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普信開啟線下體驗中心,新金融科技如何能有新玩法?金融

新零售的幾個公認的基本邏輯同樣適用于金融科技和金融信息服務,這就要求小微金融信息服務在個性化上更強調為每一個個體定制,但如果能夠盡可能照顧到信貸信息服務需求者在尋找和獲得金融信息服務過程中的體驗。
2017年下半年日趨嚴格的金融監管讓不少玩家“叫苦不迭”,不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以線下為主體的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都在風聲鶴唳中亦步亦趨,狂突猛進的盛況一去不復返。毫無疑問,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這個行當已經進入下半場。
而這個下半場,事實上有兩層含義:對上,行業監管給予了行業更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那些原本就恪守規則的玩家只要專心做好業務即可;對下,“業務”如何做好必須回到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的受眾身上,探尋被浪潮般的產品沖擊后,用戶們對信貸究竟有了什么新要求。
一些玩家已經開始積極探索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1月22日,較早涉足互聯網金融和轉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凡普金科旗下的凡普信在深圳開業了首家線下體驗中心,這個專注于一站式金融信息服務的品牌在的信貸信息服務的津津樂道“風控、額度“等數字之外,嘗試在“服務”兩個字上做更多文章。
以往只有零售等非金融業態才會注重的服務和體驗被搬上了小微信貸信息服務,個案背后也許反映了小微信貸信息服務下一步的行業進化方向。
受眾重合,有新零售就會有新金融
自從馬云在2016年拋出新零售后,不論是純電商還是傳統零售品牌都在探索零售的轉型,提出并實踐了各種各樣的零售形態。盡管它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比較大的分歧,但有一點是幾乎所有零售形態都在強調的內容:零售要隨消費者的變化而動。
顯然,浪潮洶涌的新零售,最根本的變革來源是消費者本身的變化。而回過頭來看,新零售的受眾,與當下小微金融的受眾實際上就是同一批人,既然零售要隨之而變,小微金融信息服務沒有理由固守舊有的模式。
有新零售就會有新金融,新零售的幾個公認的基本邏輯同樣適用于金融科技和金融信息服務。
1、邏輯一:從單純售賣轉向強調體驗
在新零售的幾個典型案例中,樂語由傳統3C賣場轉向新奇特產品+健康服務的綜合門店,是強調體驗的直接案例。在樂語的門店,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再是售賣雙方的對立關系,而是一種被自然營造出的場景體驗,店員不再緊追不舍,只會在恰當的時機幫助消費者體驗各種新奇特產品(例如VR、AR等潮流產品)。
體驗的提出,源于消費者對精神需求的側重,單純“買賣”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喪失。對小微信貸信息服務來說同樣如此,盡管“申請—評估—借款”仍然是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的標準流程,但如果能夠盡可能照顧到信貸信息服務需求者在尋找和獲得金融信息服務過程中的體驗,對增強用戶粘性、提升對其他同質化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的競爭力無疑具有明顯的價值。
2、邏輯二:從千篇一律到強調個性化
以往的零售符合“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的單向產業鏈條,生產什么就賣什么,消費者是末端,是最后的環節,享受著千篇一律的產品和服務。
而隨著消費理念的快速演變,消費者早已不滿足于這種“和別人一樣,只有被動接受”的消費過程,他們往往渴望購買產品和服務能夠體現不同,能夠從個人與他人不一樣的需求出發獲得產品或服務。
對小微信貸信息服務來說,過去的“個性化”只是強調企業自己為了對抗風險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利率和額度借款信息服務產品,而沒有從消費者本身出發深度思考他的個性化要求、他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金融信息服務。其本質,還是生產出更多種類的服務,然后把前來申請的用戶匹配一下,告訴他你只能選這種。這樣的邏輯顯然不再適用現在的市場。
3、邏輯三:從純線上/線下到多端融合
新零售領域最熱鬧的PK莫過于阿里的盒馬鮮生與順豐的生鮮傳奇,作為阿里向線下拓展的標志項目以及順豐向線上延伸的重要產品,二者在線下、線上誰占主導方面有著直接對立。盒馬鮮生認為門店是往線上引流的入口,生鮮傳奇則認為線上最終要幫助線下引流。
而不論他們誰對誰錯,至少,新零售在線上/線下的多端融合方面立場是一致的。對信貸信息服務來說同樣如此,純線下小微信貸與線上相結合,不論是引流還是提供更好的服務,亦或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手段來增強風控水平都有直接的價值。而純線上的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個性化和體驗,適度往線下拓展也有其必要性,但不論如何,線上、線下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從門店到體驗中心,新金融科技的革新還有自己的方式
從與新零售相同的用戶群體出發,“新金融科技”的玩法也并不復雜,即三大基本邏輯+符合金融信息服務需求的表現形式。而具體要怎么做,也許我們能夠從凡普信的個案上得到一些行業借鑒。
在首個體驗中心開業前,凡普信已有不錯的成績:覆蓋全國160余座城市,門店數達到200家,2017年凡普信服務新增用戶已達169萬; 而任買基于場景的便捷消費分期服務,已覆蓋醫美、租房、教育、婚慶、輕奢、母嬰等領域,場景覆蓋合作機構已達400多家;此外,凡普信還攜手Innovative Assessments(IA)首創心理測試與金融科技的融合模式。
這次,凡普信把信貸信息服務的門店變成“體驗中心”,有獨立的咨詢區、洽談區、展示區、咖啡專區,其做法在行業里無疑顯得很“另類”,而CEO劉琦現場解讀凡普信戰略規劃、凡普金科CEO董祺等悉數到場,也顯得對這個體驗中心十分重視。
細究起來,“體驗中心”可能恰恰是三大邏輯基礎上的新金融科技的表現形式之一。
1、一站式是金融“消費體驗”有效的方式之一
所謂一站式,按凡普信CEO劉琦的說法,是“集信息服務、信用價值、信任體系為一體”的服務方式。它不僅僅是提供信貸信息服務,還有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挖掘,對客戶信用如何更好地被利用在信貸過程中產生更多地價值的服務內容,構建起一套凡普信與客戶聯結的信任體系,而不僅僅是借錢還錢的簡單關系。
也即,體驗中心反映的其實是凡普信把用戶與平臺的關系重新定位的過程,新零售可以脫離售賣對立的關系,新金融科技也可以脫離借貸對立的關系,其邏輯并無二致。在體驗中心設置展示、洽談、簽約專區,把“借錢”這件事做成一整套的、一站式的服務場景,實際上是金融信息服務從借貸往外的一種延伸,對增強用戶的“消費體驗”是有創新意義的一個動作。
2、相對購物,金融需求的個性化更強調定制
人會有不同的事物偏好,反映到購物的過程中是各種各樣的個性化需求,然而對這種個性化進行歸類,就會發現它們是有限的、可預見的,總有很多人對某個產品或服務的偏好是一致的,因此新零售的個性化其實并不需要個性化到每一個人身上,否則成本也無法接受。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財務屬性千差萬別,幾乎沒有相同的兩個人能夠做到財務狀況、資金需求、借款目的的完全一致,這就要求小微金融信息服務在個性化上更強調為每一個個體定制,只靠聚類分析是遠遠不夠的。
凡普信CEO劉琦在體驗中心開業典禮上,特意于“定制化”前加上了“極致”兩個字,反映的就是金融行業對定制化需求的迫切。為了實現這種“極致”,凡普信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和偏好,通過自建決策引擎增強靈活性,為客戶提供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務,客戶可以在信用和能力范圍內自由配置最適合自己的產品,這種自由具體到每一個個體身上,幾乎可以做到人人不一樣。
在定制化的“資源”方面,凡普信目前有包括信貸信息服務、任買(面向年輕人的場景消費分期服務)、凡普快車(便捷購車的車輛融資租賃服務)在內的三個業務模塊,保證各種類型需求的覆蓋。
凡普信做體驗中心,其目的也無非在強化這種個性化服務的理念,并把上述業務模塊以整合的姿態一站式推向用戶,向社會強調其小微信貸信息服務的一站式、個性化的特征,從而區別于其他產品,來獲取激烈競爭下的相對優勢。
3、技術改變金融,但不決定金融
互聯網金融及其關聯的金融科技,本質上都是金融形態及運作的一種改變,都在為了金融的更高效率、更低風險的運作服務。技術浪潮對金融的改變是巨大的,但無論如何,金融行業都有自己根本的東西,即通過借貸的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一站式、個性化都是為了實現有效配置而服務的,這也說明,過分強調線上線下,而不去關心信貸用戶真正要的是什么,是舍本逐末。以互聯網形態存在,就覺得自己決定了未來金融的走向,可以肆無忌憚地破壞規則,這是很多互聯網金融掉坑里的根源。事實上,不管是線上、線下都只是手段,如何更好地確定用戶的需求并讓金融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才是根本。
在凡普信的案例中,它并沒有急于去搞互聯網化,而是在發現了互聯網的益處之后,上線了一款讓用戶體驗更加好的APP,最終客戶還是回歸線下,回歸面對面、一對一的需求咨詢來確定小微信貸信息服務的最終提供方式。
而凡普信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及合作強化風控的全面性與多樣性(例如其依托凡普金科的“云圖動態風控系統”提升進件審核等流程效率和準確率),其實也是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把信貸流程做到最佳,滿足客戶對金融產品定制化的需要,讓客戶在線下門店也能享受到便捷而充滿人性化的服務體驗。
最終,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證金融資源的最優配置,“好鋼用在刀刃上”,體驗中心的開業正是這種理念的強化,也與新零售、新金融科技關于多端融合的邏輯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小微信貸信息服務機構走入下半場后,正如凡普信CEO劉琦所言,行業已經從純資金驅動走向資金+技術+場景+體驗多重驅動。遵從變化了的用戶需求與不變的金融本質,總能夠在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完)
瀟湘Lee,金融科技自媒體作者,金融學碩士、高級投資顧問。鈦媒體|知乎專欄|藍鯨|品途|億歐|i黑馬|未央網等30家新興權重媒體站、搜狐號|新浪號|百家號|鳳凰號|等20家自媒體平臺、聯商|和訊|四大門戶等10家博客作家,微信Neptune-Hua,公眾號【瀟湘Lee金融說】(ID:Athousandleaves)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