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領域短兵相接!阿里、騰訊競爭還是合作?“未來戰場”BAT如何布局?觀點
可以預見,在新的一年,BAT已經走到的交叉領域會越來越多, 競爭還是合作?馬云馬化騰們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2017年即將過去,BAT在這一年加大了投資力度,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新零售、汽車、文娛等新經濟領域。
可以預見,在新的一年,BAT已經走到的交叉領域會越來越多, 競爭還是合作?馬云馬化騰們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BAT排兵“未來戰場”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也成為企業投資布局的風口,BAT作為國內科技企業巨頭,自然會搶奪數字經濟等新經濟風口。
2017年即將過去,BAT在這一年加大了投資力度,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新零售、汽車、文娛等新經濟領域。
尤為突出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多個領域形成了競爭態勢,如:
阿里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拿下了歐尚和大潤發,鞏固和發展其新零售戰略;騰訊則以42.15億元入股永輝超市,加速布局新零售;
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阿里巴巴則投資了小鵬汽車,當然百度也投資了威馬汽車、蔚來汽車;
文娛項目一直是騰訊的投資重點,與其業務也緊密整合,2017年也不斷加碼,阿里巴巴也一直希望做好文娛,但是目前來看并不突出。
當然,人工智能是BAT都不可缺席的領域,百度在無人駕駛、機器翻譯、圖像識別等領域具有優勢,投資也是圍繞其優勢和戰略定位進行,并且進行多個全資收購。
互聯網雙寡頭之戰:
阿里騰訊多領域短兵相接
風起云涌的2017年,互聯網江湖最終形成了騰訊和阿里巴巴雙寡頭并立的局面。
12月21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7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榜單結合資本市場獨角獸定義,篩選出了有外部融資且估值超十億美金(70億人民幣)的優秀企業。這些企業總數達120家,整體估值總計超3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真格基金等投資機構外,騰訊和阿里巴巴“捕獲”的獨角獸名單也位居前列。騰訊投資了21家獨角獸公司,排名第2;阿里巴巴投資了11家獨角獸公司,排名第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在共享單車、新零售、人工智能、交通出行等領域,都有騰訊和阿里巴巴的身影。二者在新零售的大戰一觸即發。另外,在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在線電商上,騰訊也一直虎視眈眈。就在近日,騰訊以6.04億美元買入唯品會7%的股份,此舉正是為了補齊京東在服飾美妝領域的短板,殺入天貓最核心的優勢品類。
可以看出的是,騰訊正在集結陣營內的分散力量,與阿里巴巴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資深互聯網行業觀察人士劉興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畢竟互聯網行業的風口就那么幾個,BAT必然會去押寶,并看中同樣的方向。“反過來說,創業者也要去考慮這個問題,找投資方可選的也不多。不是阿里就騰訊。”
可以預見,在新的一年,BAT已經走到的交叉領域會越來越多, 競爭還是合作?馬云馬化騰們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阿里騰訊搶灘新零售
12月19日,劉興亮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一張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京東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唯品會董事長沈亞等人的合影照片。馬化騰在下方意味深長地評論稱:“物極必反。”
這張照片來自劉強東在今日頭條的個人賬號。就在12月18日,劉強東在今日頭條個人號發出一張三方高管舉杯慶祝的照片稱,“面對行業壟斷和二選一等不正當競爭,我們在一起!”彼時,騰訊聯手京東剛投資了唯品會。
實際上,行業老二和老三的合作有跡可循。早在7月12日,唯品會首次站隊京東,聯合發表“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聲明”,稱天貓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各種方式要求商家簽署“獨家”協議,并從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退出,否則很難得到資源支持,甚至存在遭遇處罰的危險。
對于這一說法,阿里巴巴集團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了否認。不過,騰訊納入唯品會,最終的目的仍然是為了扶持京東,以補充后者在服飾美妝行業的短板。
一名投資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騰訊此筆投資給出了55%的溢價,并開放了微信和京東的流量入口。可見為了拉攏唯品會,是志在必得不惜成本的。“騰訊其實并沒有放棄電商業務,不管是京東、唯品會還是后來的拼多多都在行業扎根很深。這一點是阿里巴巴不愿意看到的。”
而更為激烈的競爭又體現在了新零售領域。阿里巴巴前腳28.8億美元買下了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直接和間接持股),拿下歐尚和大潤發,騰訊后腳便以42.15億拿下永輝超市5%股份。騰訊的布局在情理之中。2017年初,永輝超市的最新業態超級物種首店溫泉店在福州開業,其業態直接與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展開了競爭。
2015年8月8日,永輝超市披露定增預案,劉強東與孫加明控制的兩家公司京東邦能和江蘇圓周出資43億元,認購其發行后股本的10%。兩年過去了,永輝超市在9個城市的80多家門店,均已入駐京東到家,門店訂單由達達送達。
作為京東的重要股東,騰訊此番出手投資永輝,其目的在于線下新零售布局并與阿里巴巴競爭。而阿里巴巴近年來的一系列布局,正在引爆線下場景之戰。通過對高鑫零售、銀泰百貨、蘇寧、盒馬鮮生、百聯集團、三江購物等傳統零售的布局,正在突破線上紅利的天花板。這一領域,騰訊和京東正在全力追趕。
阿里騰訊多面角逐
目前,騰訊與阿里巴巴之間的支付、電商、云計算等領域的競爭,全面從線上轉移到線下。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全員公開信中表示,2017年是阿里巴巴集團“五新”戰略開始的一年,投資重點也會圍繞“五新”戰略展開。新零售、人工智能和企服占了大部分投資比例。
同時,騰訊也在這些領域大舉出擊。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騰訊投資近110家公司,阿里投資了40多家公司。雖然數量懸殊,但是布局的領域和方向卻是基本一致,涉及出行、企業服務、文娛、人工智能、電商等領域。
針對這種競爭格局,馬化騰在出席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時表示,正常合理的競爭可以促進發展,會激發斗志和企業的潛能。“我數了一下,我們可能在十幾個地方都有競爭。”
在電商之外,騰訊在文娛領域的布局則一直領先于阿里巴巴。據獵云網統計,騰訊對于文化娛樂領域進行了91次投資,除了最近上市的閱文集團外,還投資了華誼兄弟、原力動漫、喜馬拉雅、B站等知名內容平臺。此外,還有羅輯思維、知乎、新榜等。而阿里巴巴雖然也成立了大文娛板塊,但是結果卻差強人意,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得而知。
新零售、人工智能、企業服務等成為阿里巴巴的戰略方向,此前嘗試的社交布局也漸漸被拋棄。11月24日,陌陌公司宣布,虞鋒、蔡崇信由于個人原因辭任董事會董事。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已經大幅減持了陌陌股權。
據統計,阿里巴巴曾在2016年10月到今年3月31日之間4次大規模減持陌陌,最低價格22.16美元,最高價格33.2美元,共計減持3000萬股,套現9億美元,該減持股份占總的所持股份的15.71%。
劉興亮認為,騰訊對于所投公司持開放態度,自己貢獻更多的流量來源。而阿里巴巴則是要將對方納入到生態內,因為阿里巴巴的變現能力足夠強。“你看微博和優酷就是典型的例子,阿里能夠足夠賦能,直接帶來收益。相對,這也說明阿里巴巴的系統比較封閉。”
在2018年以及更遠的未來,BAT之間的角逐還會持續,任何一家都不會松懈。但是,它們看中的明顯是B輪以后的成熟企業,并且是賽道的領先玩家。初創企業得到青睞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
另一名分析人士方軍認為,未來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經濟究竟是什么樣,現在沒有人能清晰地預測。但不管怎樣,情況已經很明顯,下一波數字經濟的主要競爭前沿已經轉移到線下。總的來說,數字經濟的新浪潮正在到來,而騰訊與阿里巴巴在試圖買下未來。
百度投資羅盤:加速搶占AI技術與場景
今年2月7日,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發出新年內部信,題為《迎接新時代——內容分發、連接服務、金融創新、人工智能》。這四個方向被李彥宏解讀為百度今年的四大業務發展方向。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7年百度的全資收購項目共計3起:渡鴉科技、xPerception和Kitt.AI。三家企業的側重方向分別為基于AI和新交互為基礎的下一代操作系統、計算機視覺軟硬件解決方案、語音喚醒和自然語音交互技術。
百度的業務定位也在2017年變得尤為清晰。“百度目前核心的業務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和內容分發,”一位百度方面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人工智能這塊分為兩條線,一條是以DuerOS為基礎建構起來的智能語音生態,一條是以阿波羅計劃為基礎建構起來的無人駕駛生態,百度云、百度大腦等作為底層支撐而存在。內容分發則包括傳統的搜索業務及Feed流業務等,金融業務相對獨立。”
緊盯中國6億玩家
騰訊欲做游戲品類定義者
《2017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2036.1億元,同比增長23.0%。其中,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1161.2億元,份額增加至57.0%。
騰訊則繼續穩坐中國游戲企業第一的寶座。2017年前三季度,騰訊網絡游戲收入達到735.2億元。報告預測,騰訊2017年網絡游戲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在移動游戲領域,騰訊旗下產品流水收入將占市場總流水超過33%的份額。
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騰訊集團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談及游戲業務時指出,游戲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因為它是文化創意產業,所以很難按照常規的、科學的方式進行布局,因此,騰訊希望能夠往上游、前沿去布局,包括游戲的新玩法。
在游戲行業內,成功可以分為“產品成功”和“品類成功”兩種,對騰訊而言,其更加看重的是后者。至于如何定義游戲品類,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馬曉軼認為,只要一類游戲有著獨特的核心玩法、穩定有規模的用戶群、用戶眾多的代表性作品,就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品類。
其還提出,每個游戲品類在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品類的定義者、突破者以及打磨者。從騰訊目前的一系列布局來看,騰訊是想從定義階段開始介入,完整地參與到戰術競技游戲品類的開發中。
截至目前,中國游戲用戶規模已達到5.83億人。游戲未來產業的發展前景仍然被持續看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