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旗下公司被印度敲竹杠討債400億港元,回應:沒錢!金融
雖然印度撤走了裝備和人員結束了中印邊境對峙,但幾天前印度對近百種中國商品發起的反傾銷表明,印度對中國的“敲詐勒索”仍然沒有結束。
雖然印度撤走了裝備和人員結束了中印邊境對峙,但幾天前印度對近百種中國商品發起的反傾銷表明,印度對中國的“敲詐勒索”仍然沒有結束。
這次,印度又把竹杠敲到了香港首富李嘉誠頭上,十年前的一筆舊賬被翻了出來,印度方要求李嘉誠長江和記實業旗下和記電訊國際補繳一筆高達392億港元的“稅+利息+罰款”。不過,他們的算盤可能打不響了,因為長江和記實業明確表示:“不交,不買賬”。
緣起于十年之前的一筆交易
8月28日下午,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該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和電國際”)于今年2月和8月收到印度稅務局的評稅令及罰款令,和電國際被追收合計3223億印度盧比(約392億港元)的罰款。
而這筆罰款跟十年前,也就是2007年2月“長和實業”的前身“和記黃埔”向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Vodafone)出售印度第四大運營商“和記愛莎(Hutchison Essar)”有關。當時李嘉誠的“和記黃埔”持有HE公司67%的股權,包括債務在內全部賣給了沃達豐,當時的總出價是190億美元。
爭議點在于到底應不應該納稅。雖然和記電訊國際首席財務官蒂姆潘寧頓稱,由于這樁交易是“一個離岸工具出售資產給另一個離岸工具”,因此不必提取任何資本所得稅。沃達豐也表示,印度沒有權利向沃達豐并購和記黃埔印度資產的交易收取這樣的稅金,因為這宗交易是建立在印度之外的兩個國外公司之上的,但印度當局則堅稱有權利征收該交易的稅金,因為所并購的資產在印度。
2012年1月,印度最高法院于就上述涉及沃達豐的收購案與印度稅務局的爭議作出裁決,認為收購事項無須在印度交稅;但印度國會于2012年5月通過追補法例,試圖推翻該判決并令至收購事項須在印度納稅。
隨后,印度稅務局分別于2016年11月和今年2月發給和記電訊國際草擬評稅令,針對和電國際一項出售股權的收益之稅790億印度盧比(約96億港元),另加資本收益稅之總利息約1,643億印度盧比(約200億港元)。
今年8月,和電國際再度收到印度稅務當局的罰款令,有關資本收益稅罰款約790億印度盧比(港幣96億元)。有意思的是,這筆罰款是在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發生之后追加的。
于是,現在和電國際變成了“欠款方”,印度則扮演起了“討債人”的角色。不過,對于印度政府開出的天價稅單,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認為“違法了國際法”,和電國際周一在香港交易所公告稱,其依然相信當局不可能有效地對其征收稅項,上述法令將不會對公司于任何期間之財政狀況或經營業績構成任何影響。
印度的商業環境出了名的差
雖然長江和記表示不會繳納所謂的“罰款”,但是由于(印度)稅收機關的權力比較主觀性,如果它認為這項稅收要收的話,還是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要求補繳罰款。雖然印度最高院的判決屬于最終判決不能更改,但如果稅收機關仍然要征收這筆罰款的話,和電國際只能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執行法令,拒絕該筆追繳罰款。
其實,除了長江和記之外,還有很多外國企業在印度吃過虧,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依然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印度本國保護主義突出”、“對外資投資非常謹慎”、“約束條款和潛規則非常多”、“外國人的運營成本比本地企業高許多”、“印度人對價格非常敏感”等都是當前印度商業環境存在的諸多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自莫迪政府2014年上臺以來,做出了諸多努力來改善印度營商環境。莫迪政府的改革措施系統性較強,各項改革措施間相互緊密連系。包括改善國內基建、完善稅制、改革勞工法案以提升整體商業發展環境,以捕捉國內人口紅利帶來的消費增長和完成再工業化增加出口的經濟結構調整等目標,加快國內的內生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收入。
雖然莫迪政府一直致力于清除繁瑣的商業法規,簡化各項程序。然而,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190個所有國家中,新西蘭營商便利度超過新加坡排名第一,而印度僅比去年上升1位,排名130位。
《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營商便利度排名(部分)
在開辦企業的難易程度方面,印度從151名下降到155名。在辦理施工許可證方面,印度排名也下降一位,從185名降到了184名。此前,莫迪曾提出要在2017年將排名提升到第50名,但現實與目標相差甚遠。
所以,多花一點精力提高一下本國的商業環境從而吸引更多投資,隨后稅收自然而然就會來了,但是目光短淺只知敲外國企業的竹杠,怕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吧。
【來源:金融之家 作者:木子】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