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為什么要百億級入股線下商業?通信
最近兩三個月,騰訊和阿里兩家互聯網巨頭,感覺跟軍備競賽一樣的入股線下實體商業。
最近兩三個月,騰訊和阿里兩家互聯網巨頭,感覺跟軍備競賽一樣的入股線下實體商業。
我們可以看一個2017-18年的雙方投資線下商業的時間表:
2017年5月,阿里收購聯華超市18%的股份
2017年9月,阿里入股新華都占比10%
2017年11月,阿里入股了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
2018年1月23 日,家樂福宣布已和騰訊、永輝簽訂初步的股權投資意向書
2018年1月29日 騰訊1.875億元入股永輝超市:持股15%
2018年1月29日 340億,騰訊、蘇寧、京東、融創聯手入股萬達商業
2018年2月5日 騰訊近25億元入股海瀾之家,持股5.31%
2018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以及關聯投資方向居然之家投資54.53億元人民幣,持有其15%的股份。
是不是很有一種你來我往的畫面感,有點不打算讓媒體記者過年的感覺了...
針對這個話題,我的分析與觀點如下:
1.騰訊、阿里都是上市公司,決策層都是理性而且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的。
2.對于互聯網創業而言,收入的增長是有他自己的公式:收入增長 =用戶增長 x 單用戶營收增長
3.移動互聯網紅利衰退,帶來用戶數增長放緩
--智能手機出貨量的增長率不斷下滑,現在只有個位數。
中國智能手機保有量 2010-2017,智能手機的增長率從2011年的150%一直降到2013年的61%,到了2017年,智能手機保有量的增長率跌破至個位數9.7%。
4.那么相應的,保持收入高速增長的方式,就變成了提升單一用戶ARPU值。
提升單一用戶ARPU值有兩種方式
--讓一個用戶重復購買更多產品
類似于雙11這類電商節日,讓用戶盡可能沖動性的多購買商品,哪怕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不需要的,但是只有這一種方式是不夠的。
--給一個用戶賣更多產品
騰訊和阿里去收購線下商業就屬于此類,可以給自己的用戶賣更多的線下的產品和服務,最終提升公司在每一個用戶身上的ARPU值。
5.騰訊、阿里收購線下商業,到底在收購的是什么?
互聯網商業的邏輯: 流量--產品--支付--配送/服務
騰訊、阿里收購線下商業的價值,有一部分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
--比如收購的是線下商業入口,幾大場景 百貨、超市、賣場、生鮮。
這些不同的場景對應的是不同類型用戶的不同消費需求,舉個例子,最近我在天貓上 銀泰的旗艦店給我老婆買了個Gucci的最新款包包,如果不是因為我對于銀泰百貨這個商家有一定的信任,我是不會在淘寶、天貓上買這種價格高昂的奢侈品的。
百貨的場景屬于很多用戶日常會去逛,但是用戶會不會買,以及說購買的頻率開始變得不太確定了,唯一比較確定的是我們會發現百貨商城里面餐飲商鋪的比例在不斷提升。
超市、生鮮這兩個場景對應的是用戶的每周一次的中等規模采購,還有家庭的每日采購。
賣場的消費頻率相對最低,是指各類專業市場,比如3C類的蘇寧國美,家具類的居然之家。
--支付用戶,下一步的商業模式是金融服務,這也是另一塊巨大的蛋糕。
在支付市場上,騰訊有微信支付、阿里有支付寶,都有著各自龐大的用戶群。
在金融服務領域,螞蟻金服有著to C的理財產品余額寶、消費金融產品花唄、to B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騰訊也有著自己的 to C的理財產品理財通,消費金融產品微粒貸,包括最新在微信錢包里上線入口的保險服務。
線下商業天然有著數以億計的支付用戶,其中有一定比例的用戶一定會轉化為金融服務的用戶。
所以,這也可以從另一個層面解釋線下商業對于兩家是兵家必爭之地。
小結:
以騰訊社交廣告投放為例,廣告主在投放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地理位置信息、年齡、喜好等一系列標簽對相對精準的用戶進行廣告投放。
一般來說,對于廣告客戶而言,廣告投放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標簽維度越多,廣告的用戶會越精準,相應的廣告轉化率就會更高。
比如說,給在某類瀏覽器上看“修仙”類型網絡小說的18-25歲用戶推送修仙主題的手游,就會比你給所有18-25歲的用戶推送手游廣告轉化率更高。
騰訊和阿里通過投資線下商業所掌握的,消費習慣數據、LBS數據等等不同維度的數據,會讓互聯網公司比用戶更了解用戶。
掌握越多用戶習慣的標簽,越能夠提高流量使用效率。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