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沒落后“共享租衣”火了,消費者需要的是“快感”觀點
共享衣櫥,其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升級換代后的“服飾租賃”。
去年,當真格徐小平為衣二三站臺時,大家對共享衣櫥還不以為意。直到今年9月,衣二三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拿到該領域目前獲得的最大單筆融資,阿里巴巴、紅杉、IDG、經緯等列隊之后,大家才開始正視共享衣櫥這個市場。此時,女神派和多啦衣夢正要蠢蠢欲動,卻發現隨著冬天來了,年關將至,整個市場進入了觀望期和靜默期。
共享衣櫥,其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升級換代后的“服飾租賃”。
起初的場景主要是婚禮、派對、攝影等特殊場景,使用頻次相對較低。但事實是,從大家公認的高頻剛需的衣食住行領域來看,服飾租賃這個市場一直是存在的,用戶的需求也是有的,只是需要創業者們想方設法將租賃這個相對低頻的行為高頻化,通過資本運作和市場拓展,來激發用戶,告訴他們,衣服不一定要買,租衣服,租更多心儀的衣服,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爽起來,把“服飾租賃”變成一種“新常態”。
然而,相比女裝市場近8000億的規模,共享衣櫥還在襁褓之中,正在學著摸爬滾打。鯨準通過對行業進行深度分析,試圖探討和找到這些答案:
1、共享衣櫥這個市場想象空間看似很大,但真正能吃下的市場有多少?
2、共享衣櫥這個新行業,有哪些鏈條需要打通?貨源、選品采購、清洗維護、倉儲運輸等核心競爭力如何構建?
3、從買衣服到租衣服,需要打消用戶的哪些顧慮?
4、共享衣櫥的下一輪行業洗牌何時發生?會出現新的行業黑馬嗎?
“共享衣櫥行業宏觀概述:理性很豐滿,現實有點骨感”
市場環境與發展現狀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 我國女裝市場以零售額計算由2011年的4,117億元增加至2015年的7,32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5%。預計2020年我國女裝市場的零售額將達13,996億元。2011年至2015年,女裝平均消費由730.1元增加至1261.8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4.7%。預計2020年我國女裝平均消費將達2,368.7元。
隨著城市中產的消費升級,天貓、京東的花式勾引,女人花在服裝上的錢只會“越來越多”。
正所謂,女人的衣柜里永遠少一件衣服。
女性與生俱來愛美的需求,對著裝的要求較高,更換頻繁。服裝租賃以較低的價格滿足了女性對高端服裝的需求。
在被“共享經濟”轟炸的過去1年中,消費者漸漸開始認識到,很多東西,不一定要占有,共享也是一種好方式,比如,騎一輛共享單車去地鐵,去咸魚上賣掉不用的耳機,通過Airbnb共享一個房間。借助共享經濟的浪潮,教育了市場,提高了消費者對共享租賃的認知。85后,90后新世代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觀念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
所以,順理成章,共享服飾也應該有戲。
這套邏輯,是創業者一直對外講故事的套路,女裝市場很大,自然共享女裝的餅也會很大,但問題是,這真的是共享衣櫥的想象空間嗎,這個餅有多少是能實實在在吃到嘴里的呢?
事實上,各玩家大都先從禮服租賃切入,主要面向年輕女性用戶,提供禮服按次租賃的服務,而后逐漸拓展日常服租賃。相較于禮服、演出服等特殊場景的服裝租賃,日常服租賃是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市場還處于用戶培育期。
發展歷程與融資情況
早在2014年8月,女神派成立,中國開始出現了服飾租賃平臺這一商業模式。該階段主要以禮服等特殊場景的服裝租賃為主。
2015年,當戴威的ofo受到資本青睞,開始在北大鋪張開來的時候,共享模式初步被驗證可行。服裝租賃平臺進入加速發展期,鯨準數據收錄了20家做服裝租賃的項目,其中12家是在2015年成立。
短短3年時間里,共享衣櫥領域共發生12起投資事件,融資總額達8.46億,獲投公司集中在衣二三、女神派和多啦衣夢三家企業。
從資本表現來看,衣二三顯然“一枝獨秀”。
正所謂「王剛投完朱嘯虎,朱嘯虎投完經緯投,經緯投完戰略資本投」,除了經緯中途開小差改道投了女神派之外,衣二三正按著ofo的路子在走,背后是閃亮的資本團,阿里巴巴、軟銀中國、紅杉、IDG、真格等紛紛押注衣二三,北極光創投、經緯中國、華創資本則選擇了女神派。
幾家歡喜幾家愁,伴隨著市場的熱鬧,2015年末開始,摩卡盒子、魔法衣櫥、愛美無憂、有衣、那衣服等多家平臺停止運營。
頭部公司還沒開戰,市場格局便已經歷了一輪行業洗牌。服飾租賃,看似模式簡單,但卻有著不小的行業門檻,很多人想不清楚模式,更沒真正啃下“產業鏈”這個硬骨頭。
“產業鏈:通則不痛,關鍵在于精細化運營”
消費者根據購買的包月租衣服務,在平臺上挑選服裝,由平臺負責包裝快遞;消費者將需要更換的衣服寄回平臺,挑選其他款式,由平臺負責干洗熨燙和承擔來回的郵費。從產業鏈來講,具體涉及貨源、選品采購、清洗維護、倉儲運輸等環節。
從產業鏈來看:
貨源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平臺先買斷衣服后出租,這種模式較重,對資金和庫存要求高;另一種是與服裝品牌商合作,不要求平臺買斷,在平臺上長期以租賃的方式盈利,雙方收益分成,有利于減輕平臺的資金和庫存壓力。
選品采購上,服裝品牌有輕奢品牌,快時尚品牌及高端設計師品牌等;款式上由買手選款采購。
清洗上,平臺一般自建洗衣中心,控制清洗環節,提高清洗的效率和質量。
物流倉儲上,平臺自建倉庫,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平臺承擔物流費用。
根據配飾租賃的發展經驗,其成功之處基于內部復雜而高效的運營系統,網站及其軟件算法每天需要處理并向會員寄出大量服裝、耳環、手鐲及項鏈。隨著國內平臺不斷發展,SKU和顧客會越來越多,每天有大量的衣服需要寄出,同時寄回的衣服需要經過質檢、分類、清洗熨燙等環節,整個過程繁雜,內部構建一套高效的運營系統,精細化運營對企業的發展是關鍵。
“中美模式對比:美國模式的中國化之路”
起初,女神派和衣二三,都在copy在線租衣的鼻祖,美國的服裝租賃平臺Rent The Runway(RTR)。
RTR,成立于2009年,被認為是服裝租賃平臺的鼻祖。起初由租禮服起家,后逐漸拓展到日常服租賃。2014年宣布推出包月無限次禮服首飾租賃服務。2016年全年營收超過1億美元,實現盈利,同年12月,獲得6000萬美元E輪融資,截止目前融資總額達1.9億美元。
反觀國內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企業,衣二三、女神派、多啦衣夢三家平臺在發展路徑和運營模式上各有差異點。
產品定位上,衣二三、女神派以23-28 歲都市女性白領為目標人群,定位為一、二線城市,起初提供禮服租賃,禮服這種特定場合的服裝本身使用頻次較低,加之國內沒有派對文化,對禮服的需求有限。后逐漸推出需求頻次高的日常服按月訂閱服務,切入中高檔品牌服飾。多啦衣夢則是成立之初便提供日常服租賃,主要面向二三線城市的年輕女性,服飾檔次偏低。
商業模式上,女神派采用預定模式,每個包月用戶選衣有一定的消費額度,不同的服裝額度不同,每次選擇的三件衣服不能超過額度;多啦衣夢會員只有先收藏才可下單租賃;衣二三不用預定和收藏,只要衣服在庫即可加入衣箱。
供應鏈上,衣二三成立之初與清洗廠商合作,采用較輕的模式,之后逐漸自建洗衣廠;女神派和多啦衣夢則一開始便自建清洗廠,控制清洗環節。
創始團隊上,衣二三創始人是時尚媒體行業出身,曾供職于芭莎TV、光線傳媒等多家一線時尚傳媒公司,有大量的時尚資源;女神派創始人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企業運營工程專業,曾任德意志銀行、麥格理集團香港TMT投資銀行部副總裁,有多年的投行經驗,精通企業運營和財務;多啦衣夢創始人是位連續創業者,工商管理的博士,曾開過廣告公司和在美國做量化投資。受Netflix模式啟發,創建了多啦衣夢。
同樣是定位常服租賃,女神派、衣二三順利進入第一梯隊,多啦衣夢卻沒有如此幸運,盡管在今年初拿到了拉夏貝爾和君聯資本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如今卻前途未卜。
“共享衣櫥行業之痛與可預見的未來”
國內缺少二手物品文化,用戶還沒有習慣去網上“租”東西,特別是尤其是衣物這種貼身的品類。創業者們亟待解決這些行業痛點:
目前,每件衣服大概會流轉20-30次。衣服多次流轉,消費者對衣服的衛生有所顧慮;服裝屬于非標品,款式繁多,同一款式還分不同的尺碼和顏色,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大量SKU,對于庫存管理、選品能力有很大挑戰,如何把控庫存成本和滿足用戶需求之間的平衡;服裝按月訂閱且無限次更換的模式,考驗供應鏈各環節的把控能力。
解決以上問題,共享衣櫥行業前景就明朗了?未必。
作為頭部企業的衣二三,截止2017年Q3,平臺注冊用戶數為500萬,這個用戶數量表明,廣大女性用戶的消費欲望還沒被點燃。市場看起來很火,但其實并沒有真正“打起來”。
共享衣櫥的未來:左手抓市場,右手撬動資本。
一方面,拓展服務人群和品類,增加內容分享和豐富SKU,打造用戶交流社區,以提高用戶粘性和活躍度。
后來的玩家,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繞開頭部三家的陣地,切入更細分的群體,提供更場景化的服務,然后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比如二次元、男性服裝、孕婦裝,增加潮牌、獨立設計師等小眾品牌。
不管切入哪個細分人群,前提一定要是年輕的用戶,因為只有年輕人才能將“共享”概念放大。
另一方面,融資能力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步點。雖然資本已經進行了一輪的跑馬圈地,但目前只有阿里出手了,騰訊還沒有站隊,除了拉夏貝爾投了多啦衣夢之外,韓都衣舍、茵曼等服裝行業大佬還在等待。
新一輪的行業戰爭早晚會開始,用戶量突破之時,就是打起來的時候。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