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讓運維從爬煙囪到喝咖啡觀點

的IT系統里做運維,IT建設和IT運維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此前我在《華為讓運維。
文|吳俊宇
2012年,美國科技媒體ZDNET刊載過一篇名為《Why the smart engineer is a lazy engineer》(《為什么聰明的工程師是懶惰的工程師》)的文章。
這篇文章提到說,懶惰的工程與橫向思維有許多共同之處。
如果一個問題看起來很難解決或者太復雜,那么可以從另一個更容易的角度來處理它。作為一個工程師或設計師,為你做些簡單的事情通常會使產品更容易使用和銷售。
是的,“懶”(lazy)并不等于“怠惰”(sloth)。
一個怠惰的工程師,最喜歡的事大概就是無所事事的呆坐著,甚至盡量逃避工作。但真正聰明的工程師會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趕快把事情做好。
在華為中國企業運維峰會2019上,華為EBG中國區專業服務部部長王輝提到了一個案例:
華為EBG中國區專業服務部部長王輝
華為在全球有超過200個數據中心,30多萬臺服務器在支撐華為的業務。經過30年的發展,現在30多個人喝著咖啡就可以把200多個數據中心運營做了。
這種“喝著咖啡”搞運維和“爬煙囪”式的運維,有著天壤之別。
一
“爬煙囪”
此前我在《華為讓運維“拔掉煙囪”》一文中提到,過往企業、組織“煙囪式”的IT系統給運維環節造成了無盡的困難。
在IT系統建設階段,企業各個部門按照自身需要建設了一套封閉的系統,這套系統的數據無法打通共享,完全處于黑洞狀態。
所謂“煙囪式”的系統大概就是16個字: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孤島林立、信息割裂。
實際上,華為EBG中國區運維總監趙建波在華為中國企業運維峰會2019上就提到,某客戶2018年7月,反饋業務數據無法上傳。
華為EBG中國區運維總監趙建波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三個。第一是缺乏上云的評估,無法對業務部門的資源申請進行評估,第二是對不合理的資源浪費沒有回收機制。第三是資源規劃與業務發展規劃不一致。
這恰恰正是很多“煙囪型” IT系統的普遍問題。
這樣的“煙囪式”系統最后也造就了“爬煙囪式”的運維——傳統分散式人工運維。
這種運維大多是被動式的手動維護管理,缺少有效的流程管控機制,運維工作總是處于“救火式”狀態。事前無準備,事中無跟蹤,事后無法追溯,運維經驗無法沉淀積累與復用。最終的結果就是運維成本高、效率低。
運維工作人員日常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處理一些簡單重復的問題上。而這些運維工作大多數卻對企業業務系統的穩定運行幫助很小。
最終的結果是,同樣的問題反復出現、反復犯錯、反復解決,企業資源浪費嚴重。
此前知乎上有過這樣一個提問,為什么都說運維工程師做不長久?
一位運維工程師在問題下面的回答是:
隨著公司業務發展, IT系統越來越多,已經力不從心了。每天都在添加賬戶,添加管理配置,跑機房重裝系統,管理的機器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累還效率低下。
“煙囪式”的IT系統里做運維,每次出現問題之后,工程師就像是“爬煙囪”的工人一樣,在一個個“煙囪”之中找問題。
“煙囪”里面流程復雜,問題搜尋的過程漫無目的,要花大量時間才能找到故障,最后運維工作完成后工程師也是灰頭土臉。
二
“喝咖啡”
想要喝著咖啡做運維,必須要有“懶人思維”。
所謂懶人思維就是:不做重復而低效的任務,自己懶得做,就讓工具做,將重復任務自動化。有利的懶惰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節約時間。
華為讓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之中可以“喝著咖啡搞運維”,構建了一體化的全方位可視、智能運維支持管理體系,通過統一運維平臺I·MOC,用“平臺+AI+生態”,幫助行業客戶的運維轉型。
此前我就提到說,IT建設和IT運維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建設就像是“開發”,運維其實是“管理”,建設的攤子鋪得太大而且建的太亂,必然會給“管理”造成問題。
如果想要在后期“喝著咖啡搞運維”,在前期建設階段就應該把IT建設給梳理清楚。
解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客戶需要的五大核心服務能力,包括咨詢、行業解決方案交付以、運維、運營和人才。這也是華為企業服務全新定位的出發點。
在前期頂層設計和建設規劃階段就要實現做到合理建設。
比如說,為客戶提供咨詢,提升外包等服務,針對客戶運維發展不同階段,可以依次降低數字化轉型之后客戶運維難度。
新建云平臺,完成資源集約化,第二步是業務上云,業務應用跑在統一云平臺提高資源應用效率。
新建數據共享平臺,把各種源頭的數據進行匯集治理,最終完成數據服務化。
這就像是建設一套房子之間,先要找設計師花好草圖,找工程師打好地基,找采購師把原材料準備好,把前期建設工作給捋順了。
在后期設施落地和運維管理階段則是需要做到體系完整、響應及時。
之所以能實現這個過程,核心在于華為有平臺有技術有方案,可以讓業務永不中斷。
1、從平臺的維度看,華為提供的I?MOC平臺采用了前臺、中臺、后臺的開放架構,可以讓客戶在平臺上實現自助服務、輕松運營。
2、從技術的維度看,華為之所以能夠幫助客戶實現智能化運維,依賴的核心要素是算力、算據、算法的服務化。
3、從方案的維度看,華為可以提供端到端從運維咨詢、提升、外包、遠程到安全的方案。
這就是IT平臺建好后,每次有用戶提出問題時需要及時響應,還要有強大的技術平臺、完整的解決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華為等于是通過I?MOC平臺,直接串聯起了整個系統,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平臺上得到及時解決。
美國軟件技術專家艾德·伯內特之前曾如此形容技術的價值:
現在天上有三十一顆衛星在地球上空環繞,不為別的,就為了告訴你便利店怎么走。
技術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讓一切都變得簡單。
華為用“平臺+AI+生態”做這么多事情,不為了別的,也就是為了讓一個個運維工程師解放雙手,讓“機器”運維“機器”,喝著咖啡就把事情做到最好。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