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違約財產損失大嗎?金融
雖然未必是承諾 (網貸天眼訊)理財違約財產損失大嗎,今天從不同的觀點來看理財違約財產損失相關問題,回顧2016年以來的理財平臺倒閉潮。
(網貸天眼訊)理財違約財產損失大嗎?如果把承諾到期給予多少收益算上的話,那么就有很多違約的。如果這個不算,只說能還本并能給予一定的收益,雖然未必是承諾
(網貸天眼訊)理財違約財產損失大嗎?如果把承諾到期給予多少收益算上的話,那么就有很多違約的。如果這個不算,只說能還本并能給予一定的收益,雖然未必是承諾的這么高,那么就還沒有違約的,資深投資人稱。今天從不同的觀點來看理財違約財產損失相關問題。
理財違約,已經成為互金平臺不敢觸及的“紅線”。這個紅線,并非指監管層面,而在實操層面。在當前的行業環境和輿論環境下,一旦平臺未能及時兌付資金,很容易引發投資者擠兌潮,給平臺帶來滅頂之災。基于此,對平臺而言,良好的信譽是第一寶貴資產,平臺通常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確保到期資金的按時兌付。
擠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流動性危機,正常經營情況下,理財平臺會保持相對穩定的資金流入和流出情況,通過事先的流動性測算,基本可以保證流動性均衡。當擠兌發生時,平臺在短時間內遭遇大量的資金流出需求,此時并無足夠的流入資金接盤,導致兌付失敗。兌付失敗本身會加劇投資人的恐慌情緒,引發更大規模的擠兌,也會使得潛在的流入資金中斷,使平臺喪失資金來源,最終因資不抵債面臨破產倒閉。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由于缺乏類似的存款保險和央行最終貸款人等制度安排,一旦遭遇擠兌,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回顧2016年以來的理財平臺倒閉潮,在500多家跑路、提現困難或經偵介入的平臺中,產品逾期幾乎是唯一的導火索。產品一旦逾期,接著就是擠兌,然后是提現限制,最后是經偵介入,由于提前可以預測到結局,一些平臺干脆選擇在產品逾期或接近逾期的時點“主動”跑路。
你要說有的平臺本意就是騙子,不否認,但500多家平臺都是騙子嗎?肯定不是,相信大多數都是受互聯網輕資產思維影響的創業者,懷著滿腔熱情進入這個行業,以輕資產、平臺化的思路去“鏈接”資源,終因經驗不足接手大量的“問題資產”,至此,一些創業者開始黑化為犯罪分子,玩起龐氏騙局的游戲企圖自救,玩不下去就跑路;還有一些創業者,選擇傾家蕩產填坑,之后停業關門;還有一些,因無力兌付面臨經偵介入。
當前不良資產高增長的趨勢仍在持續,行業中也還有幾千家平臺,平臺背后資產的質量狀況,將直接決定平臺的命運。問題在于,由于奉行輕資產思維,平臺在資產甄別、貸后管理等方面過度依賴第三方合作伙伴,真要評估資產質量,恐怕平臺自己心里也沒底吧。結合監管門檻和不良資產暴露的趨勢,筆者曾經斷言2017年末還能持續運營的平臺將維持在500家左右,意味著還有接近2000家平臺需要出清。如此大規模的平臺退出,不能不說是業務模式或者業務模式背后的戰略思路出了問題。
理財違約財產損失大嗎?在理財投資這條路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理財產品出現違約事例并不少,但不能一概而論,更重要的是,做理財投資、買理財產品要謹慎考慮,免得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