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困局不是一個奧迪設計師就能解決的?觀點
由此看來,其它廠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汽車上,而比亞迪只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乘用車上,所以它的銷售成績自然就沒有那么突出了。但是汽車業務卻給比亞迪帶來了最大的利潤。因此比亞迪不得不重視…
先看看比亞迪2017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在自主品牌的銷量排名中,比亞迪的表現并不好。特別是在國家重視新能源汽車的前提下,比亞迪只比眾泰的銷量好一些。而且銷量同比下跌18%。
為什么比亞迪的銷量比較差呢?在我看來兩個原因:一是比亞迪作為一個綜合性集團,汽車是比較晚涉足的業務,比亞迪在IT電子,液晶顯示器,手機零配件等方面也早有很深的造詣。二是在汽車業務方面,乘用車競爭太激烈,比亞迪轉而把精力放在競爭不太激烈的電動客車領域。2016年,比亞迪就獲得了全球最大的電動客車訂單。
由此看來,其它廠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汽車上,而比亞迪只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乘用車上,所以它的銷售成績自然就沒有那么突出了。但是汽車業務卻給比亞迪帶來了最大的利潤。因此比亞迪不得不重視。
比亞迪當前面臨的問題?
1. 電池的優勢會逐漸減少
之前比亞迪車型一直堅持使用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它有價格低,安全性高的優點,但是能量密度低,低溫性能差。為了續航不得不增加電池組,而且很多用戶在冬季用車,續航里程就短很多。
目前,比亞迪似乎有放棄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趨勢,改用三元鋰電池。三元鋰電池就是目前主流國外汽車品牌使用的電池類型,它的能量密度高,成本也高。但缺點是安全性一般,特斯拉幾次出現自燃事件就能看出來。
2. 電池競爭會更加嚴峻
目前全球前10大的新能源汽車電池供應商,比亞迪是唯一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品牌。其他都是供應商。而且10大供應商有7家是中國企業。曾經比亞迪的優勢是能夠自己掌握電池生產,控制電池生產的成本。但缺點是電池研發的投入大,反而增加開發成本。再加上只有比亞迪一家使用,產量低,因此成本再次增加。
其它電池供應商比如寧德時代,松下。它們生產的電池給寶馬,大眾以及自主品牌做配套。優勢是自己掌握核心技術,雖然單價高,但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第二個優勢是通過與寶馬,大眾等國際一線汽車品牌的合作,也有助于自己電池技術的提高。
這就像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幾乎都是索尼的,處理器都是高通的一樣。未來汽車電池領域,恐怕也會形成一兩家壟斷企業。而現在年產量不足50萬輛的比亞迪,恐怕會面臨巨大壓力。
3.老車型更新慢,過渡依靠補貼
由于比亞迪在汽車研發經驗的不足,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比亞迪2017年呈現下滑態勢。內燃油汽車實現銷量約24.5萬輛,同比下降24.62%。相比競爭對手,由于新車型上市時間較晚以及老車型產品周期影響了燃油汽車的銷量。
而新能源汽車呢,比亞迪嚴重依靠政府補貼,而對于補貼繼續退坡和調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王傳福曾經主動呼吁給予插電混動車補貼,但并沒有得到進一步反饋。但對于比亞迪而言,進一步向新能源汽車轉型仍是其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設計大師能否救比亞迪?
一個設計師拯救一個品牌的例子,在汽車界挺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彼得·希瑞爾從奧迪加盟起亞之后,起亞汽車的巨變,目前與現代汽車成為全球前5的汽車集團。國內也有類似的例子,沃爾沃設計師彼得·霍布里給吉利開創了新的設計理念。邵景峰帶領的團隊讓榮威和名爵品牌再次換發了青春。
但是我們縱觀這些因為設計成功的品牌,他們背后無一例外是有技術支撐的。起亞依附于現代,有獨立開發大排量發動機,四驅系統,8AT變速箱的技術實力。吉利收購了沃爾沃之后,開發的車型或多或少都有沃爾沃的技術在里面。上汽與通用聯合使用動機和變速箱。
所以設計也只是成功的一個方面,好的設計能讓產品錦上添花,但是背后依然需要技術支持。
比亞迪需要繼續提升品質
不管是上市已經很長時間的秦,還是去年上市的宋MAX。他們在用戶那里的口碑還是暴露了比亞迪現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宋MAX的剎車力度不夠大,行駛中車輛跑偏,換擋延遲。比亞迪秦的變速箱異響,安全氣囊故障燈等一些功能方面的故障。這些小毛病雖然不會影響整車的質量和安全性,但是卻影響了用戶體驗。
總結:
設計的確能夠幫助比亞迪獲得更高的關注,但是比亞迪要面臨的問題也很多,比如說在政府補貼減少的情況下確保新能源汽車的利潤,在與其他電池企業競爭中確保優勢。以及繼續提升產品的品質。
Via 鳳凰網汽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