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第一家因“第三人效果” 垮臺的電商巨頭?快訊
京東,這個全球都是前幾位的電商巨頭,現在因為“第三人效果”,很可能面臨一次生存危機。
平時講“第三人效果”的時候,很多同學經常搞不明白。可能覺得太短太抽象,和生活缺乏聯系。尤其是關于“第三人效果的社會影響”,明明書上寫的很清楚,但問的人還是很多。
好了,這下大事來了。
京東,這個全球都是前幾位的電商巨頭,現在因為“第三人效果”,很可能面臨一次生存危機。
一周前,京東邀請楊笠擔任代言人為雙 11 造勢。然而,楊笠因部分言論被許多網民排斥。為了抵制楊笠,這部分用戶開始刪京東APP,退掉京東會員。后來據說有京東客服用微博小號辱罵退訂用戶。憤怒網民決定加碼抵制京東金融,贖回理財產品。
誰也沒有想到,炸彈就這樣引爆了。
贖回理財,本來是個人選擇。但發到網上,漸漸許多人效仿,形成聲勢。在這個過程中,又裹挾了新的傳聞,有人說贖回時發現打款方從京東變成了銀行,懷疑京東流動性不足。有人說自己多次贖回失敗……
京東自己的應對也非常糟糕,群發短信辟謠。卻在信息里使用了兩個字“擠兌”。
《傳播學教程》里提到“第三人效果”的社會影響的時候,特別強調了“擠兌”這一現象。根據該理論,當“擠兌”、“倒閉”等消息廣泛傳播,人們可能會認為別人會相信該信息,為了不落于人后(比如無錢可取),無論是否相信該消息,自己都會做出行動。
短信一發,熱搜一上,大量原本不知情的客戶,看到了消息,也紛紛要求贖回,恐慌和負面消息越來越多。假擠兌變成真擠兌,如果接下來京東應對不佳,供貨商,或者其他債主也來要帳,就真的有大麻煩了。
我個人認為京東金融不太會真的“暴雷”,畢竟產品是銀行的,京東只是中介。(京東挪用客戶資金還是不太可能的)。如果真的理財出了問題影響金融穩定,國家也會出手。但遭此沖擊,京東雙11會大受影響,其經營水平,品牌價值都會受到質疑,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兩年又是電商行業下行,這一下,后續三五年恐怕都難了。
這次事件讓我們對第三人效果有了重新認識。這個理論絕非可有可無,相反在社交媒體時代它很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一旦恐慌達到某個閾值,無論消息是真還是假,受眾理性還是不理性,相信或者不相信,它都會造成群體的激烈行動乃至集合行為。而社交媒體的即時性、無界性與后真相特點,使得這種恐慌情緒從升溫到爆炸的窗口期可能非常短暫。(當然京東錯誤加速了這個過程)
想想確實難辦,也許只有一天,也許只有幾小時,選錯了,一切就無可挽回了 ……
算了,且看京東后面怎么辦吧。大家也可以幫他想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