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里社交電商的社交陷阱互聯網+
導讀
以流量為主打,以帶貨為目的,社交電商生來便具有了風口的基因。
以流量為主打,以帶貨為目的,社交電商生來便具有了風口的基因。
文|孟永輝
如果我們來尋找后聯網時代的風口的話,社交電商或許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互聯網巨頭的參與、資本的不斷加持都在將社交電商推到了歷史前臺。
以流量為主打,以帶貨為目的,社交電商生來便具有了風口的基因。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到社交電商的洪流之中,他們或是單純地為了吸引投資,或是真正想要給死氣沉沉的電商市場帶來些許的改觀,總之,社交電商是他們付諸實施的首要選擇。
盡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投身到了社交電商的洪流里,盡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折戟沉沙,但是,這些敗局絲毫都沒有澆滅人們對于社交電商的“熱愛”,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社交電商的滾滾洪流之中。
既然社交電商市場如此兇險,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以身試險呢?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說明社交電商本身有巨大的紅利存在。特別是在資本寒冬的大背景下,社交電商依然是一個值得人們投身其中的火熱領域。
如果僅僅只是看到了社交端口巨大的流量紅利,想要用這股紅利來給已經日薄西山的電商行業“輸血”,那么,在流量紅利依然見頂的大背景下,以社交為手段來挽救電商市場的危局顯然有些太過自信了。
電商的問題在于電商本身,并非僅僅只是流量,如果用社交的手段來透支流量,從而讓電商起死回生的話,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依然僅僅只是一個匆匆過客,等到風口已過,社交電商同樣將會如同共享單車一樣不復存在。
1 社交電商, 一場并無新意的文字游戲
如果我們將社交電商看成是電商的一種,或許并不足夠全面。
在我看來,社交電商更像是將社交和電商兩種概念硬生生拼湊到一起的文字游戲。
從本質上來看,社交的背后其實是有流量的吸引力,如果缺少了流量的支撐,我們或許永遠都不會看到社交電商這個概念的出現。
因此,所謂的社交電商僅僅只是一個被生拼硬湊出來的概念,缺少了對于流量的崇拜,社交電商或許毫無吸引力。
社交電商的背后是人們對于流量的無限迷戀。互聯網時代的洗禮讓人們看到了流量背后所蘊藏著的巨大的潛能,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我們可以將流量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最大。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某個互聯網平臺救活了一家傳統企業的經典案例。
互聯網平臺究竟如何救活一家傳統企業呢?其實這背后就是有流量的巨大作用。
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我們可以將傳統時代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獲得的流量輸送給傳統企業,從而帶動傳統企業的銷售,最終讓這樣的企業起死回生。
互聯網時代太多太多的流量賦能的案例讓人們對于流量充滿了迷戀,甚至有人斷言一旦擁有了流量就擁有了一切。
人們對于賦予流量的巨大魔力最終讓其成為一個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即使是在流量紅利已經見頂的大背景下,人們依然期望通過借助流量賦能的方式來挽救互聯網時代誕生的企業和互聯網物種,電商就是其中之一。
而社交本身與流量的天然聯系又讓人們找到了一條捷徑,借助社交的手段,人們可以獲得無數廉價的流量,再通過將這些流量輸送給電商,無疑可以給已經進入到日薄西山狀態下的電商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于是,社交電商開始出現。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社交電商就是人們對于流量無盡迷戀的具體體現。
在電商行業的遲遲找不到解藥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社交電商的方式來打破傳統電商的天花板。
忽略了消費升級,社交電商終將“供不映求”。一種良好的商業模式反映出來的是供求兩端的對等和自由流動,電商行業之所以會出現瓶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電商提供的產品(供)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真需求(求)。
供求的不對等和不平衡才是導致電商行業出現如此多的痛點和難題的原因所在。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僅僅只是一味地通過供血的方式來給電商續命的話,所謂的救命稻草或許僅僅只可以短暫續命。
社交電商的出現正是忽略了供求兩端不對等的因素,僅僅只是一味地用流量供給的方式來解決電商行業出現的難題。
缺少了對于消費升級的正確認識,僅僅只是用社交電商方式來給電商續命的做法,并不能夠真正改變電商本身的痛點和難題,供不“映”求的現象依然存在。
站在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所謂的社交電商其實是一種對于供求關系的無視,一味地用外在的元素給電商供血,缺少了對于供求兩端關系的和諧發展,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依然僅僅只是一個替代品而已。
對于資本的迎合和追捧最終讓社交電商并無新意。我們始終都無法低估資本在互聯網時代的巨大作用,對于資本的依賴和篤信同樣影響到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即使資本對于互聯網的投資熱度減退,我們依然看到人們通過對資本投資偏好的迎合來延續自身的發展。社交電商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誕生的。
我們看到,其實很多的玩家都是想要用社交電商的方式來獲得資本的關注,并不真正想要用社交電商真正給行業帶來一些什么新的改變。
僅僅只是求迎合資本的投資偏好,缺少了對于電商的真正的改變,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僅僅只是一個熟悉了資本運作套路的玩家們新的故事范本而已。
當社交電商的目標并不是電商本身,抑或是不是用戶本身,而是僅僅只是為了迎合資本的需要的時候,所謂的社交電商到最后或許僅僅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
等到資本對于它的投資偏好不再,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場類似互聯網時代的大逃亡。
因此,所謂的社交電商依然僅僅只是一場以迎合資本為代表的陳舊的概念而已, 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雖然我們看到現在的社交電商異常火爆,市場里不僅有阿里、騰訊、京東這樣的巨頭型的企業,通過還有一些習慣了互聯網式的運作套路的玩家。
雖然社交電商整個牌面非常火爆,但是,社交電商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新意。
從本質上看,所謂的社交電商僅僅只是一個毫無任何創新的文字游戲,當互聯網式的套路被市場拋棄,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將會和共享單車一樣被市場拋棄,無法真正成為一個能夠蛻變出獨角獸的新沃土。
2 當概念和資本充斥社交電商, 它的未來在哪?
朋友圈帶貨好友的不斷增多、巨頭們在社交電商領域的布局以及各個細分行業的社交電商玩家的不斷出現都在告訴我們,社交電商正在成為后互聯網時代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不可否認,以社交的方式來獲取流量的切入點是非常切合時宜的。
但是,如果僅僅只是看到了社交背后流量這塊肥肉,缺少了更多深度的參與和介入,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等到風口已過,社交電商的落幕必然成為必然。那么,社交電商的未來在哪?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對供應端的深度改造。當消費升級時代來臨,用戶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滿足于買得到商品,而是更加在乎的是買得到真正優質的商品。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看到即使是萬能的淘寶,其實都在面臨困境。所以,馬云才會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社交電商也不例外。盡管社交電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是電商的一種,但是,如果缺少了供應端的深度改造,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真的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性。
如果我們思考社交電商的未來,對于供應端的深度改造或許是一個不可被回避的話題。
當社交電商一味地用社交的方式來獲取流量,但是卻忽略了對于供應端的深度改造,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勢必僅僅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并不具備真正創新的東西。
只有通過社交電商的方式實現了對于供給端的深度改造,用戶可以從社交電商這里獲得與傳統電商不一樣的產品和服務,所謂的社交電商才能真正區別于傳統電商,并且真正走出一條真正有別于傳統電商的道路。
否則,所謂的社交電商就只能是一個噱頭和概念而已,其實質并不能夠改變社交電商本身。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電商,而不是社交。社交宛如一劑毒藥,讓無數個迷戀它的人無法自拔。社交電商的玩家也不例外。
我們看到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人迷戀社交電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看中的是基于社交關系鏈的流量紅利,而不是電商本身。
其實,對于社交的迷信恰恰反映出人們對于流量的過度迷戀,忽略了電商本身改變的巨大意義。
如果我們來尋找社交電商的未來,或許,并不在于社交背后能夠裹挾多少的流量,而是在于電商本身能夠與社交背后的流量究竟可以實現多少有效的對接。
社交背后的流量已經經過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雙重洗禮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電商或許并未有太多改變。
因此,如果我們來探討社交電商的未來的話,或許基于社交本身的電商的自我進化才是決定社交電商究竟能夠走多遠的關鍵。
當社交電商缺少了電商的蛻變,或許只能淪為一種概念,并不具有任何實質性的內涵與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社交電商的未來不在于社交,而在于電商。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對傳統電商的重塑,而不是在于對流量的瘋狂透支。在我看來,社交電商的出現其實是對流量的一種瘋狂投資,電商行業為了獲取流量開始用社交關系鏈的方式來實現。
對于流量的透支顯然不是社交電商的未來,我們看到的拼多多的轉型其實正是這種方向的真實詮釋。
社交電商想要走得更加長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對電商原有邏輯的重新建構,只有真正改變了電商本身,所謂的流量賦能才有意義。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僅僅只是一味地透支流量,而不去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深度的改造,那么,等到用戶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將會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我們尋找社交電商更加長遠的發展道路,或許資本并不是終極目標,對于傳統電商的顛覆性的改造才是根本。
只有對社交電商有了深度的改造,只有將社交電商的蛻變看成是根本的動力源泉。
所謂的社交電商才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只是一個概念,一個跟風資本的噱頭。
盡管電商行業的發展火爆異常,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否認其背后潛藏著的巨大的風險。
當社交電商一味地透支流量,我們需要找到更加靠譜且長遠的發展軌道。
只有真正將社交電商的發展回歸到本源,擺脫對于流量和資本的依賴,它的發展才能走得長遠。
如果我們來尋找后聯網時代的風口的話,社交電商或許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互聯網巨頭的參與、資本的不斷加持都在將社交電商推到了歷史前臺。
以流量為主打,以帶貨為目的,社交電商生來便具有了風口的基因。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到社交電商的洪流之中,他們或是單純地為了吸引投資,或是真正想要給死氣沉沉的電商市場帶來些許的改觀,總之,社交電商是他們付諸實施的首要選擇。
盡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投身到了社交電商的洪流里,盡管有太多太多的人折戟沉沙,但是,這些敗局絲毫都沒有澆滅人們對于社交電商的“熱愛”,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社交電商的滾滾洪流之中。
既然社交電商市場如此兇險,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以身試險呢?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說明社交電商本身有巨大的紅利存在。特別是在資本寒冬的大背景下,社交電商依然是一個值得人們投身其中的火熱領域。
如果僅僅只是看到了社交端口巨大的流量紅利,想要用這股紅利來給已經日薄西山的電商行業“輸血”,那么,在流量紅利依然見頂的大背景下,以社交為手段來挽救電商市場的危局顯然有些太過自信了。
電商的問題在于電商本身,并非僅僅只是流量,如果用社交的手段來透支流量,從而讓電商起死回生的話,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依然僅僅只是一個匆匆過客,等到風口已過,社交電商同樣將會如同共享單車一樣不復存在。
1 社交電商, 一場并無新意的文字游戲
如果我們將社交電商看成是電商的一種,或許并不足夠全面。
在我看來,社交電商更像是將社交和電商兩種概念硬生生拼湊到一起的文字游戲。
從本質上來看,社交的背后其實是有流量的吸引力,如果缺少了流量的支撐,我們或許永遠都不會看到社交電商這個概念的出現。
因此,所謂的社交電商僅僅只是一個被生拼硬湊出來的概念,缺少了對于流量的崇拜,社交電商或許毫無吸引力。
社交電商的背后是人們對于流量的無限迷戀。互聯網時代的洗禮讓人們看到了流量背后所蘊藏著的巨大的潛能,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我們可以將流量的功能和作用發揮到最大。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某個互聯網平臺救活了一家傳統企業的經典案例。
互聯網平臺究竟如何救活一家傳統企業呢?其實這背后就是有流量的巨大作用。
借助互聯網的手段,我們可以將傳統時代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才能獲得的流量輸送給傳統企業,從而帶動傳統企業的銷售,最終讓這樣的企業起死回生。
互聯網時代太多太多的流量賦能的案例讓人們對于流量充滿了迷戀,甚至有人斷言一旦擁有了流量就擁有了一切。
人們對于賦予流量的巨大魔力最終讓其成為一個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即使是在流量紅利已經見頂的大背景下,人們依然期望通過借助流量賦能的方式來挽救互聯網時代誕生的企業和互聯網物種,電商就是其中之一。
而社交本身與流量的天然聯系又讓人們找到了一條捷徑,借助社交的手段,人們可以獲得無數廉價的流量,再通過將這些流量輸送給電商,無疑可以給已經進入到日薄西山狀態下的電商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于是,社交電商開始出現。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社交電商就是人們對于流量無盡迷戀的具體體現。
在電商行業的遲遲找不到解藥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社交電商的方式來打破傳統電商的天花板。
忽略了消費升級,社交電商終將“供不映求”。一種良好的商業模式反映出來的是供求兩端的對等和自由流動,電商行業之所以會出現瓶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電商提供的產品(供)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真需求(求)。
供求的不對等和不平衡才是導致電商行業出現如此多的痛點和難題的原因所在。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僅僅只是一味地通過供血的方式來給電商續命的話,所謂的救命稻草或許僅僅只可以短暫續命。
社交電商的出現正是忽略了供求兩端不對等的因素,僅僅只是一味地用流量供給的方式來解決電商行業出現的難題。
缺少了對于消費升級的正確認識,僅僅只是用社交電商方式來給電商續命的做法,并不能夠真正改變電商本身的痛點和難題,供不“映”求的現象依然存在。
站在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出所謂的社交電商其實是一種對于供求關系的無視,一味地用外在的元素給電商供血,缺少了對于供求兩端關系的和諧發展,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依然僅僅只是一個替代品而已。
對于資本的迎合和追捧最終讓社交電商并無新意。我們始終都無法低估資本在互聯網時代的巨大作用,對于資本的依賴和篤信同樣影響到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即使資本對于互聯網的投資熱度減退,我們依然看到人們通過對資本投資偏好的迎合來延續自身的發展。社交電商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誕生的。
我們看到,其實很多的玩家都是想要用社交電商的方式來獲得資本的關注,并不真正想要用社交電商真正給行業帶來一些什么新的改變。
僅僅只是求迎合資本的投資偏好,缺少了對于電商的真正的改變,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僅僅只是一個熟悉了資本運作套路的玩家們新的故事范本而已。
當社交電商的目標并不是電商本身,抑或是不是用戶本身,而是僅僅只是為了迎合資本的需要的時候,所謂的社交電商到最后或許僅僅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
等到資本對于它的投資偏好不再,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場類似互聯網時代的大逃亡。
因此,所謂的社交電商依然僅僅只是一場以迎合資本為代表的陳舊的概念而已, 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雖然我們看到現在的社交電商異常火爆,市場里不僅有阿里、騰訊、京東這樣的巨頭型的企業,通過還有一些習慣了互聯網式的運作套路的玩家。
雖然社交電商整個牌面非常火爆,但是,社交電商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新意。
從本質上看,所謂的社交電商僅僅只是一個毫無任何創新的文字游戲,當互聯網式的套路被市場拋棄,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將會和共享單車一樣被市場拋棄,無法真正成為一個能夠蛻變出獨角獸的新沃土。
2 當概念和資本充斥社交電商, 它的未來在哪?
朋友圈帶貨好友的不斷增多、巨頭們在社交電商領域的布局以及各個細分行業的社交電商玩家的不斷出現都在告訴我們,社交電商正在成為后互聯網時代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不可否認,以社交的方式來獲取流量的切入點是非常切合時宜的。
但是,如果僅僅只是看到了社交背后流量這塊肥肉,缺少了更多深度的參與和介入,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等到風口已過,社交電商的落幕必然成為必然。那么,社交電商的未來在哪?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對供應端的深度改造。當消費升級時代來臨,用戶的需求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滿足于買得到商品,而是更加在乎的是買得到真正優質的商品。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看到即使是萬能的淘寶,其實都在面臨困境。所以,馬云才會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社交電商也不例外。盡管社交電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是電商的一種,但是,如果缺少了供應端的深度改造,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真的僅僅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性。
如果我們思考社交電商的未來,對于供應端的深度改造或許是一個不可被回避的話題。
當社交電商一味地用社交的方式來獲取流量,但是卻忽略了對于供應端的深度改造,那么,所謂的社交電商勢必僅僅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并不具備真正創新的東西。
只有通過社交電商的方式實現了對于供給端的深度改造,用戶可以從社交電商這里獲得與傳統電商不一樣的產品和服務,所謂的社交電商才能真正區別于傳統電商,并且真正走出一條真正有別于傳統電商的道路。
否則,所謂的社交電商就只能是一個噱頭和概念而已,其實質并不能夠改變社交電商本身。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電商,而不是社交。社交宛如一劑毒藥,讓無數個迷戀它的人無法自拔。社交電商的玩家也不例外。
我們看到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人迷戀社交電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看中的是基于社交關系鏈的流量紅利,而不是電商本身。
其實,對于社交的迷信恰恰反映出人們對于流量的過度迷戀,忽略了電商本身改變的巨大意義。
如果我們來尋找社交電商的未來,或許,并不在于社交背后能夠裹挾多少的流量,而是在于電商本身能夠與社交背后的流量究竟可以實現多少有效的對接。
社交背后的流量已經經過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雙重洗禮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電商或許并未有太多改變。
因此,如果我們來探討社交電商的未來的話,或許基于社交本身的電商的自我進化才是決定社交電商究竟能夠走多遠的關鍵。
當社交電商缺少了電商的蛻變,或許只能淪為一種概念,并不具有任何實質性的內涵與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社交電商的未來不在于社交,而在于電商。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于對傳統電商的重塑,而不是在于對流量的瘋狂透支。在我看來,社交電商的出現其實是對流量的一種瘋狂投資,電商行業為了獲取流量開始用社交關系鏈的方式來實現。
對于流量的透支顯然不是社交電商的未來,我們看到的拼多多的轉型其實正是這種方向的真實詮釋。
社交電商想要走得更加長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對電商原有邏輯的重新建構,只有真正改變了電商本身,所謂的流量賦能才有意義。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僅僅只是一味地透支流量,而不去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深度的改造,那么,等到用戶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所謂的社交電商或許將會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我們尋找社交電商更加長遠的發展道路,或許資本并不是終極目標,對于傳統電商的顛覆性的改造才是根本。
只有對社交電商有了深度的改造,只有將社交電商的蛻變看成是根本的動力源泉。
所謂的社交電商才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只是一個概念,一個跟風資本的噱頭。
盡管電商行業的發展火爆異常,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否認其背后潛藏著的巨大的風險。
當社交電商一味地透支流量,我們需要找到更加靠譜且長遠的發展軌道。
只有真正將社交電商的發展回歸到本源,擺脫對于流量和資本的依賴,它的發展才能走得長遠。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