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的勝利:新消費路徑改變汽車后市場盈利慣性觀點

無論是互聯網電商還是傳統汽修門店,拼到最后還是拼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
隨著各領域垂直電商的飛速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行為,從線下轉到線上,包括一直是“強線下”渠道的汽車維修保養。
在線上平臺“秒殺”機油、輪胎等汽車用品之后,再前往線下門店享受汽車維護保養服務,成為車主,尤其是年輕車主們的重要消費路徑。
而汽修店對來自線上的訂單,則是又愛又恨。“愛”的是線上訂單增加,令客戶盈門;“恨”的則是產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利潤被大大壓縮。
線上線下趨于合流
“每年保養車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像我這種完全不懂行,碰上車要維修簡直頭疼。”市民劉女士開了3年車,她說自己只會選擇到熟悉的汽修店進行保養維修。問其原因,她直言“怕被坑”。
存在和劉女士相同顧慮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目前市面上的汽修店普遍存在一店一價、產品真假難辨等現象,因此“汽修是暴利行業”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歸根結底,還是行業價格不透明、服務標準不統一、產品供貨渠道混雜等。
“目前我們門店的盈利點都來自于零部件、機油等汽修產品的差價。”深圳一家汽修門店的老板梁先生算了一筆經濟賬,例如為一臺汽車做一次小保養收費800元,那么產品的毛利率要在50%左右,“門店一個月水電、房租、人工等成本壓力并不小,這樣的毛利率門店才能維持經營。”
但是這種報價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時代發展了:隨著“互聯網原住民”消費群體的崛起,該群體更傾向于在網絡上購買產品,許多車主習慣在線上購買產品,再到線下接受服務。
于是近幾年來,線上和線下之間互動頻繁。線上和線下艱難的“合流”,開啟了汽車后市場新的一頁。
路徑明確但做得好很難
“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通常是線上平臺給線下門店導流,線下門店為線上導流來的客戶提供服務。”業內人士分析,“甚至還有的是電商平臺僅提供‘中介服務’,產品和服務均由線下門店提供。”
但不管哪種方式,到目前為止,“線上+線下”共同推進的案例雖然多,但可以說成功的案例其實并不多。
“我記得從2010年左右,就有線上平臺到我們汽修廠尋求合作,要給我們導流之類的。”深圳一家汽修廠負責人張先生表示,“來來去去的創業平臺很多,但很多都是曇花一現,有一些甚至到現在都沒有結清我們的費用。”
更近的在2019年,廣州一家品牌汽修企業門店與某汽車后市場電商的合作仍然以失敗告終。
談及失敗的原因,該店店主認為是電商與門店沒有實現互惠互利。“雖然通過電商平臺吸引來了不少客戶,但我們在產品上做出了讓利,毛利率降了20%。”
在觀望了一段時間之后,深圳的張先生最終選擇了途虎,成為途虎養車的合作門店,后來又陸續加碼,開設了兩家途虎養車工場店。
配件利潤不再 要靠品質服務賺錢
而汽修店另一個利潤“大頭”——工時費,相比國外市場環境,國內的工時費普遍比較低,這也是汽修店利潤來源要依靠零配件等產品差價的原因之一。
在目前行業價格越來越透明,利潤越來越薄的環境下,汽修店生存空間已經被進一步壓縮。如此一來,產品利潤攤薄了,工時費利潤低,一旦引流效應減弱,虧損率就變高了,門店最終也會將電商拒之門外。
另有汽修店經營者表示,他們承接來自線上平臺的安裝服務,安裝費相比店內其他訂單要高。“在產品無法賺取利潤的情況下,門店只能通過必須要用工時費來彌補。”
但是要讓消費者為工時費買單,服務能力提升就成為最緊迫的問題,這也是很多汽修店面臨的最大挑戰。
不過,也有從業者比較樂觀,一位汽修從業者認為價格透明化是趨勢,因此行業建立統一的價格和服務標準很有必要,促進從業人員更追求專業和服務。
“無論是互聯網電商還是傳統汽修門店,拼到最后還是拼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一位從事汽車后市場行業16年的業內人士認為,汽車后市場頭部電商已在質量、價格、服務方面形成了一套標準化體系,把市場競爭重心放在了服務上。
對于消費者來說,能享受到品質的服務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也是線上線下競爭的核心所在。產品價格差價的紅利過后,汽車后市場的玩家們下半場要拼的還得是品質和服務。“畢竟,消費者是最誠實又最無情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打趣說道。
江湖老劉,TMT行業觀察者,社交電商行業分析師,知名IT評論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