方式最早被在微信公眾號大量使用,標題黨用來制作聳動性和內容無關的標題來誘導用戶點擊,拼多多的效仿引發了眾多用戶不滿,同時也給用戶留下了虛偽不誠信的企業印象。
另外,服務層面。拼多多一直宣稱自己假一賠十,實際上其確實對平臺的商戶到了苛刻管理的地步,動輒凍結現金,今年6.13的商戶圍城事件也是平臺和商戶之間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凍結的資金并沒有被用在承諾的十倍價格退還消費者,多數消費者收到的只是退款或優惠券。
巨額廣告填前期營銷挖的坑,拼多多護城河未建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接受記者采訪曾表明:“投廣告是為了告訴消費者我不是騙子”。這也反映出拼多多急于通過廣告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及加大曝光換取流量。
一鳴網了解到,2017年拼多多投入銷售和市場開支的費用為13.45億元,同比增長近7倍;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投入銷售和市場開支的費用更是達到了12.17億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就在今年,拼多多還贊助了快樂大本營等綜藝娛樂節目,試圖在年輕消費群體中打開知名度,但這一舉措似乎并不理想,反而引發大量吐糟。首先,拼多多的用戶多為五環以外、三四線城鎮的中老年群體,這與綜藝節目的收看群體存在巨大差異,新一代的消費者更加追求產品質量、服務以及用戶體驗,再加上年輕人多喜新鮮事物,顯然對于打造爆款、產品土氣的拼多多的缺乏好感;另外,這群年輕人的父母多為拼多多用戶,對于拼多多的宣傳方式早已免疫,也已經產生刻板印象。
巨額的營銷費用和廣告支出使得拼多多虧損嚴重。據悉,其平臺主要營收來源為廣告收入和信息流服務,這與拼多多平臺型、輕資產電商體質密不可分。對比阿里、京東等,拼多多顯然還未形成自己的生態體系和核心競爭優勢,如電商基礎設施,物流、支付、IT等等。
上線3年的拼多多,至今未掌握三方支付牌照,而收購第三方的支付牌照則需要巨額資金。換句話說,一旦拼多多的用戶群流失,拼多多也就成了空殼,3億多用戶形成巨大的力量,支撐起拼多多的輝煌和價值,這也意味著拼多多需要提升客單價和增強用戶粘性。然而,留住用戶不是靠突飛猛進、唯快不破的流量收割,而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在這條路上拼多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