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所控股三季報:凈虧損超22億元,單季度盈轉虧,業務規模大幅縮水快訊
董事長兼CEO趙容奭曾強調,公司始終堅持審慎經營,貫徹“重質不重量”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動各項戰略性改革。然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結構來看,陸金所控股的技術平臺收入及其占比均有所下滑,這主要源于貸款余額的減少,導致零售信貸服務費的下降。此外,公司退出了之前的陸金通業務,進一步減少了相關收入。
10月21日,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06623.HK),以下簡稱 “陸金所控股”,對外發布未經審計的三季報。季報內容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與凈利潤均呈現負增長態勢,其中營收降幅超30%,降幅之大令人矚目。
《眼鏡財經》注意到,僅第三季度,陸金所控股營收降幅也超30%,而且凈利潤由盈轉虧,單季凈虧損超7億元。同時,陸金所控股整體業務規模不斷收縮,截至9月末,公司貸款余額2130億元,同比減少幅度超40%。
值得注意的是,陸金所赴美上市初期在市場上表現強勁,市值曾超2700億元人民幣。但截至10月25日,其市值僅剩24.44億美元(約合174.18億元人民幣),相較于最高點,下跌幅度超90%,市值蒸發量超過2000億之巨。
營收、凈利大幅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是中國平安集團成員公司,通過境內子公司“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陸金所)實際運營,陸金所是陸金所控股旗下全球領先的線上財富管理平臺。
具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業收入184.83億元,同比下降32.54%;實現凈虧損22.85億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8.67億元。
單看第三季度,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業收入55.43億元,同比下降31.14%;實現凈虧損7.25億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31億元,不僅前三季度盈利由正轉負,單季度也由盈轉虧。
《眼鏡財經》注意到,陸金所控股業績表現疲軟的情況自2021年前三季度就露出苗頭。2021Q3-2023Q3,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159.62億元、131.86億元、79.96億元,對應凈利潤則分別為41.29億元、13.27億元、0.94億元。
事實上,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兩項指標在近四年里快速萎縮,到了今年前三季度,營收規模甚至不如2021年前三季度的零頭,凈利潤也開始出現大幅度虧損。
而在2023年年報中,陸金所控股的業績表現更是全面崩塌,造成的影響持續至今:年底貸款余額3154億,同比下滑45.3%;全年新增貸款2,080億,同比下滑58.0%‘營收211.5億,同比下滑47.6%;凈利潤8.9億,同比下滑89.8%。
轉型“陣痛” 業務規模萎縮
《眼鏡財經》注意到,陸金所控股正經歷轉型帶來的“陣痛”,其業務規模顯著萎縮。
據了解,該公司近些年正在向100%擔保模式轉型。這一模式通過旗下的融資擔保子公司平安普惠,對貸款提供全額擔保,從而承擔出資方的本息風險,強化金融主體責任。然而,這一模式的前置準備金調整,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短期盈利能力。
因此,陸金所控股三季度的業績下降可以視為此前業績大幅變臉的延續,轉型帶來的陣痛仍在持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其貸款余額降至2131億元,同比減少41.8%。
董事長兼CEO趙容奭曾強調,公司始終堅持審慎經營,貫徹“重質不重量”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動各項戰略性改革。然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結構來看,陸金所控股的技術平臺收入及其占比均有所下滑,這主要源于貸款余額的減少,導致零售信貸服務費的下降。此外,公司退出了之前的陸金通業務,進一步減少了相關收入。
顯然,貸款余額的持續下滑直接導致利息收入減少,削弱了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同時,出于“重質不重量”戰略的要求,為應對貸款風險,公司在風險管理上的投入將不斷增加,這無疑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他金融機構在類似業務領域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產品與服務,陸金所控股在客戶獲取、留存和業務拓展上面臨更大的挑戰。目前,公司不僅要應對轉型帶來的壓力,還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盈利模式,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