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大洗牌,OPPO為何掉隊?通信
OPPO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重要玩家,曾經的領導者。然而,如今陷入困境,市場份額下滑嚴重,與對手相比落后。在國內市場,OPPO也面臨挑戰。
在智能手機發展的黃金時代,OPPO曾是市場中熠熠生輝的明星。從2008年推出首款“笑臉手機”A103,主打“時尚音樂手機”,開啟手機業務征程,到2016年,OPPO以7840萬部的出貨量超越華為,一舉奪得國內智能手機銷冠寶座,這一路 OPPO 的發展可謂高歌猛進。2017年,其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全年出貨量達1.118億部,同比提升12%,穩居行業前列。
彼時的OPPO,憑借獨特的營銷策略和精準的市場定位,迅速積累起龐大的用戶群體。在產品層面,R系列堪稱OPPO的王牌產品線,其中R9與R9s分別是2016年、2017年國內單款手機銷冠,2018年R15再次拿下國內市場單品銷冠。這些爆款產品不僅銷量驚人,更是憑借出色的外觀設計、優秀的拍照能力以及OPPO引以為傲的VOOC 閃充技術,讓“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廣告語家喻戶曉,成功塑造了OPPO年輕時尚、拍照出色、充電快速的品牌形象,也為其積累了深厚的品牌口碑與市場聲量。
在渠道布局上,OPPO大力拓展線下門店,尤其是在下沉市場,通過加盟模式,將門店開到了低線城市的大街小巷,建立起龐大且高效的線下銷售體系。這一策略使其在智能手機興起初期,依靠線下渠道優勢和產品的高性價比,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成功反超華為、小米等競爭對手。
如今的困境現狀
然而,曾經輝煌的OPPO如今卻陷入了困境。
從市場份額來看,在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機銷量排名中,OPPO銷量為2350萬部,市場份額僅為7.7%,同比下降6.8%,不僅被蘋果、三星遠遠拉開差距,與小米、vivo等國產競爭對手相比,也已落后不少。這一數據較OPPO巔峰時期大幅下滑,市場地位岌岌可危。
在國內市場,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據Counterpoint 等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OPPO在2023 年第二季度跌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市場份額同比大跌9.8%,僅剩下14.6%。BCI的激活量數據更是顯示OPPO同比暴跌 18.07%,減少了超過200萬臺。
在2024年第三季度,OPPO(含一加)的市場份額、出貨量均跌出了前五,僅排第六。盡管2024年全年出貨量為達到1.048億部,市場份額占 8.5%,同比增長1.4%,但與巔峰時期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國內市場整體回暖、其他品牌大多實現增長的情況下,OPPO的下滑態勢格外刺眼。
銷量的下滑也直接導致了庫存積壓問題。通過對比出貨量和激活量數據,粗略估算出OPPO 在2023年第二季度累積了約119萬臺的庫存,這在主流品牌中是最高的。高庫存不僅占用了大量資金,還會給渠道商帶來巨大壓力,進一步影響未來的銷售表現。庫存積壓也使得 OPPO不得不對一些產品進行降價清倉處理,這不僅壓縮了利潤空間,還可能影響品牌形象。
擴張之殤
OPPO 在高端市場的擴張策略顯得有些操之過急。
首先,在智能手機市場,高端化不僅僅是提高價格,更需要技術創新、品牌影響力以及用戶口碑等多方面的支撐。OPPO在沖擊高端市場時,過于依賴硬件堆疊和高價策略,卻未能在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OPPO在追求高端化的過程中,卻忽視了中端市場的穩定發展。中端市場一直是智能手機銷量的重要支撐,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曾經OPPO在中端市場憑借Reno系列等產品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但隨著資源向高端市場傾斜,中端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放緩,產品競爭力下降。這使得原本忠實的中端消費者逐漸流失,被其他品牌的中端產品所吸引。
反觀華為和小米,在高端市場的拓展則更為穩健。華為憑借多年在通信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尤其是 5G 技術的領先優勢,以及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成功塑造了高端品牌形象,成為消費者心目中高端手機的代表之一。小米則通過“性價比+技術創新”的策略逐步向高端市場滲透,成功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其次,OPPO的品牌形象在近年來逐漸變得模糊和陳舊,這與產品定位不清晰以及創新不足密切相關。OPPO旗下擁有多個系列產品,包括Find系列、Reno系列、A系列等,但各系列之間的定位區分并不十分明確,導致消費者在選擇時容易產生困惑。
最后,創新能力的不足也是OPPO品牌認知受損的重要原因。在智能手機行業,創新是保持品牌活力和吸引力的關鍵。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于手機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創新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另外,在如今這個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的時代,OPPO 未能及時跟上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這使得它在年輕市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科技感和潮流感,他們追求新鮮事物,對品牌的忠誠度相對較低。OPPO 在品牌營銷和產品設計上,未能充分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這些需求,導致品牌在年輕群體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下降。
競爭加劇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愈發激烈,OPPO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國內市場,OPPO不僅要應對華為、小米、vivo等國產競爭對手的挑戰,還要面對蘋果等國際品牌的沖擊。
華為在高端市場的強勢回歸給OPPO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華為憑借其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在高端市場占據著重要地位。小米則憑借其高性價比的產品和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能力,在中低端市場和線上渠道占據了一席之地。在2024 年,小米通過一系列新品發布和營銷策略,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中低端市場的地位,對OPPO 的市場份額造成了一定的擠壓。
vivo與OPPO戰略布局相似,但在產品創新和營銷方面更具優勢。vivo在拍照技術、外觀設計等方面不斷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vivo X系列在影像能力上表現出色,通過與知名影像品牌合作,提升了手機的拍照效果和用戶體驗;在營銷方面,vivo通過贊助熱門綜藝節目、舉辦粉絲活動等方式,提高了品牌的曝光度和影響力。
在海外市場,OPPO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蘋果和三星作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在品牌知名度、技術研發和市場份額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蘋果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完善的生態系統,吸引了大量高端消費者;三星則以其先進的屏幕技術、芯片技術和多元化的產品線,在全球市場占據著重要地位。
在歐洲市場,OPPO面臨著來自蘋果、三星以及本土品牌的競爭。歐洲消費者對手機的品質和性能要求較高,更注重品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蘋果和三星在歐洲市場已經深耕多年,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和較高的品牌知名度,OPPO要想在歐洲市場取得突破,需要在產品品質、品牌建設和本地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
在東南亞市場,雖然OPPO曾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小米、vivo等國產競爭對手的加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這些品牌通過推出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本地化的營銷策略,逐漸在東南亞市場站穩腳跟,與OPPO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爭奪。
創新失守
在智能手機行業,芯片無疑是核心中的核心,它就如同手機的“大腦”,決定著手機的性能、體驗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OPPO自然深知這一點,于是在2019年,OPPO正式啟動了自研芯片項目——哲庫(ZEKU),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決心在芯片領域實現突破,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哲庫團隊不斷努力,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2021年12月,OPPO發布了首款自研影像NPU芯片“馬里亞納 X”,這款芯片采用臺積電6nm制程,算力達到了18TOPS,在圖片降噪模型速度等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超過了當時的蘋果A15和驍龍 888 芯片。2022年12月,OPPO又發布了藍牙音頻芯片“馬里亞納 Y”,這是OPPO首個集成 NPU 單元的藍牙音頻 SoC,采用臺積電 6nm 射頻制程,領先當時主流藍牙音頻 SoC 技術兩代。這些成果讓外界看到了 OPPO 在自研芯片道路上的努力和潛力,也讓消費者對 OPPO 未來的產品充滿了期待。
然而,就在大家以為 OPPO 將在自研芯片道路上繼續大步邁進時,2023年5月12日,OPPO 卻突然宣布終止哲庫業務。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震驚了整個行業。據了解,哲庫團隊已聚齊了超過2000人,在芯片研發上投入巨大,甚至產品都準備流片,卻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
OPPO終止哲庫業務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經濟和手機市場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智能手機市場也面臨著增長乏力、競爭激烈等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研芯片所需的巨大投入和漫長周期讓OPPO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據半導體技術研究機構 Semiengingeering的數據顯示,在5nm節點開發芯片的費用將達到5.42億美元,這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哲庫業務的終止對OPPO的高端化戰略產生了沉重的打擊。高端手機市場向來對芯片性能和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擁有自主研發的芯片是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形象的關鍵。OPPO 原本希望通過哲庫的研發成果,為其高端機型提供更強大的芯片支持,從而在高端市場與蘋果、三星等品牌一較高下。
如今,隨著哲庫業務的終止,OPPO在芯片技術上又重新回到了依賴高通等外部供應商的局面,這使得其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大打折扣。以OPPO Find X系列為例,該系列手機在失去了自研芯片的加持后,與競爭對手相比,在性能和差異化方面的優勢不再明顯,難以吸引高端消費者的關注。
與此同時,在硬件性能方面,OPPO與競爭對手相比逐漸失去優勢。以處理器為例,在中高端市場,驍龍8 Gen系列處理器成為了眾多旗艦手機的標配,然而OPPO的部分機型在處理器的選擇和性能調校上未能跟上市場的步伐。在屏幕技術方面,當其他品牌紛紛推出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的屏幕時,OPPO的屏幕素質雖然也較為出色,但在一些關鍵指標上并沒有做到領先。
在快充技術上,OPPO 曾經憑借 VOOC閃充技術獨樹一幟,“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廣告語深入人心。但如今,隨著其他品牌在快充領域的不斷突破,百瓦級快充已逐漸普及,OPPO 的快充優勢不再明顯。
在軟件生態方面,OPPO同樣未能給消費者帶來足夠的驚喜。雖然OPPO基于安卓系統定制的ColorOS在界面設計、功能豐富度等方面表現尚可,但在系統流暢度、個性化定制以及與硬件的協同優化等方面,與蘋果的iOS系統和華為的鴻蒙系統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術創新乏力不僅影響了 OPPO產品的競爭力,也對其品牌形象造成了損害。在消費者心中,OPPO逐漸從一個勇于創新、引領潮流的品牌,變成了一個跟隨者。這使得OPPO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吸引新用戶,同時也導致了老用戶的流失。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在技術創新能力被消費者認為較強的手機品牌中,OPPO的排名逐漸下滑,這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再加上,OPPO擁有多個手機系列,包括 Find系列、Reno系列、A系列以及子品牌一加等,但這些系列在定位和目標用戶群體上存在一定的重疊和模糊之處,導致產品線混亂,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
子品牌一加原本走的是獨立、小眾、高端路線,但在OPPO的整合下,開始主打性價比和親民路線。這種轉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OPPO在中低端市場的份額,但卻削弱了一加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定位。與vivo的iQOO、小米的Redmi等品牌相比,一加的知名度依舊相差甚遠,未能在中低端市場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對當前的困境,OPPO并非毫無還手之力,它也在積極探索自救之路。
在擴張方面,要謹慎評估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避免盲目投資。對于已有的大規模建設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和高效管理,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在芯片研發上,雖然遭遇了挫折,但也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重新審視芯片研發的戰略意義和發展路徑,思考如何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以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
在創新方面,OPPO 需要重新找回創新的動力和方向。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尤其是在核心技術如芯片、影像、設計等方面。組建專業的研發團隊,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在營銷策略上,OPPO 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減少對傳統廣告和明星代言的依賴,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精準營銷和口碑營銷中。
雖然OPPO目前面臨著諸多困境,但也并非沒有重回巔峰的可能。隨著5G技術的不斷普及和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市場仍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OPPO若能抓住這些機遇,加大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上的投入,調整營銷策略,提升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仍有可能在市場中重新崛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