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可能撐得住,但供應商們危險了?互聯網+
導讀
“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
“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
“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
二十年前,任正非親歷互聯網泡沫破碎之際提筆寫下上面那段頗有意味的話。當年那場危機如野火重創互聯網企業,他也目睹野火又是如何滌蕩行業的。二十年后,無論是否念著冬天,對于這位老人和他一手締造的華為來說,冬天已悄然而至。
過往兩年,華為變成國際政經博弈的一顆棋子,始終處于風口浪尖。
在此期間智能手機飛近千萬家,行業毛利率開始不斷下移,許多玩家已著力尋覓下個風口。如果說行業頂端初現是灰犀牛的話,那么一場橫肆全球的疫情便是黑天鵝讓華為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何況大洋彼岸還有虎視眈眈之人,不斷在雞蛋里挑骨頭。
巨人能否繼續屹立,看的不是他能爆發多大能量,而是他的雙腳是否站得穩、立得住。于華為這個巨人來說,他的腳就是背后龐大的供應鏈。
當任正非發出感慨之時,一個叫蔡榮軍的廣東人被一家公司創始人視為救命稻草,他們拿著票子和股權協議找到蔡,希望眼前這個技術大牛能拯救這個瀕臨破產的企業。
兩三年時間公司把業務轉向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該部件主要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可惜沒能帶來太大收益,創始人失去耐心紛紛退出,蔡榮軍和兄弟蔡高校只得盤下公司。
又過了兩年,蔡榮軍嗅到紅外截止濾光片上,這個產品能讓圖像呈現更符合人眼感覺,很快得到下游廠商青睞,資本隨之介入。
2010年,移動互聯網元年首先在硬件掀起一番革命,智能手機進入千萬家庭,攝像頭的革命也悄然拉開。蔡榮軍的公司趕上了趟,那家掙扎于生死間的公司開始做大為人們所熟知,很快成為所屬細分行業龍頭。
魚大了,池塘就顯得小了些,這家名為歐菲光的公司開始大規模橫向拓展領域。四年之后與瑞典一家指紋識別公司FPC(FingerprinCards)合作,又通過并購介入視頻壓縮與傳輸等領域。
一系列運作終于找到大樹,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小米先后成為其客戶,他們產品中的屏下指紋模組、攝像頭模組皆出自歐菲光,例如華為Mate8指紋模組就由歐菲光獨家供應,去年華為P30系列的攝像頭及指紋模組同樣由歐菲光供應。
蔡氏兄弟抱了大樹卻沒有從種樹老人口中學到要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從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歐菲光的凈利潤開始出現下滑,或許是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他們為公司2018年年報與2019年一季報洗了大澡。
公司找到的理由包括觸控技術迭代,使得舊產品庫存增長因此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除此之外,旗下三家子公司虧損拖累母公司收益率。去年Q1季度凈虧損2.57億,眼看股價接近攔腰斬,終于盼到華為P30問世,公司股價才開始緩慢抬升。
長久以來歐菲光或多或少患有“華為依賴癥”。自2015年開始,公司攝像通訊與觸控顯示類兩大產品毛利率不斷下滑,從13.1%與12.85%分別滑落到9.18%與7.13%,且營收波動極大。
另一家華為供應商電連技術也患上相同的病。華為從2015年開始就成為電連技術第一大客戶,主要向華為提供射頻連接器及線纜連接器。
2017年登陸創業板后,公司業績就不再堅挺,營收逐漸萎縮,凈利潤不斷打折,股價也隨之連創新低。結合去年年報預告看,2017-2019凈利潤增幅分別為0.70%、-33.58、16.62%-32.46%(年報預告降幅范圍)。另一端,產品毛利率也始終徘徊于40%上下,未見起色。
凈利潤連續下降讓股東們坐不住了,自去年小非解禁之后,核心技術骨干、主管研發的副總經理任俊江及寧波一家投資公司便開始一路甩賣手中股票。
本科技術骨干忙著變現,董事長陳育宣同樣因種種原因想錢想得發慌,從去年年末開始不斷質押手中股票。結合歷年報表看,原因可能是公司經營現金流接近枯竭,董事長只得質押股票以獲取流動資金。
細看報表,問題主要出在應收應付票據及賬款陡然上升,占用大量現金流引發一系列問題。以2019Q3報表為例,前三季度應付票據及賬款同比激增168.7%,應收票據及賬款同比大增90.4%,加上存貨同比大增133.78%,公司每股經營現金流持續在低位徘徊。
A股有一個套路:借消息做高市值,然后采取各種方式獲取資金。減持屬于簡單粗暴,另一種方式顯得溫文爾雅許多,那就是做高股價借機質押。
去年年中,電連技術宣布成為華為5G射頻核心標的后,終于止住跌跌不休的頹勢,此時距離最高價已跌去近70%。受消息及廉價籌碼刺激,股價企穩回升一路震蕩上揚。連創新高之際,董事長將手中持有的16.82%的股份分兩次質押給保薦商招商證券。
現在券商的確不易,既要管上學,還要管喂奶。
除了兩家高度依賴華為的供應商之外,生產手機后蓋的藍思科技近年狀況也有類似之處,好在精準布局雙層航天級聚酰亞胺柔性材質,順利搭上華為首款5G折疊屏手機Mate Xs,預計2019年全年凈利潤將實現三位數增長。
企業如船,小舟靠風,大船則靠發動機。還是京東方聰明,為手機顯示屏服務多年,眼下毛利率下滑之勢難以扭轉,大筆一揮投資34億元另起VR爐灶得以減緩手機寒冬所帶來的沖擊。
上游供應鏈企業境況不佳,住在長江尾的華為也自顧不暇。
華為一度處于全球智能手機弄潮兒的位置,而今卻成了風浪拍打的燈塔,外部市場遭受沖擊,內部生態并未成熟。
去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促使谷歌逐步和華為終止合作。自此之后,谷歌對華為提供的所有硬件、軟件、技術轉讓服務以及GMS等,都隨之停止。
Canalys數據顯示,實體清單事件爆發的2019年二季度,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應聲下跌16%。鐵嘴余承東也不得不軟下來說,由于谷歌 GMS Android 系統的斷供,以華為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的確存在漏洞。
然而海外的安卓生態又極其依賴于GMS,谷歌地圖、谷歌賬號、谷歌搜索、Google Pay、YouTube等常用軟件都是建立在 GMS 服務之上的。想要在美國乃至歐洲市場有所作為,目前來看,離了谷歌就好比在沙漠里斷了水,對于華為而言幾乎是致命的。
生態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六年以來Google Pay的累積下載總量達到了3300億次,數據的背后是谷歌通過用戶構建的堅硬堡壘,時間是阻礙華為切入的最大門檻。
除了用戶遷移難題,軟件開發方面華為同樣存在掣肘因素。其一是谷歌賬戶與安卓生態的綁定,很難被外部生態切割開。安卓生態內已包含280萬款app,背后對應著數以萬計的軟件開發公司,他們通過GMS Core連接用戶的谷歌賬戶,進而和谷歌形成綁定狀態。
想要給谷歌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城拆遷,華為那臺挖掘機短時間難有下鋤之所。
因此,華為推出HMS服務實為無奈之舉,但被人卡了脖子,這一步早晚都得走,如今只能硬著頭皮上。
關于HMS服務華為今年來動作密集,除了前幾天的發布會之外,早先還發布了HMS Core 4.0以及成立全球生態發展部專門負責HMS 生態搭建。頗似站前堆好沙包,架上機槍,準備大干一場。
破局之法有二,其一是砸錢買兄弟,為了“邀請”足夠多的開發者加入,華為拋出10億美金做了一項“耀星”計劃,并且計劃未來幾年還將自全球卷超過100場相關活動。二是主動放下身段降低入局門檻,使得HMS應用依舊可以兼容安卓應用,此舉是希望用戶能平穩過渡于鴻蒙。
即便如此,華為自身對這場差距懸殊的戰役也不太樂觀。安卓系統占據手機市場近8成的份額,而谷歌之于歐洲市場又是信息基礎設施般的終極存在,想要顛覆用戶習慣,談何容易。當下的手機發展已經進入穩定期,各大手機廠商迭代產品無外乎修修補補,已很難再有顛覆性創新,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風口難以再現。
市場鐵板一塊,并無迫切需求,在今年年初的新年致辭中,余承東承認,華為CBG要以生存為底線,優先解決海外生態問題,不追求短期商業利益,用幾年時間逐步恢復海外業務總量。言下之意似乎在說實在打不過那就重回運營商懷抱,并非余大嘴軟了,眼前時局所迫,不得不暫時放低姿態。
雖然華為的海外擴張之路一直“牽絲絆藤”,但好歹未傷及根本,多年以來穩中有升。2018年,華為的海外業務就處于高速增長態勢,該年年報顯示,華為全年營收為7212.02億元,其中海外業務營收3490.4億元,占總體營收的48.4%,相比2017增長19.9%,也超過該公司整體營收增長率19.5%。可壞的是2019年,華為的海外增長故事則戛然而止。
近期,谷歌還發出警告,在華為的新機P40系列產品上,谷歌系列app依然不能安裝。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預測很能反映市場的悲觀情緒:2020年華為智能手機的海外銷量會同比下滑超過50%,在西歐的下滑幅度會更大。
海外市場受挫,華為在國內市場地位卻逆勢增強。
自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陷入增長瓶頸以來,華為在國內市場份額日趨穩固,尤其是2018年開始,華為市場份額迅速與身后玩家拉開差距。該年華為市場份額相較2017年增加7%,到去年華為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到38.5%。
從2019年報也能佐證這一觀點,過去一年中國市場營收達到5067.33億元,比2018年增加36.16%,而歐洲中東與非洲、美洲增幅并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市場營收出現萎縮,同比下降13.90%。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似乎是一出國外折戟,國內療傷的劇本。如果不是一場疫情,恐怕華為能在國內滋養下打一場防守反擊。
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今年2月達到6200萬臺,環比下降39%,同比下降38%。
華米OV無一幸免,其中華為環比下降最甚,今年一月尚能達到1220萬臺,一個月后僅錄得550萬臺,環比降幅達69%。疫情于三月漸漸過去,可國內剛剛看到脫下口罩全面復工的景象,病毒卻在國外愈演愈烈。
不出意外,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繼續維持低位,今年全年手機廠商將頭頂行業寒冬之時,還得騰出一只手抵抗疫情帶來的次生危機。
需求與供給兩側皆被次生危機波及。
需求側主要是消費受到直接打擊,除生活必需品及醫療相關行業之外,其余商品消費熱情普遍低迷。此外,一般人因無法復工、企業倒閉而失業、工資拖欠等問題,導致全社會購買力下降。雖然不少地方政府出臺刺激計劃,可畢竟只能起一時之效,無法長久。
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占比為48.37%,到去年進一步擴大到54.41%,其to C色彩越來越濃。不難想見,今年該業務營收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也會進一步加劇業績震蕩。
供給側因為供應鏈企業停工停產遭遇“休克”導致一系列問題。最為顯著的是資本問題,短時間應收應付款項難以兌付,不少企業現金流接近枯竭。根據德勤企業咨詢信用風險管理團隊預測,企業至少需要五個月時間才能恢復,而湖北地區或將持續到今年八月。
具體到智能手機行業上游廠家,整體負債規模都處于高位。
京東方帶息負債達1314.4億元,占總負債規模67.17%,資產負債率達60%。藍思科技帶息負債愈173.6億元,占總負債規模近六成,資產負債率為61.6%。歐菲光帶息負債約為153億元,占總負債規模近半,資產負債率超70%。
供應鏈企業債臺高筑之際,華為亦難獨善其身,最新財報顯示華為總借款相比2018年大增60.37%。正是因此,去年首次在國內發行30億規模企業債,這個數字對華為體量來說頂多算是試水,但側面反映企業資金流存在一定困難。
供應鏈與自身都并不在最好狀態,疫情則進一步考驗華為的抗壓能力。過去華為可以通過新產品刺激上游,現如今需求側受到打擊,新品上市前景黯淡很難復刻P30系列的輝煌。
在3月31日的開發者大會上,徐直軍坦言,華為能保證短期內的產品供應,但在看不清疫情發展趨勢的情況下,無法保證長期的產品供應。手機行業內的中小規模企業以及零售渠道合作商則更加苦不堪言,受疫情沖擊,人員震蕩、關門歇業不是新聞。
透過華為2019年財報來看,去年廣積糧,存貨大增之時,企業整體負債率維持在一般水準著實不易。不過折舊、攤銷、凈匯兌以及非經營性損失項目大增83.2%,拖累了凈利潤增長,顯然美國大棒的確給華為造成極大困難。
2020年,用凜冬時刻形容這時的華為十分貼切。
近年來手機廠商受限于行業瓶頸,即便5G掀起一場換機潮,但畢竟還是一門持久收入,在短時間內并不能解決行業灰犀牛。因此,諸多手機廠商逐漸拓展業務范圍,介入Iot以尋求新增長點,一時間都開始兩條腿走路。
小米手中的牌是資本與產品矩陣,其優勢有三。
其一憑借自身體量與技術為生態鏈企業帶來規模增長,例如顯示屏供應商維信諾與小米共通研發雙折疊屏手機。其二,順為+小米資本搭建生態。其三,資本推動之時,還能通過生態鏈企業上市獲取股權收益,例如石頭科技、華米、云米。
華為更多在技術方面發力,自建物聯網HiLink+HiAI技術平臺。從入局先后看,華為此舉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入局物聯網時間較短,以至產品品類不及小米,因此只能利用手機終端市場份額優勢為切口鏈接其他設備,這便不得不強化自身“連接”能力。
移動時代只有手機一個入口,可物聯網時代入口終端有很多,例如智能音箱以及車載設備,華為的技術底層路線前景并不樂觀。在智能音箱之戰中,華為最開始被阿里、小米壓制,后來也沒能像百度旗下小度智能音箱那般后發先至。
一個終端失利還有其他終端,不過從產品到生態的路子從目前來看勝過華為從技術到產品的策略。
國際形勢對華為也極為不利,此前中興示弱漸漸走出低谷,經歷一年巨虧之后終于扭虧為贏,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回過頭來,只有華為還處于波折之中,短期戰略性示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灰犀牛不可怕,因為遲早要來;黑天鵝也不可怕,畢竟世事無常難以預料。真正可怕的是灰犀牛與黑天鵝同時降臨,既要防坦克還得防飛機,難免要出紕漏。
華為的體量或許還能同灰犀牛頂一頂,但黑天鵝已經把供應鏈啄出一個又一個窟窿,現在被疫情抄了后路,無論使出多大力氣,很有可能功虧一簣。阿喀琉斯可以將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爾砍殺,卻難擋足下受箭。
風浪不是考驗誰沒有窟窿,而是考驗誰的窟窿多到補不過來。
參考資料: Boss說財經:年營收430億,蘋果、華為都是它的客戶,其背后的老板卻很低調。 羅山山:10年,歐菲光市值暴漲至200億,創始人卻成了旁觀者。 和訊網:電連技術營收高增長背后毛利率悄然下降 子公司幾乎全部虧損。 盒飯財經:華為終端危機。 ZEALER:2019年中國手機市場報告:蘋果Q4季度逆襲,華為穩固第一。 數據寶:疫情下,發債企業和上市公司生存期有幾個月?企業現金流枯竭時間點預測來了。 天極網:雙折疊屏手機被證實是小米和維信諾一同開發。

“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
二十年前,任正非親歷互聯網泡沫破碎之際提筆寫下上面那段頗有意味的話。當年那場危機如野火重創互聯網企業,他也目睹野火又是如何滌蕩行業的。二十年后,無論是否念著冬天,對于這位老人和他一手締造的華為來說,冬天已悄然而至。
過往兩年,華為變成國際政經博弈的一顆棋子,始終處于風口浪尖。

在此期間智能手機飛近千萬家,行業毛利率開始不斷下移,許多玩家已著力尋覓下個風口。如果說行業頂端初現是灰犀牛的話,那么一場橫肆全球的疫情便是黑天鵝讓華為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何況大洋彼岸還有虎視眈眈之人,不斷在雞蛋里挑骨頭。
巨人能否繼續屹立,看的不是他能爆發多大能量,而是他的雙腳是否站得穩、立得住。于華為這個巨人來說,他的腳就是背后龐大的供應鏈。

當任正非發出感慨之時,一個叫蔡榮軍的廣東人被一家公司創始人視為救命稻草,他們拿著票子和股權協議找到蔡,希望眼前這個技術大牛能拯救這個瀕臨破產的企業。
兩三年時間公司把業務轉向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該部件主要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可惜沒能帶來太大收益,創始人失去耐心紛紛退出,蔡榮軍和兄弟蔡高校只得盤下公司。
又過了兩年,蔡榮軍嗅到紅外截止濾光片上,這個產品能讓圖像呈現更符合人眼感覺,很快得到下游廠商青睞,資本隨之介入。
2010年,移動互聯網元年首先在硬件掀起一番革命,智能手機進入千萬家庭,攝像頭的革命也悄然拉開。蔡榮軍的公司趕上了趟,那家掙扎于生死間的公司開始做大為人們所熟知,很快成為所屬細分行業龍頭。
魚大了,池塘就顯得小了些,這家名為歐菲光的公司開始大規模橫向拓展領域。四年之后與瑞典一家指紋識別公司FPC(FingerprinCards)合作,又通過并購介入視頻壓縮與傳輸等領域。
一系列運作終于找到大樹,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小米先后成為其客戶,他們產品中的屏下指紋模組、攝像頭模組皆出自歐菲光,例如華為Mate8指紋模組就由歐菲光獨家供應,去年華為P30系列的攝像頭及指紋模組同樣由歐菲光供應。

蔡氏兄弟抱了大樹卻沒有從種樹老人口中學到要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從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歐菲光的凈利潤開始出現下滑,或許是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他們為公司2018年年報與2019年一季報洗了大澡。
公司找到的理由包括觸控技術迭代,使得舊產品庫存增長因此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除此之外,旗下三家子公司虧損拖累母公司收益率。去年Q1季度凈虧損2.57億,眼看股價接近攔腰斬,終于盼到華為P30問世,公司股價才開始緩慢抬升。
長久以來歐菲光或多或少患有“華為依賴癥”。自2015年開始,公司攝像通訊與觸控顯示類兩大產品毛利率不斷下滑,從13.1%與12.85%分別滑落到9.18%與7.13%,且營收波動極大。
另一家華為供應商電連技術也患上相同的病。華為從2015年開始就成為電連技術第一大客戶,主要向華為提供射頻連接器及線纜連接器。
2017年登陸創業板后,公司業績就不再堅挺,營收逐漸萎縮,凈利潤不斷打折,股價也隨之連創新低。結合去年年報預告看,2017-2019凈利潤增幅分別為0.70%、-33.58、16.62%-32.46%(年報預告降幅范圍)。另一端,產品毛利率也始終徘徊于40%上下,未見起色。
凈利潤連續下降讓股東們坐不住了,自去年小非解禁之后,核心技術骨干、主管研發的副總經理任俊江及寧波一家投資公司便開始一路甩賣手中股票。
本科技術骨干忙著變現,董事長陳育宣同樣因種種原因想錢想得發慌,從去年年末開始不斷質押手中股票。結合歷年報表看,原因可能是公司經營現金流接近枯竭,董事長只得質押股票以獲取流動資金。
細看報表,問題主要出在應收應付票據及賬款陡然上升,占用大量現金流引發一系列問題。以2019Q3報表為例,前三季度應付票據及賬款同比激增168.7%,應收票據及賬款同比大增90.4%,加上存貨同比大增133.78%,公司每股經營現金流持續在低位徘徊。
A股有一個套路:借消息做高市值,然后采取各種方式獲取資金。減持屬于簡單粗暴,另一種方式顯得溫文爾雅許多,那就是做高股價借機質押。
去年年中,電連技術宣布成為華為5G射頻核心標的后,終于止住跌跌不休的頹勢,此時距離最高價已跌去近70%。受消息及廉價籌碼刺激,股價企穩回升一路震蕩上揚。連創新高之際,董事長將手中持有的16.82%的股份分兩次質押給保薦商招商證券。

現在券商的確不易,既要管上學,還要管喂奶。
除了兩家高度依賴華為的供應商之外,生產手機后蓋的藍思科技近年狀況也有類似之處,好在精準布局雙層航天級聚酰亞胺柔性材質,順利搭上華為首款5G折疊屏手機Mate Xs,預計2019年全年凈利潤將實現三位數增長。
企業如船,小舟靠風,大船則靠發動機。還是京東方聰明,為手機顯示屏服務多年,眼下毛利率下滑之勢難以扭轉,大筆一揮投資34億元另起VR爐灶得以減緩手機寒冬所帶來的沖擊。
上游供應鏈企業境況不佳,住在長江尾的華為也自顧不暇。

華為一度處于全球智能手機弄潮兒的位置,而今卻成了風浪拍打的燈塔,外部市場遭受沖擊,內部生態并未成熟。
去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促使谷歌逐步和華為終止合作。自此之后,谷歌對華為提供的所有硬件、軟件、技術轉讓服務以及GMS等,都隨之停止。
Canalys數據顯示,實體清單事件爆發的2019年二季度,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應聲下跌16%。鐵嘴余承東也不得不軟下來說,由于谷歌 GMS Android 系統的斷供,以華為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的確存在漏洞。
然而海外的安卓生態又極其依賴于GMS,谷歌地圖、谷歌賬號、谷歌搜索、Google Pay、YouTube等常用軟件都是建立在 GMS 服務之上的。想要在美國乃至歐洲市場有所作為,目前來看,離了谷歌就好比在沙漠里斷了水,對于華為而言幾乎是致命的。
生態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六年以來Google Pay的累積下載總量達到了3300億次,數據的背后是谷歌通過用戶構建的堅硬堡壘,時間是阻礙華為切入的最大門檻。
除了用戶遷移難題,軟件開發方面華為同樣存在掣肘因素。其一是谷歌賬戶與安卓生態的綁定,很難被外部生態切割開。安卓生態內已包含280萬款app,背后對應著數以萬計的軟件開發公司,他們通過GMS Core連接用戶的谷歌賬戶,進而和谷歌形成綁定狀態。
想要給谷歌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城拆遷,華為那臺挖掘機短時間難有下鋤之所。
因此,華為推出HMS服務實為無奈之舉,但被人卡了脖子,這一步早晚都得走,如今只能硬著頭皮上。

關于HMS服務華為今年來動作密集,除了前幾天的發布會之外,早先還發布了HMS Core 4.0以及成立全球生態發展部專門負責HMS 生態搭建。頗似站前堆好沙包,架上機槍,準備大干一場。
破局之法有二,其一是砸錢買兄弟,為了“邀請”足夠多的開發者加入,華為拋出10億美金做了一項“耀星”計劃,并且計劃未來幾年還將自全球卷超過100場相關活動。二是主動放下身段降低入局門檻,使得HMS應用依舊可以兼容安卓應用,此舉是希望用戶能平穩過渡于鴻蒙。
即便如此,華為自身對這場差距懸殊的戰役也不太樂觀。安卓系統占據手機市場近8成的份額,而谷歌之于歐洲市場又是信息基礎設施般的終極存在,想要顛覆用戶習慣,談何容易。當下的手機發展已經進入穩定期,各大手機廠商迭代產品無外乎修修補補,已很難再有顛覆性創新,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風口難以再現。
市場鐵板一塊,并無迫切需求,在今年年初的新年致辭中,余承東承認,華為CBG要以生存為底線,優先解決海外生態問題,不追求短期商業利益,用幾年時間逐步恢復海外業務總量。言下之意似乎在說實在打不過那就重回運營商懷抱,并非余大嘴軟了,眼前時局所迫,不得不暫時放低姿態。
雖然華為的海外擴張之路一直“牽絲絆藤”,但好歹未傷及根本,多年以來穩中有升。2018年,華為的海外業務就處于高速增長態勢,該年年報顯示,華為全年營收為7212.02億元,其中海外業務營收3490.4億元,占總體營收的48.4%,相比2017增長19.9%,也超過該公司整體營收增長率19.5%。可壞的是2019年,華為的海外增長故事則戛然而止。
近期,谷歌還發出警告,在華為的新機P40系列產品上,谷歌系列app依然不能安裝。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預測很能反映市場的悲觀情緒:2020年華為智能手機的海外銷量會同比下滑超過50%,在西歐的下滑幅度會更大。

海外市場受挫,華為在國內市場地位卻逆勢增強。
自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陷入增長瓶頸以來,華為在國內市場份額日趨穩固,尤其是2018年開始,華為市場份額迅速與身后玩家拉開差距。該年華為市場份額相較2017年增加7%,到去年華為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到38.5%。
從2019年報也能佐證這一觀點,過去一年中國市場營收達到5067.33億元,比2018年增加36.16%,而歐洲中東與非洲、美洲增幅并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市場營收出現萎縮,同比下降13.90%。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似乎是一出國外折戟,國內療傷的劇本。如果不是一場疫情,恐怕華為能在國內滋養下打一場防守反擊。
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今年2月達到6200萬臺,環比下降39%,同比下降38%。
華米OV無一幸免,其中華為環比下降最甚,今年一月尚能達到1220萬臺,一個月后僅錄得550萬臺,環比降幅達69%。疫情于三月漸漸過去,可國內剛剛看到脫下口罩全面復工的景象,病毒卻在國外愈演愈烈。

不出意外,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繼續維持低位,今年全年手機廠商將頭頂行業寒冬之時,還得騰出一只手抵抗疫情帶來的次生危機。
需求與供給兩側皆被次生危機波及。
需求側主要是消費受到直接打擊,除生活必需品及醫療相關行業之外,其余商品消費熱情普遍低迷。此外,一般人因無法復工、企業倒閉而失業、工資拖欠等問題,導致全社會購買力下降。雖然不少地方政府出臺刺激計劃,可畢竟只能起一時之效,無法長久。
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占比為48.37%,到去年進一步擴大到54.41%,其to C色彩越來越濃。不難想見,今年該業務營收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也會進一步加劇業績震蕩。
供給側因為供應鏈企業停工停產遭遇“休克”導致一系列問題。最為顯著的是資本問題,短時間應收應付款項難以兌付,不少企業現金流接近枯竭。根據德勤企業咨詢信用風險管理團隊預測,企業至少需要五個月時間才能恢復,而湖北地區或將持續到今年八月。
具體到智能手機行業上游廠家,整體負債規模都處于高位。
京東方帶息負債達1314.4億元,占總負債規模67.17%,資產負債率達60%。藍思科技帶息負債愈173.6億元,占總負債規模近六成,資產負債率為61.6%。歐菲光帶息負債約為153億元,占總負債規模近半,資產負債率超70%。
供應鏈企業債臺高筑之際,華為亦難獨善其身,最新財報顯示華為總借款相比2018年大增60.37%。正是因此,去年首次在國內發行30億規模企業債,這個數字對華為體量來說頂多算是試水,但側面反映企業資金流存在一定困難。

供應鏈與自身都并不在最好狀態,疫情則進一步考驗華為的抗壓能力。過去華為可以通過新產品刺激上游,現如今需求側受到打擊,新品上市前景黯淡很難復刻P30系列的輝煌。
在3月31日的開發者大會上,徐直軍坦言,華為能保證短期內的產品供應,但在看不清疫情發展趨勢的情況下,無法保證長期的產品供應。手機行業內的中小規模企業以及零售渠道合作商則更加苦不堪言,受疫情沖擊,人員震蕩、關門歇業不是新聞。
透過華為2019年財報來看,去年廣積糧,存貨大增之時,企業整體負債率維持在一般水準著實不易。不過折舊、攤銷、凈匯兌以及非經營性損失項目大增83.2%,拖累了凈利潤增長,顯然美國大棒的確給華為造成極大困難。

2020年,用凜冬時刻形容這時的華為十分貼切。
近年來手機廠商受限于行業瓶頸,即便5G掀起一場換機潮,但畢竟還是一門持久收入,在短時間內并不能解決行業灰犀牛。因此,諸多手機廠商逐漸拓展業務范圍,介入Iot以尋求新增長點,一時間都開始兩條腿走路。
小米手中的牌是資本與產品矩陣,其優勢有三。
其一憑借自身體量與技術為生態鏈企業帶來規模增長,例如顯示屏供應商維信諾與小米共通研發雙折疊屏手機。其二,順為+小米資本搭建生態。其三,資本推動之時,還能通過生態鏈企業上市獲取股權收益,例如石頭科技、華米、云米。
華為更多在技術方面發力,自建物聯網HiLink+HiAI技術平臺。從入局先后看,華為此舉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入局物聯網時間較短,以至產品品類不及小米,因此只能利用手機終端市場份額優勢為切口鏈接其他設備,這便不得不強化自身“連接”能力。

移動時代只有手機一個入口,可物聯網時代入口終端有很多,例如智能音箱以及車載設備,華為的技術底層路線前景并不樂觀。在智能音箱之戰中,華為最開始被阿里、小米壓制,后來也沒能像百度旗下小度智能音箱那般后發先至。
一個終端失利還有其他終端,不過從產品到生態的路子從目前來看勝過華為從技術到產品的策略。
國際形勢對華為也極為不利,此前中興示弱漸漸走出低谷,經歷一年巨虧之后終于扭虧為贏,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回過頭來,只有華為還處于波折之中,短期戰略性示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灰犀牛不可怕,因為遲早要來;黑天鵝也不可怕,畢竟世事無常難以預料。真正可怕的是灰犀牛與黑天鵝同時降臨,既要防坦克還得防飛機,難免要出紕漏。
華為的體量或許還能同灰犀牛頂一頂,但黑天鵝已經把供應鏈啄出一個又一個窟窿,現在被疫情抄了后路,無論使出多大力氣,很有可能功虧一簣。阿喀琉斯可以將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爾砍殺,卻難擋足下受箭。
風浪不是考驗誰沒有窟窿,而是考驗誰的窟窿多到補不過來。
參考資料: Boss說財經:年營收430億,蘋果、華為都是它的客戶,其背后的老板卻很低調。 羅山山:10年,歐菲光市值暴漲至200億,創始人卻成了旁觀者。 和訊網:電連技術營收高增長背后毛利率悄然下降 子公司幾乎全部虧損。 盒飯財經:華為終端危機。 ZEALER:2019年中國手機市場報告:蘋果Q4季度逆襲,華為穩固第一。 數據寶:疫情下,發債企業和上市公司生存期有幾個月?企業現金流枯竭時間點預測來了。 天極網:雙折疊屏手機被證實是小米和維信諾一同開發。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