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快評|“認養一頭牛”廣告惹眾怒,品牌出圈不能以冒犯公眾為代價觀點
“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聽說你們場曬不到太陽?”近日,乳業品牌認養一頭牛的一則廣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縱覽新聞評論員 牛可心
“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聽說你們場曬不到太陽?”近日,乳業品牌認養一頭牛的一則廣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品牌將打工人的自嘲轉化為營銷素材,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冒犯。“打工人可以自稱牛馬,但企業不該把這種辛酸當玩笑。”另一部分人則主張無需過度敏感,“廣告明明在說牛,何必自我代入?”面對輿論的質疑,品牌方很快作出回應稱,本意是想表達對奶牛的重視,就像企業重視人才一樣。
爭議的核心,在于廣告的“雙關”效果。在當下的網絡語境里,“牛馬”早已成為打工人的自嘲代名詞,用以形容高強度、低回報的職場生存狀態。當廣告把奶牛和“找工作”“跳槽”這樣的職場話題綁定在一起時,難免讓人產生聯想:這是在調侃奶牛,還是在嘲諷現實中的打工人?
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這則廣告的創意本身并無惡意,甚至算得上有趣,只是被過度解讀了。這種觀點并非沒有道理,從廣告創意的邏輯來看,品牌的初衷并不難理解。將奶牛擬人化為“求職者”,模仿知名招聘平臺的設計風格,試圖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傳遞“奶牛享受優厚待遇”的信息。
但問題在于,廣告的本質是溝通,而不是單方面的自我表達。品牌營銷不能只依賴“是否有趣”來評判,更要考慮它是否尊重了消費者的情感。有評論就犀利指出:“當多數人還在為通勤時長和加班費掙扎時,強調奶牛聽音樂、做SPA,更像是一種諷刺。”其次,品牌過往“重營銷輕研發”的諸多爭議,也讓公眾更容易將此次廣告解讀為“博眼球的功利之舉”。
廣告創意對一家企業經營來說當然很重要,但品牌營銷應當尊重社會公序良俗,如果只是單純追求“有趣”“吸睛”,而忽略了大眾情感,直戳社會痛點,就很容易踩中雷區。比如,某汽車品牌“換男友不如換電”廣告本想用諧音梗出圈,卻精準踩中性別敏感點。某酒類品牌,推出的新年包裝廣告語“賢婿,你受苦了,我女兒其實沒那么配得上你”,被批低劣炒作,最終道歉下架相關產品。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追求“出圈”營銷無可厚非。然而,當社會情緒日益復雜,公眾對冒犯的容忍度逐漸降低時,品牌更需要謹慎權衡創意與共情的關系。廣告可以幽默,但必須清楚幽默的邊界在哪里;可以有趣,但不能輕易戲謔;可以追求創意,但不能忽視消費者的真實感受。當創意與共情無法兼得時,或許回歸“真誠”才是最好的解法。畢竟,消費者真正期待的,從來不是企業的抖機靈,而是真正的理解與尊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